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网事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千鸟  页数:264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所有信息技术领域,网页设计、网站设计长期是个几乎搞不清楚的、弱势的、被边缘化的职能岗位。但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不断地有远见卓识的从业者认识到,“设计”不应该就这么简单,应该能够与开发进行更为紧密地配合,并赋予更高层次概念上的提升。尤其在各种互联网新概念、客户端新技术的冲击下,很多从业者突然发现“设计”开始变得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于是,我们开始综合考虑如何通过“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LJCD)”来实现更好的“用户体验(UE)”?如何利用传统图书馆学信息管理的“信息架构(IA)”理论组织内容?如何把传统工业、软件领域的“交互设计(ID)”结合到互联网技术中?如何把已经成熟的“软件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总结成“产品管理(PM)”方法论?本书收录了“千鸟志”2005—2009年专业技术相关的大部分精华,掐头去尾正好三年。严格来说“千鸟志”只是我的个人博客,我认为有价值的技术类网志应具备三个要素,首先实践并提出新观点,其次观点认识必须成熟且不能自相矛盾,最后观点需要成体系。国内做Web Design的同行们走过的路一般都类似,我给自己的定位是游走在设计、研发(注意不是技术)之间的边缘人。我写Blog的目的很单纯:实践和记录。不小心便成了所谓的“行业人士”。同时,慢慢地我发现所经历的2005—2008年正是国内互联网产品设计发展最快的三年,作为摸爬滚打的一分子,我享受了自己的全部。长期以来大家都在学习国外的先进理论,但我发现引进版图书容易存在观念陈旧、本地化不够等问题。

内容概要

本书由国内顶级互联网产品设计师讲解国内Web Design八年发展史,是国内第一本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的个人原创出版物。本书是结合作者多年实践经验,在业内率先总结出清晰严谨的知识结构。    第1章介绍互联网产品;第2章分析“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第3章阐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第4章分解“架构”和“交互”不同目的的设计理念;第5章论证敏捷迭代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团队协作方法;第6章强调客户端技术实现的重要性;第7章还原SEO本质,并提出正确的执行思路;第8章列举典型产品设计案例和方案;第9章从职业设计师角度总结可持续发展之路;第10章用生活中的遭遇来阐述UCD思想。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还专门提供了除目录索引之外的语录、标签索引。    本书适合互联网技术领域的设计师,以及所有互联网设计从业者阅读。

作者简介

千鸟,互联网产品设计师、架构师,UCDChina发起人;计算机背景,曾习软件开发、网络通讯和系统工程;98年触网,01年建站,04年开始写网志,迄今浏览量愈千万;专注于互联网技术领域UCD理论的转化与实践,中国本土互联网产品相关行业最早期从业者之一;分别服务过大陆和海外的软件,网络、广告公司,做过相关领域咨询顾问和培训师;在网络互动娱乐、电子商贸、在线广告、户外旅行、人文地理等行业应用有丰富积累;对内容组织、信息服务、社会化网络等新媒体产品形态有较深入研究。

