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日]光藤俊夫,[日]中山繁信 页数:121 译者:刘缵
Tag标签:无
前言
衣、食、住的形式与当地气候、风土人情有紧密联系,这一点毋庸赘言。本书中提到的厨房、浴室、厕所,作为食与住的元素,可以说尤其证明了这一点。说起来,这些都是如今的居住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然而就在不那么久之前,人们还将自己的居所称为“巢”,由此可知。其中也许有供躺卧的东西,但绝不会有什么装置可以供人做饭、沐浴以及出恭,所有这些事情在户外解决才是当时的常态。当然这也是不得已,因为当时人们还没摸清应付其中的“火”与“水”所蕴涵的危险性与污染性的门道呢。于是,为了寻求更加方便的解决之道,想办法将厨房、浴室、厕所纳入室内的历史就此展开。而这毫无疑问可以看做是为了让“火”与“水”登堂入室的历史。简单的野外篝火,渐渐变成了地炉、壁炉。以及灶和取暖器;简单的凉水冲洗,结合蒸浴和桑拿等各种努力,成就了浴缸的开发;便壶这种简单的处理方式也历经尿壶、坐浴盆。然后才出现了冲水式便器。这样的过程在各国先后演进,且不断在样式上使其带上各自的国民性,回想起来,这一路程是如此漫长而又如此迂回曲折。呀,说起来这些东西最终得以登堂入室,其实也不那么久远,不由让人深深感叹其出人意料的费时费事。不管怎么说,我们在此重新回顾这一“进程”,希望能有助于将这一远未结束的“居所中的火与水”推向更快的发展。本书中图出自中山繁信之手,文章则由光藤俊夫负责。在写作本书时,我们参考了许多专家的各种珍贵资料与文献。其中的主要资料列于卷末,在此向各位表示深深的感谢。另外在此须事先说明,本书中的图画虽是根据各种资料绘成,但也有推测的部分。
内容概要
我们人类生活的开端,正是从水与火的使用开始的.把水与火纳入膳所,就是文明的进程。而厨房、浴室、厕所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见证我们从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变为文质彬彬的现代人。居所中水与火的历史,也是管窥人类文化生活的视角 本书的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回溯历史长卷的一隅,为我们带来妙趣横生的知识。
作者简介
作者:(日本)光藤俊夫 (日本)中山繁信 译者:刘缵光藤俊夫,1930年出生于大阪。1950年,大阪工业大学建筑专业毕业。1953年,京都市立美术大学美术系西洋画专业毕业。同年进入株式会社竹中工务店工作,历任该公司设计部部长等职。现任昭和女子大学教授、建筑家。中山繁信,1943年出生。1971年,法政大学研究生院硕士课程结业,历任宫殿建筑研究室、工学院大学建筑学专业伊藤郑尔研究室助教。现任中山繁信+TESS计划研究所责任人,工学院大学工学部教授,日本大学生产工学部外聘讲师。刘缵,生于湖南郴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日语专业,曾留学日本,专研日语语言学及日语教育,毕业论文获全国语言类一等奖。译作散见于各处,颇受好评,有《图说日本住居生活史》等。
书籍目录
火食炉灶臼与杵粥釜与锅庖丁与俎叉子与匙庖厨水道坎儿井水井厨房文明池食道乐Living-Dining整体厨房沐浴施浴蒸汽浴窑浴桑拿钱汤石榴口“汤女”与“三助”卡拉卡拉浴场浴室浴缸淋浴整体卫浴厕冲水式厕所猪厕所蓄粪路边厕中世纪的城堡砂雪隐尿壶凡尔赛宫坐浴盆Toilet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人要生活下去,“水”是不可或缺之物,因此绝大多数人都居住生活在河川、泉池或沼泽的附近,这一点已经说过了。不过,总有人在这一点上不能如愿。而在挖掘水井、以地下水作为生活之源的情况下,不能总将排泄物“付诸流水”。因为“水”是贵重物品,不能将它用在被丢弃的东西上。于是虽然没有锯刺鲑,却将排泄物给猪吃,来解决清理问题。这种方法在中国的西汉时代被创造出来。而就在基本相同的时期,或许还要更早一点,古希腊也将这些东西交给了一种名叫圣甲虫的金龟子来处理。这是利用了圣甲虫在人粪上产卵后,会将其滚成圆球移至别处的特性。实在有点难以想象,那样小小的虫子,要以怎样的数目聚集起来才行啊。正如大家所知,这种虫子在古埃及被视为太阳神的化身,做成石雕或金属的装饰品。直至今日,仍作为幸运的护身符被崇拜。说不定这是因为,圣甲虫在这个国家也发挥了与在古希腊相同的作用呢。言归正传,“猪厕所”这种东西,你要说它不拘小节吧,确实是有一点不拘小节。因为在海那边,无论是埃及还是希腊,人是不会去吃那些圣甲虫的;但在这边,那猪可是要作为美味佳肴端上餐桌的。这也确实需要一点胸襟。不过有一点毫无疑问,这种形式,是由人与猪的合作而形成的再好不过的循环再生系统。猪厕所据说不久之前在冲绳还有,但现在已经没了。我不知道现在中国还有没有这样的东西,但中国将“厕”写作“困”,肯定是从猪厕所而来。
编辑推荐
《居所中的水与火:厨房、浴室、厕所的历史》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