管理会计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池海文 编  页数:128  

前言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会计专业及相关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要,提升高等职业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学质量,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正在开展新一轮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其中开发能突出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财经专业教材成为教学改革当务之急。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会计学教授陈德萍博士牵头,整合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并具有"双师"资格的骨干教师、企业(公司)长期从事实际工作并具有一定理论研究和教学经验的会计人员,根据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型会计专业的不同特点,组织编写了这套适合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及财经类专业的、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系列教材。本系列教材设计的主导思想是立足"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按"工作内容"设计"课程内容",将"岗位要求"变成"技能要求",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尽快掌握会计各岗位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生产、服务等领域第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本系列教材遵循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深人浅出,简明扼要,学、练结合,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的特色,倡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新颖,贴近实际。本系列教材以我国《会计法》以及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编写,教材内容吸收了当前会计改革和会计工作实务成果与经验,举例贴近实际业务。2.语言精练,通俗易懂。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本系列教材力求做到概念准确、语言精练、举一反三、通俗易懂。使学生能够在复杂和抽象的问题中了解职业特点,掌握规律,从简单和通俗人手。3.体例新颖,系统全面。本系列教材创新体例结构,每个项目都包含"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案例导入"、"知识链接"和"课后复习"等构成要素,循序渐进地介绍课程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现"工学结合"。本系列教材通过设计案例分析和相关知识链接等内容,将会计课程学习与岗位工作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本系列教材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会计及财经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涵盖整个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和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

内容概要

本书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吸收了国际上管理会计的一些最新成果,将传统管理会计和战略管理会计相融合,并巧妙地将案例引入到书中,凸显各种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全书将内容分为九个项目,主要包括认识管理会计、成本性态分析、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经营决策分析、长期投资决策、全面预算的编制、标准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方面的内容。内容既涵盖了传统管理会计的基本内容,又反映了学科的最新发展,在层次和理论深度上设置得当,并且有一定的弹性,教师可根据授课课时对讲授的内容加以选择与取舍。本书内容逻辑严密、概念准确、条理明晰、言简意赅、实务性强。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财经管理类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以作为在职财务会计人员的培训和自学用书。