书籍目录

第1章  互联网产品	  1.1  从网页设计开始	  1.2  与用户体验的这两年	  1.3  设计兴国	  1.4  立足于传统行业设计	  1.5  设计的技术含量	  1.6  自己设计自己用	  1.7  互联网设计操作参考v1	  1.8  互联网设计操作参考v2	  1.9  软件与网站产品的区别	  1.10  软件与网站设计的区别	  1.11  做设计还是做产品	  1.12  由建筑设计想到的	第2章  少即是多	  2.1  网页不需要漂亮	  2.2  简单就是力量	  2.3  信息之美	  2.4  内容呈现的减法	  2.5  体验也讲究拒绝	第3章  以用户为中心	  3.1  心智模型的差异	  3.2  用户喜欢点什么	  3.3  时间算法	  3.4  活着的页面	  3.5  对比暗示	  3.6  横排和竖排	  3.7  三达不溜	第4章  架构思想和交互意识	  4.1  可用之前先保证可访问	  4.2  给网站界面预留退路	  4.3  网站的架构体系	  4.4  让网站容易被发现	  4.5  简洁有语义的页面地址	  4.6  通过研究视线轨迹改良设计	  4.7  结构和交互的关系	  4.8  网址导航的组织方法	  4.9  网站背后的信息架构	  4.10  Tag的关系和呈现	  4.11  Tag的创建和组织  4.12  内容、标签和分类	  4.13  使用标签是迟早的事	  4.14  用户不需要信息快餐第5章  设计团队和沟通  流程    5.1  Yahoo!的项目工作流程	    5.2  把用户体验整合进流程	    5.3  信息架构的流程引入	    5.4  把体验理论变成现实	    5.5  互联网设计瀑布递推	    5.6  互联网设计敏捷迭代	  角色    5.7  模拟高效团队	    5.8  纵深协作方式	    5.9  做好自己的事	    5.10  策划和执行	    5.11  产品经理的责任	    5.12  传达并推动	    5.13  用户体验的误解	    5.14  对设计和技术的误解	  产出    5.15  设计页面结构原型	    5.16  产品原型文档构想	    5.17  用文档来推动产品	    5.18  文档体系	    5.19  两类线框图的比较	    5.20  产品规范之道	    5.21  交付物不是越多越好	第6章  客户端技术	第7章  搜索引擎友好	第8章  案例和方案	第9章  知识积累和职业生涯	第10章  生活中的遭遇

章节摘录

插图:1.组织理念并分层思想信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实现目标——良好的用户体验具体指标——可访问性、兼容性、可用性、标准化、搜索引擎友好接受来自IBM的概念定义启发,依次分为思想、目标、指标三大逻辑层面。关键在于指标问题上,我认为Web—based产品因为客户端多样性原因,远不止可用性这一项,经过补充排序,结果如下:可访问性、兼容性、可用性、标准化、搜索引擎友好。可以看到可访问性、兼容性、标准化、搜索引擎友好都是Web-based产品独有的,这也是做Web比作Soft麻烦的根本原因。相对来说,我处理可访问性、兼容性、标准化、搜索引擎友好。比可用性更得心应手。这与我的背景、经验和兴趣有关。因此我不会去做Soft-based的事情,并且完全有理由相信,可用性不是最重要的指标。理念只是贯穿全局的方针原则,并不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虽然理念都有独立的中心思想,但操作层面有交集,所以容易引起各种争论。以做事角度看,从任何理念角度深入下去,都可能不同程度地见到效果。但要把事情做到极致,需要平衡各项指标。2.组织流程和方法概念阶段——网站目标、用户需求、功能规格、内容说明设计阶段——信息架构、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导航设计、信息设计、视觉设计制作阶段——原型制作、前端编程曾在纵深协作方式。中提出扁平结构协作初步设想.减少沟通环节避免理解缺失,用灵活性来适应互联网的快速产出和快速迭代,整个流程分概念、设计、制作三大阶段。

编辑推荐

《设计网事: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见证国内八年阿页设计、网站设计、互联网产品设计发展史笔记。见证国内三年基于互联网的用户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信息架构、交互设计实践心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设计网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6条)

 
 

  •   除了纸版控以外,,上千鸟志翻就行了,,没必要买纸质的……
  •   太过分了,我此前买过这本书是有透明薄膜包装的,而这次到手的时候,书的封面已经有轻微的污迹了!有照片为证,卓越是卖二手书的么
  •   坚持的写博,最终能聚沙成塔。我已经买了,呵呵
  •   没搞明白,为什么这样的书也能出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少之又少。
  •   无意中在盛大创新院看到这本书,读了几页觉得很有意思,便买来一口气读完。作者总结得很好,现代IT人需要这样沉下来思考。
  •     因为前天我逛了一下三联书店,摸着实体书,闻着那种纸张的味道,想起来自己很久没看书了,刚好手头有这本书,就用了两节课把这本书看完了。
      在这本书里,菜鸟其实不会领略不了多少,这本书比较适合IT从业人士看。
      有几章的东西我想说的。
      
