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舰,刘兵 主编  页数:362  
Tag标签:无  

前言

  当下,STS(这里是指那种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而非传统的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意义上的STS)已经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跨专业、多学科的研究领域了。在这一广阔的领域中从事研究的不同机构,通常也只能在其中大致关注一个或几个具体方向,而不大可能涉猎全部领域。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近些年来,在科学技术哲学和科学技术史的学科平台上,针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传播和科学技术的体制、政策所展开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无论在对本国问题的研究,还是在对国际问题的探讨方面,也都在强化着与海外同仁的合作与交流。2009年,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综合专业委员会三家合作,在清华大学召开的以“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为题的国际论坛,即是这方面的努力和表现之一。本次论坛力图展示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师生近年来在围绕着上述主题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与此同时,又借此机会与国内外同仁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参加者除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的教师和研究生之外,还邀请了与中心有着合作和交往的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的专家,以及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

内容概要

本书是2009年“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运行机制的国际比较”国际论坛的论文结集。全书围绕着科学技术的传播与社会运行机制这两个紧密关联且引人关注的话题,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中展开深入的个案分析。书中各文视角独特、分析缜密,反映了近年来学界在相关研究中的新思考、新动态,对国内外关心同类问题的社会各界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书籍目录

序:走向与国际接轨的STS研究第一编 面向公众的公共科技服务及其体系建设 中国科学传播的模型与立场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科技传播与普及  ——兼论科普文化产业 元代华夏与伊斯兰天学交流接触之六问题 欧美科学传播模式概述 英国的科学与公众的关系解析:以生物技术为例 日本科学技术传播的两个趋势 从“阿童木”到“娜乌西卡”——日本动漫中的科学观及其变迁 从“科普”到“科文”:商务印书馆50年来的科学传播 《东方杂志》与“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04—1932) 在科学传播中何以要关注“地方性知识”?  古的科技传播为例 华北农村饮水井的社会文化分析 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新疆坎儿井申遗 另类的科学与另类的发展——印度喀拉拉邦民众  科学运动的科学观与发展观第二编 科技决策过程中政府与科学界的互动研究  ——对“863”计划的个案分析 伦理学可以如何影响纳米技术发展的政策 从“挑战者”号事件看技术专家在风险决策中的作用 拉赫京对俄罗斯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的贡献 从中国核电发展看有关风险问题的公共政策制定 日本学术会议提出的原子能三原则与原子能基本法的成立 20世纪70年代中国彩电制式的选择 作为社会和文化创新的移动技术——基于OLPC项目的反思 社会科学在英国科技政策中的角色 美国、欧盟和中国转基因政策框架比较 超越ELSA研究框架——以英国基因组学的社会研究网络为例 肯尼迪总统科学顾问威斯纳与美国军备控制政策 大学技术创新的界面突破与融合——汉字激光照  排技术创新案例研究 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中的政府作用机制研究

章节摘录

  第一,科普适应时代特征变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传播与普及事业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工作方式都发生快速上升和急剧变化。科普被纳入到国家依法行政的轨道和“科教兴国”的战略规划之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到广大农村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有科普行动,开始出现了全社会关心和多方面参与科普的新局面。  随着形势的发展,当代科普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包括实现科技工具理性与精神理性的价值一致性、服务对象的差异性、适应需求的服务性和公众为本的互动性,其中后二者是科普适应时代发展体现出的最突出的特征。提出公共科技服务体现建设是对当代科学传播与普及的拓展和延伸,通过科普活动和科普事业的发展,带动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及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第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科技观,实现科技为民所有、科技为民所享、科技为民所为的必然要求。  科学技术为民所有,就是科学技术要为人民所掌握,要通过科技教育、科技传播与普及、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技咨询等手段,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应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技术为民所享,就是科学技术要以公众的福祉为目标,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公众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使公众受益于科技发展;科学技术为民所为,就是科技发展要依赖人民,在用科技武装公众,激发公众科学兴趣的同时,要改变公众在科学中的消极受众角色,发挥公民在科技发展和创新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成就公众对科技的作为,从而推动公众成为科技进步与发展的主体。  第三,推进公众理解科学的必然要求。  公众理解科学在当代的突出含义是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知识,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同时,促进公众与科学的沟通交流与平等对话,推动公众参与科学决策。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