书籍目录

项目一  认识管理会计  任务1.1  管理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1.1.1  什么是管理会计    1.1.2  管理会计的形成    1.1.3  管理会计的发展  任务1.2  管理会计的基本职能    1.2.1  计划    1.2.2  组织    1.2.3  控制  任务1.3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关系    1.3.1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联系    1.3.2  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  课后复习项目二  成本性态分析  任务2.1  成本的一般分类    2.1.1  成本的概念    2.1.2  成本的分类  任务2.2  成本性态的分析    2.2.1  成本性态的定义    2.2.2  成本性态分析  任务2.3  混合成本的分解方法    2.3.1  账户分析法    2.3.2  高低点法    2.3.3  散布图法    2.3.4  回归分析法  课后复习项目三  变动成本法  任务3.1  什么是变动成本法    3.1.1  完全成本法的概念    3.1.2  变动成本法的概念  任务3.2  如何区分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3.2.1  成本划分的标准与类别以及产品成本所包含的内容不同    3.2.2  销货成本及期末存货水平不同    3.2.3  损益的计算结果和利润表的编制格式不同  任务3.3  对变动成本法的评价    3.3.1  变动成本法的优点    3.3.2  变动成本法的缺点  课后复习项目四  本量利分析  任务4.1  什么是本量利分析    4.1.1  本量利分析的含义及前提    4.1.2  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4.1.3  本量利图  任务4.2  如何进行盈亏平衡分析    4.2.1  盈亏平衡点的确定    4.2.2  同盈亏平衡点有关的若干指标    4.2.3  各因素变动对盈亏平衡点的影响  任务4.3  如何预测和实现目标利润    4.3.1  预测利润和实现目标利润的模型    4.3.2  为实现目标利润应采取的措施  课后复习项目五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  任务5.1  什么是决策分析    5.1.1  决策分析的概念    5.1.2  决策的分类    5.1.3  决策分析的程序  任务5.2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的常用概念和方法    5.2.1  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的含义    5.2.2  短期经营决策相关成本概念    5.2.3  短期经营决策的方法  任务5.3  短期经营决策的案例分析    5.3.1  生产决策    5.3.2  定价决策    5.3.3  存货决策  课后复习项目六  长期投资决策  任务6.1  什么是长期投资决策    6.1.1  长期投资的基本概念    6.1.2  长期投资决策的内容和分类  任务6.2  长期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具体因素    6.2.1  货币时间价值    6.2.2  投资的风险价值    6.2.3  现金流量    6.2.4  资本成本  任务6.3  如何进行长期投资决策    6.3.1  非折现法    6.3.2  折现法  任务6.4  长期投资决策应用举例    6.4.1  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决策    6.4.2  固定资产何时更新的决策  课后复习项目七  全面预算的编制  任务7.1  什么是全面预算    7.1.1  全面预算的含义    7.1.2  全面预算的作用    7.1.3  全面预算体系的构成    7.1.4  全面预算的编制程序  任务7.2  如何编制全面预算    7.2.1  销售预算的编制    7.2.2  生产预算的编制    7.2.3  直接材料预算的编制    7.2.4  直接人工预算的编制    7.2.5  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    7.2.6  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    7.2.7  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    7.2.8  专门决策预算的编制    7.2.9  现金预算的编制    7.2.10  预计利润表的编制    7.2.11  预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任务7.3  其他预算方法的应用    7.3.1  弹性预算    7.3.2  定期预算和滚动预算    7.3.3  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课后复习项目八  标准成本控制  任务8.1  什么是标准成本控制    8.1.1  标准成本控制的含义    8.1.2  标准成本的概念及分类    8.1.3  标准成本控制的作用  任务8.2  如何制定标准成本    8.2.1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8.2.2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的制定    8.2.3  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的制定  任务8.3  成本差异如何计算与分析    8.3.1  成本差异的种类    8.3.2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8.3.3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8.3.4  变动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8.3.5  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与分析  课后复习项目九  责任会计  任务9.1  什么是责任会计    9.1.1  为什么要进行分权管理    9.1.2  责任会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  任务9.2  如何进行责任中心的业绩评价与考核    9.2.1  什么是责任中心    9.2.2  成本中心的评价与考核    9.2.3  利润中心的评价与考核    9.2.4  投资中心的评价与考核  任务9.3  如何制定内部转移价格    9.3.1  什么是内部转移价格    9.3.2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原则    9.3.3  内部转移价格的制定方法    9.3.4  内部转移价格的应用案例  课后复习附表一附表二附表三附表四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2.管理会计的创建阶段(20世纪40~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中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大量转为民用,新产品不断问世,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与此同时,为克服泰勒制科学管理方法的局限性,一些现代化管理方法相继问世。为了战胜对手,增强竞争力,企业管理当局十分重视提高内部工作效率,广泛推行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调整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引导、激励职工尽心尽力地工作,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这时,专门配合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的“责任会计”、“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等专门方法,加入到原有的会计方法体系中来,使会计学的深度和广度有较大的突破。所有这些专门方法(标准成本、差异分析、预算控制、成本一数量一利润分析、责任会计等)实际上就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雏形(原始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会计的诞生,因为,它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完整的体系。管理会计正式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的迅猛发展。同时,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跨国公司大量涌现,竞争更加激烈。一方面,一些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发现,仅仅注重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设备效率、扩大生产规模是不够的。企业的盛衰、成败、生存、发展,首先取决于企业采取的方针、决策是否正确。企业只有在有利的状态下经营,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企业的个别环节效率再高,也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不仅要提供反映生产经营活动结果的信息,而且要在事前进行预测、决策、计划与控制。另一方面,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需要量增大,股份公司这一组织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一个公司的资本往往由成千上万的股东凑成。股东拥有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而公司的日常管理则由董事会委托经理人来承担,以总经理为代表的公司各级管理人员拥有对公司的经营权,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就对会计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方面,要向企业外部股东和其他利害关系人,提供详尽的、反映已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的财务报告;另一方面,又要向以总经理为首的公司内部管理人,提供进行正确经营决策和有效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这样就使传统的会计体系一分为二,专门为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管理会计体系正式形成,并于1952年在世界会计学会年会上正式通过了“管理会计”这一名词。自从出现主要为企业内部服务的管理会计之后,人们便把这原来主要为企业外部服务的会计称为财务会计,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的两大类: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编辑推荐

《管理会计》是高职高专工作过程导向新理念规划教材·财经系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管理会计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