      Ch1
      之前也听说过的:会写代码的不懂设计,会设计的不懂代码。其实现在么,看到越来越多漂亮的网页了,我相信是会代码又懂设计的人设计出来的,这个界限已经不存在于学计算机和学设计的人之间,单纯这两类人,基本上做不出好看的网页。
      
      Ch2
      Less is more.
      以前我很很喜欢tumblr华丽的主题的,后来发展到自己搭建WP博客了,也是挑选华丽炫目的主题,视觉冲击对第一印象很重要,不过过后就觉得看多了很乏味,于是慢慢转向喜欢极简主义的东西,喜欢大片大片的留白,搭配赏心悦目的字体,后来觉得内容根本不重要,看着那片简单的页面,就像最近大家都吐槽的gmail和GR界面改版,我反人类地觉得越看越喜欢。:P
      
      Ch3
      以用户为中心,我不懂,不过我知道这句话转换过来是以利益为中心。
      
      Ch4,Ch5,Ch6不懂
      
      Ch7
      这一章吸引我的是一个词SEO。
      之前看新闻说国内第一大外贸电商网站某box啦,两三年内就排第一了全靠CEO做SEO做得极好,我相信这是真的,不然怎么可能突围得这么快。
      不过有时SEO极高效率让我反感那些广告啊……
      
      后面没什么好说的,sigh,怎么通篇下来讲了很多废话似的,没关系,我只是证明一下自己看完这书了。:)
      
      
  •     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花了几个小时看完。
      编排上来说,这种网志分类混排不恰当,没有连续性,不系统,随意型相当大,不过加上部分评论的idea不错。。
      内容来上来说,以现在的眼光回看,还是比较落后的。
      从人来看,做了不少事情,喜欢看书、思考,自我感觉也相当不错(做互联网的人的通病)。
  •     《设计网事》done 4号---9号 狂赞的一本书。全部载自博客,所以接下来要把千鸟的博客好好看下。。好多在公车上看的,所以忍不住又划又折的要记住重点,加上上次没打伞淋雨,这我才第二个借这本书的,书已经小旧了。。。
      接下来不会在公车上看书了。还要不要眼睛了。。。
  •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由blog的文章编辑而成的,所以有自己的缺陷,文章和文章之间的关联不是很强,几年的blog前后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认知都可能已经不同了。
      感觉就像看读者文摘一样,文章是好文章,但就是一看就完了,到下一篇就又要从头再来看。但是本身就是一本技术文的书,可以做到这样还是可以的了。书里面很多内容都还是让人眼前一亮的。
  •     个人觉得比较好的小节如下:
      2.1 网页不需要漂亮
      3.4 活着的页面
      4.2 给网站界面预留退路
      5.1 Yahoo的项目工作流程
      5.6 互谅网设计敏捷迭代
      5.7 模拟高效团队
      5.8 纵深协作方式
      5.15 设计页面结构原型
      6.5 css样式书写风格
      6.6 再谈css样式表书写风格
      6.7 加速图片显示
      8.6 书签效果的优化
  •     下面三点是这本书的读后感受,最后的1、2、3是引自千鸟在书末尾的流程图。
      
      一、提高产品人机交互方面的成功率和客户满意度
      Web网页设计的华丽漂亮就能吸引住客户?
      国外的一些交互设计测试结果表明,Web网页表单交互设计的操作流程中,每要求用户点击一次鼠标,在进入下一个环节时,用户会至少流失25%,也就是说四分之一的客户看到他们看不懂的显示提示后,会关掉你辛辛苦苦设计的网页。
      如果是免费的新闻、社区类网站,问题还比较小,如果是涉及交易支付的C2C在线商店等等将会是非常致命的问题。更严重的是,部分运营经理对这一情况了解并不充分,从而错误的尝试去降低商品价格、改变商品类型,在敌人并不存在的方向浪费了宝贵的弹药和时间……
      你认为你真的了解客户的行为吗?
      你想过客户打开需要输入订单信息的网页后什么都不填就去点“提交”吗?
      你想过喜欢秀英文的客户在价格输入框输入“One”吗?
      你想过客户在购买数量输入框里输入“>10”这种字符吗?
      你清楚中国知名的淘宝、eBay、阿里巴巴网站针对这种“Mini极端并微小的错误”所做的缜密的专门设计测试和研究对比吗?
      交互设计不仅仅在互联网行业发生作用,在传统生活中同样有着深刻影响。你是否在登上公交车后才看到“禁止危险品上车”的招牌?你是否在商厦电梯旁看到过“请靠右站立”这种不明就里的提示?你是否遇到过两部并排的电梯,结果里面楼层显示按钮竟然完全颠倒不一致的情况?
      成功在于细节,而细节不在于是否“做的多”,而是更需要用心考虑如何“做得好”。而交互设计恰恰就是针对提高客户满意度的一种专业。
      
      
      二、通过交互设计突出产品的鲜明风格,加深在客户心目中的印象、形成长期影响力
      很多成功的互联网产品,打动顾客并促使顾客付款,关键性影响因素和独特价值竟然是交互体验更人性化、更能让顾客感到新奇和愉悦,从享誉全球的iPhone、iPad到起点中文网,无数案例使得有切实体会的产品经理特别对交互设计加以重视。
      传统的产品服务以“更强的功能”为侧重点,而目前“更有品质的服务形式”将使你的产品打开一片新蓝海。
      
      
      三、提高产品运行的效率,减少错误流程和冗杂数据,更直接的观察到运行状态
      你是否有每天面对大量原始数据报表需要反复计算、分析,才能理出头绪对比运营状况的经历?或许你想努力提高在线支付成功概率1%却始终没有效果?
      只要从优化用户在前台网页的操作体验流程入手,减去每一个不必要的鼠标点击,减去每一个不必要的键盘输入,通过反复测试用户提交每个表单所需的阅读、理解、填写时间。
      一方面,提高产品效率会减轻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简洁的逻辑环节可以生成更清晰、真实的统计数据,让你通过一个百分比、一个曲线图就能看到你最关心的统计结果。
      
      
      互动设计的核心: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
      目标:用户友好、开发者友好、机器友好。
      实现:为终端用户提供有价值的、可靠的、可访问和可发现的、可用的、令人愉悦的体验。为开发者提供可扩展、可复用、可维护的体验。
      工作流程:
      1 通过产品经理手中的蓝图(用户模型、功能和商业模型),完成概念阶段建设
      2 通过产品设计师的策略文档、设计文档(流程图、线框图、故事板、视觉图)完成设计阶段建设
      3 通过产品工程师的原型(页面布局模板、内容信息模板、交互模式库)完成编码阶段
  •     书第一眼感觉不错,全盘读下来,发觉空话居多,没啥子技术含量。
      偶尔有几个点以及读者的回复还不错,值得学习。
      
  •     写在前面
      
      我之前表达过我对千鸟这本《设计网事》的喜爱,因为我觉得该书不只是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一个资深职业人士对知识积累与职业发展的经验分享(在此顺便推荐一下千鸟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经验的分享)。
      
      千鸟说:
      
       我们大部分人是误把常识当知识,然后还以为自己又多高的壁垒。
      
       “在某一项专业里头,几乎有百分之八十都属于常识。”这句话让我想清楚了很多道理,常识大都没有逻辑,全靠长时间积累,这才是造成壁垒的根源。
      
      对于我这样的新人,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积累常识,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我坚持要再做一份给自己看的笔记。
      
      
      
      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产品是随着Web 2.0概念而逐渐清晰的一个代名词。
      
      产品化也是设计领域发展、设计概念放大的必然趋势,互联网产品设计类似于早期的网站设计+策划。
      
      作图是设计,策划是设计,写代码需要设计,过日子也可以设计。设计如果不服务于传统行业,而穷于应付各种互联网概念和专业术语,永远得不到提高。
      
      “做产品”有三大职能划分:产品管理、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分别对应我在网站被黑的信息架构中提出的互联网产品的三套架构体系:业务架构、信息架构、技术架构。
      
      传统软件设计包括系统分析、需求分析、模块划分等,产出主要是软件流程图和文档。邀请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或者软件架构师参与完成。实际上网站 设计全面集成了软件设计的思想和知识体系,然后再结合互联网技术重构创新。技术体系的差别很小,但侧重点差别很大。在技术断层十分紧迫的情况下,首先得到 重视的是前端开发。网站的载体是Web页面,这是做网站界面设计与软件界面设计的根本区别。
      
      
      
      
      互联网产品设计
      
      Less is more.
      
      与设计做“减法”思路如出一辙,大道至简,极简即至美。
      
      对于网站质量来说,漂亮只可用来加分,但不能用来打分。
      
      对于视觉体验来说,舒服是比漂亮更高层次的艺术。
      
      美国设计 师普洛斯说过,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人性。简单不是目的,内涵还是在于细节。“关 键在于用心,说出来的都会让人觉得没有什么,可是就是这些细节的积累成为今天我们和世界的差距。”
      
      Web design的核心是信息(Information)、内容(Content),而Flash design的核心是互动(Interactive)、展示(Presentation)。
      
      共性需求为主的产品,设计师可以做到模仿用户;个性需求为主的产品,设计师要么别做,要么应该就是用户。
      
      清晰、独创、幽默。那些能够理解信息“幽默”品质的人,自然就是信息传达的高手。让读者的心随着我们的文字一起跳动,用设计感动世人,便是读《设计中的设计》的最大收获。
      
      把页面纵向切开,每类呈现效果看成一个层级,这样可以把页面所有元素立体化。树状信息结构设计理论中,有一条说任何内容不能让用户点击超过四次。同样的道理,用户眼睛在获取信息时,如果层级超过四层,也会感到麻烦。
      
      
      
      
      用户体验
      
      用户挑剔,说明还在乎。
      
      用户的反应和操作之间存在时间差。
      
      绝大多数同行提到用户体验,首先想到的就是取悦,其实不一定。
      
      大改时,用户会重点看哪些改得不错,小改时,用户会更关注哪些还需要再改。
      
      用户习惯的力量无穷大,设计师可以干扰,但永远都不能改变。
      
      细节累加,成就独特气质,并且将传达给用户无形的感觉。如何让网页更活?动态的(放上一些活动的元素)、静态的(通过字符、图形、色彩来调动用户情绪)、参与的(让用户在于页面的交互过程中体验和感觉到)、期待的(一次体验用户还认识不到,多次尝试并深刻体会之后,将发生质变,成为一种期待)。
      
      通过数据预加载,在流畅程度上提升用户体验。
      
      心智模型健全的用户更容易成长为高级用户,受到更多高级用户追捧的产品更容易成长为好产品,心智模型健全的用户也更愿意与心智模型健全的用户打交道,产品最终因良性循环而成功。也正因为如此,设计师永远试图看到用户的未来。吸引高级用户,几乎成了所有UGC和SNS类型成功产品的基本国策。比如初期的Flickr和douban,完全是靠高级用户在做支撑。
      
      现在很多网民根本就不知道,不敲入www也理应顺利访问网站才对。
      
      
      
      
      架构思想和交互意识
      
      理想架构可以减少很多交互工作量,交互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来你不架构的不灵活。
      
      通常网站好不好,第一印象的打分很重要,主要是可访问性在主导,与可用性关系并不大。
      
      可访问性包括以下三方面:
      
       1. 应付极端环境下的正常浏览需求
       2. 结构、表现、行为跨终端跨平台兼容支撑
       3. 保障残障人士无障碍信息获取
      
      Web 1.0 网站以内容为主,Web 2.0 网站以功能为主。当前主要有“纯功能、内容+功能、纯内容”三类网站界面形态,格局已基本定型。虽然以内容为主的网站更突出Accessibility, 以功能为主的网站更突出Usability, 但不是说以功能为主的网站就不用考虑Accessibility.
      
      Web Page的侧重点是内容展现,Web APP的侧重点是交互行为,或者说交互本身就是内容。
      
      Web Page和Web APP的分类,强调的是界面形态以内容为中心的,还是以交互为中心的,以内容为中心的Web Page,考虑优雅降级是合理的,能提高可访问性,以及可维护性。
      
      网址语义化一方面能提高用户识别度,另一方面能提升搜索引擎友好程度。
      
      能否根据视觉路径走向排列关键信息,这是区别专业与业余网页设计师的重要依据。
      
      结构处理隐形逻辑,交互处理显性逻辑。
      
      在交付物的角度,信息结构表现内容,主要用线框图(Wireframe)、网址地图(Sitemap)、模板(Template),重点突出产品功能,交互设计需要角色人物做支撑,主要用故事板(Storyboard)、流程图(Process Flow),重点突出用户行为。
      
      真正的内容架构,我认为至少分Organization, Navigation, Labeling三大步骤。
      
      分类和标签的根本区别在于创建先后顺序,同时为多维结构,有序比如强过无序。
      
      Tags用好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系统的灵活性和智能化程度,如果没用好,就是实实在在的干扰。
      
      标签适合做泛描述,是必不可少的搜索结果优化手段。
      
      信息不经过整理,价值至少打个对折。
      
      原文:http://www.ourdearamy.com/2010/06/15/internet-product-design/
  •     很奇怪為什麽總有人喜歡用理論去堆積出一本書
      
      特別是在中國互聯網領域
      
      很難想像一個用這類書內容灌輸出來的互聯網從業者在中國的互聯網環境下會是什麽狀態其實也不難想像,身邊有很多,見過很多,認識一些
      當然自己做老闆除外。
      
      初涉互聯網行業的從業者,不推薦閱讀此書
      
      一直在YY的海洋里遨遊的從業者更適合此書,尋找共鳴的感覺會讓YY的人感覺很爽
      
      
  •     原本,千鸟这本《设计网事——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是写给互联网技术领域的设计师、以及所有对设计只能关心、好奇的互联网从业者看的,但是觉得,所有非互联网从业者,所有关注个人成长的人,都值得一读。
      
      书中的观点,并不是全部都完全正确,也不是所有的我都赞同,但是我欣赏千鸟以写博作为个人总结并与业内人士交流探讨的态度。
      
      我与千鸟没有过任何交流,在网上没有交集。之所以如此大力推荐,原因有以下2个:
      (一)千鸟对于个人成长有不少深刻的见解:
      
      在这本书,千鸟通过专门分出了”知识积累与职业发展“的博文,并分类整理了关于”职业生涯“、”个人成长和积累“、”阅读“等的精华语录。
      
      我尤其推荐的博文:
      
       * 三年记,个人博客为有效沟通 我写网志的目地,希望与理想主义者交流思想,希望与完美主义者切磋技术。……“真正的价值一定需要时间来沉淀。”用话题“制造”、用姿态“复制”访问量的这帮犬儒主义者写出来的内容能长久才怪。博客内容的观点对错无所谓,因为这是知识积累的问题,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但对事做事的态度是非很关键,因为这是人品格调的问题,每个人的性格和思想都烙 在骨子里。
       * 三年记,个人网站为有效积累 学习专业技术通常容易犯个错误,急于求成追求高层次概念往下理解,然后随着自己学习中对心智模型的修正,会不断推翻并重构知识框架。其实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从基础开始不断积累,通过量变到质变的提升,来实现高层次框架自然而然的清晰,最后才是理解并总结成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这阶段,就看谁先领悟如何学习,谁先懂得积累,方法体系才是高速成长的关键。……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所谓“互联网人士”这一小戳人身上,不同行业领域百花齐放的积累才能促进互联网更有价值。
      
      我一直推崇写博客的好处,其实都在于用博客作为个人成长的反思,个人知识的有效积累。不要去关注影响力,不要考虑其他目的,就是纯粹地写好一个个人博客,好好地为自己的积累和成长写好一个博客。
      
      因为要写,必须有实践,阅读等知识经验的输入,否则是难以持续输出的,写就是最好的一个学习驱动力。
      
      作为一个通过写博客成长的受益者,我努力推广写博客的好处,仅仅是希望你也能受益,仅此而已。
      
      摘录一些我非常认同的语录:
      
       * 知识这个东西,积累得越多才越好玩。
       * 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我往往要消耗大量精力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
       * 我们大部分人士误把尝试当知识,然后还以为自己有多高的壁垒。
       * 把所有感兴趣的话题都写出同样的思想和深度,我想才能完整体现一个人的价值。
       * 方法技能方面,我倾向于知识点突出,独立深入的专业书籍。
       * 读技术类书籍最好状态是相互切磋,拿自己的总结与作者对比取长补短。
       * 通过事物本质总结出概念,而不是通过概念去放大理解事物本质。
      
      (二)学习信息架构知识是在训练你的思维
      
      不要被”信息架构“这个名词吓到。其实,举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个人博客的内容呈现——页面导航,博文分类,tag标签——都是在努力让博客里的所有信息更有组织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让你更快更好地找到你需要的信息。
      
      千鸟说:信息不经过整理,价值至少打个对折。
      
      清晰良好的信息架构,对个人分类能力要求很高。就好像我自己的blog的分类都会随着博文内容的变化,以及我想突出强调的内容变化而不断整理调整。
      
      人月曾经说:
      
       正如学习的过程一样,分类的过程本身也是迭代的过程。分类的过程一定是贯穿整个学习始终,是一个由粗到细,由局部到系统,有割裂到融会贯通的逐步精化的过 程。我们一开始就要注重分类,资料整理,事务分解,管理策略,协助记忆无处不体现分类的应用。分类是结构化思维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有了分类意识思维过程会 变得更加结构化和有条理。
      
      至今,我都对自己的分类能力不满意,还是很需要加强的,所以根据需要学习。
      
      不要为自己找借口说”我只要自己看得懂“就可以了,当我们无法结构化自己要表达的信息,只能说明我们自己也没有彻底弄懂那些信息。
      
      这也是我为什么推崇写博客的原因,从做好自己的个人博客开始锻炼自己的结构化思维能力。
      
      杂乱无章的信息,与清晰明了的结构化信息相比,那个更让人赏心悦目呢?答案不言而喻。
      
      我也因此爱上了信息架构之美。
      
      如果你们拿到千鸟这本书,你们就会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架构做得多么好,除了普通的目录,还有分类语录索引和标签索引,对读者阅读此书非常方便。
      
      以上是我大力推荐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
      
      当然,千鸟关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实践分享,都是很有价值的。由于我不是专业人士,所以就不在此过多评论。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作为的笔记,以及日后实践参照的案例。
      
      原文:http://www.ourdearamy.com/2010/05/03/rexsong/
  •     首先此类以博客文章集结成书与此前的《火花集》具有同样的问题,即阐述观点过多,却难以形成独立鲜明的结论进而深入探讨。
      设计并非书中描述的这样僵化,即使是在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设计对技术的依赖更强一些,但设计的本质源自对工业化生产以来产品设计伴随商业发展的历程以及设计师本人对生活的关注理解。
      可以看出作者的技术背景限制了其仅以理性角度分析互联网产品设计在流程上的相关问题,却不应该以偏概全的用以描述广义上的“设计”。从书中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设计观念书的描述也可看出作者实际上并没有对真正的“设计”有太多领悟。如果视角可以上升到对互联网生活的感悟和理解,才是真正广义上的设计需要探讨的。
  •     这是一本自己的人的书,作者在国内多年的实在经验的深度剖析,很适合国内的设计者。
      
      我看到这本书的第一时间久订阅了,很值!
  •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做互联网产品的人士阅读的书。
      
      在中国国内,
      
      很少能看见一个做上七八年设计的人,还在专心做设计。
      
      而不是去转型做管理。
      
      我相信千鸟在从业道路上并不是没有机会去做“经理”或者“总监”之类的机会,而管理职位在国内意味着更多的收入,更大的话语权。
      
      就像国内的大学里面,永远都是校长当家,在企业里XX“官”总是要比XX"师"更有吸引力。
      
      所以,我认为如此一个深耕互联网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师几年的思想结晶,是值得一读的。
      
      目前利用马桶时间、睡前时间看了一小半,乱说几个看法:
      
      1,互动性很强的一本书,有大量和读者之间讨论。如果是千鸟blog的忠实读者,譬如我,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名字也出现在某些位置。
      
      2,不吝啬、不偏颇的专业设计观点。每个文章开篇置灰的部分,代表了每篇文章的观点,很直接,阅读起来或许赞同,或许有不同意见,但是你会觉得是和一个“人”在交流,而非在聆听某些“大师”们的宣讲和教诲。
      
      3,最新的一些设计方法论和工具,都会有所透露。如果是个初入此门的新手,将会有个不错的底子。
  •   我很讨厌这种不会‘使用’的人的评论
  •   今天想买这本书,无意间搜到了这篇书评
  •   我也是这样,刚入产品大门,每一本书,每一篇网络文章,我都努力的去吸收,去消化。做笔记,写感受,写心得,希望这样的知识积累,能给自己在产品的成长路上多一份惊喜和收获。
  •   好的!我要找来看看。
  •   首先您所指“观点过多、难以形成鲜明结论”这是事实,这是本书“精华集”的定位决定的。如果需要讨论“广义的设计”,我想大家去看《设计中的设计》或者同级别的其他书好了,《设计网事 - 互联网产品设计实践》的标题和副标题我想已经清晰阐述了本书内容的界限。
    “反对僵化流程”也是我的一贯主张,书中很多内容均有涉及。“设计师本人对生活的关注理解”同样也是我的一贯主张,我想在本书中也有足够的内容来阐述。“仅以理性角度分析互联网产品设计在流程上的相关问题”这样的结论,让我怀疑是否真正读懂了所有内容。不清楚您的背景?或许我有误解吧。
  •   1.关于本书对于设计的描写,虽然标题注明互联网产品设计,但书中很多篇幅的描述都直接使用的是“设计”这一词汇,并且并没有过多说明,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说广义上的设计,然而,“设计”与“互联网产品设计”关系如何?有怎样的联系和不同?本书中找不到答案,我认为这却正是决定设计师视野的关键问题。
    2.我所说的僵化并非指流程,对于设计的思考应该深入到互联网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中去。事实上,互联网在逐渐成为人类的使用工具后,作为设计师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和工具的交互过程,进而协调两者的关系。工具的历史传承自人类的造物文明,互联网在延续着人类的造物史。我们所处的时代从工业社会进化至信息文明,对工具的体现只是表象上的不同,即工业产品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互联网产品。因此,互联网产品设计事实上是对传统工业设计的传承,所不同的只是手段。
    3.因此对于互联网产品设计的思考,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跳出互联网范畴,用设计的视角解读互联网,以及如何将传统设计思想融入互联网产品设计。这首先需要设计师用心体会生活感悟生活理解设计,进而将自身感悟用设计的手段传达给用户,而非仅仅用类似技术上严密的逻辑进行分析。
  •   1. 书的内容界限,在标题、副标题、前言“申明”即可,如同内容组织里关于术语缩写的声明,有个“按下不表”的规则。
    2. 设计理念的传承,千百年来都没有变过,但是设计实施的技术含量是界定与不同的专业技术领域。本书的重点不是搞“思想”,去论证理论如何如何正确,如何如何伟大。
    3. 跳出互联网的范畴去讨论“互联网产品设计”,结论只可能触及表层,高屋建瓴。俗话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本书的内容过于窄和深,因此受众比较小。再补充一句,《设计中的设计》同样属于“阐述观点过多,却难以形成独立鲜明的结论进而深入探讨。”
  •   一个理性,一个感性;
    学数学和学美术的人看待设计的角度和观点肯定不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