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社会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国刚 编  页数:286  
Tag标签:无  

前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中国古代君子理想就是修身齐家,然后再治国平天下。以家庭为本位公认为中国传统的国家治理理念。但是,对于中国家庭史的研究长期以来却十分落后。多年前,我曾主编过一本《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由三联书店出版。其中收入了若干学者的论文。有一次在台湾大学陈弱水兄的课堂上客串,学生问我:家庭史研究的“新动向”究竟指什么?于是我萌动了编辑一本海外家庭史研究译文集的念头。数年于兹,如今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唐代家庭与社会》的副产品,这本《家庭与社会》的译文集,被收入“清华史学译丛”就要出版了,总算了结了一桩心愿。本书收录的十篇译文出自英语世界不同地区的作者之手,分为三个主题单元。前两个单元收录的六篇文章是西方学者关于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和家庭的研究,其共同特点是,反拨20世纪中叶以来历史学被过度社会科学化的局面,回归历史叙述的视角;同时非常注重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定位一个局部或具体事件的意义,而社会变迁本身也一致被理解为一个政治、经济、宗教、知识、群体活动、个体意识等各种因素相互纠结的网状结构。简而言之,这些作品都体现出19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新文化史”视野对社会史研究的新影响。朱利安·古德尔《苏格兰的女性与猎巫运动》针对早期有关猎巫运动的研究过于侧重女权主义分析的缺失,重新探讨苏格兰的女性和猎巫运动的关系,指出猎巫运动首先是针对“巫师”的攻击,其次是针对女性的攻击,但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扩大和巩固新兴神权国家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力度。丹尼尔·C.比弗《“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1590-1690年间北格洛斯特郡的死亡、仪式与社会组织》与用人口统计学方法计算死亡率的社会科学式研究不同,通过墓志铭、遗嘱和记录死亡仪式变迁的文献探讨16-17世纪英国人关于死亡的社会体验,并指出由生到死的仪式进程与近代早期英国宗教文化中对死亡之认识的变化息息相关。罗伯特·舒梅克《18世纪伦敦的男性荣誉与公共暴力的减少》认为,对于英格兰暴力事件的数量在16-19世纪呈长期下降趋势这一现象,以往大叙事性质的社会学模式和文化学模式缺乏解释力。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的十篇译文出自英语世界不同地区的作者之手,分为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的六篇文章是西方学者对于近代早期欧洲社会和家庭的研究,共同表现出对20世纪中叶以来历史学被过度社会科学化局面的反拨,回归历史叙述的视角。同时非常注重从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定位一个局部或具体事件的意义,而社会变迁本身也一致被理解为一个政治、经济、宗教、知识、群体活动、个体意识等各种因素相互纠结的网状结构。简而言之,这些作品都体现出l 990年代以来历史学界“新文化史”视野对社会史研究的新影响。第三部分收录的四篇文章为西方学者或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采用西方社会史研究中已被认可的思路或观点的同时,试图对其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的有效性进行修正或补充。因此,这些文章在传达海外汉学研究基本面貌和为中国学者提供视野性和理论性启发的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新文化史的基本精神——没有可供教条主义式套用的普适性理论和结论。

作者简介

  张国刚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在欧洲执教和研究多年。著有《唐代藩镇研究》、《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佛学与隋唐社会》、《中西文化关系史》、《中国家庭史》等。曾主编《中国社会历史》、《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7)、北京市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2008)、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中华优秀图书奖(2008)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近代早期欧洲的社会变迁 苏格兰的女性与猎巫运动/[英]朱利安·古德尔 “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1590—1690年间北格洛斯特郡的死亡、仪式与社会 组织/[美]丹尼尔·C.比弗 18世纪伦敦的男性荣誉与公共暴力的减少/[英]罗伯特·舒梅克第二部分 近代早期的欧洲家庭 反思国家——近代早期托斯卡纳的家庭策略/[美]乔瓦纳·贝纳杜西 《帕梅拉》中的“家庭”与“朋友”——18世纪英格兰家庭史个案研究/[英]瑙米·特德莫尔 18世纪英格兰的家户式家庭概念/[英]瑙米·特德莫尔第三部分 西方视野下的中国社会 流寓策略中的家族、同乡和身份力体联系——1230—1330年间蒙古人入侵和四川精英的流徙/ [美]保罗·J.史密斯 婚姻中的乾坤倒置——17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泼悍之妇与惧内之夫的形象/[美]囯燕娜 女性之手——刺绣,明清至民初女子的日常学问/[加]方秀洁索引一:参考文献作者索引二:西文期刊译名对照

章节摘录

插图:目前学界普遍赞同,争取公职进入国家政治结构或扩大地方权力是10世纪至12世纪中国人进入精英阶层和促进家族兴隆的两种基本策略,保罗·J.史密斯《流寓策略中的家族、同乡和身份团体联系——1230-1330年间蒙古人人侵和四川精英的流徙》是对上述认识的细化和完善,考察一个特殊群体——宋元之际因特殊的社会变迁局势而被迫离乡背井的精英家族——是否能够运用以及如何运用上述两种策略重建自己的精英身份或被流寓地的精英社会接纳。本文以四川流亡精英为具体考察对象,发现有少数人能通过家族、籍贯和身份团体这三类关系达成这一目标,即将官场流动策略与地方主义策略结合,一方面将名望和才能转化为官职,一方面凭名望、才能、官职三者的结合效益在流寓地吸引当地望族与之联姻从而稳固自身与地方社会的联系。吴燕娜《婚姻中的乾坤倒置——17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泼悍之妇与惧内之夫的形象》是以小说为社会史材料这一当前流行趋势在中国问题上的体现,但是作者对于依据小说重构历史的思路事实上持保留态度。作者认为,泼妇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学典型,因此分析过这类人物形象的社会和文化意蕴之后,着重分析泼妇形象在17世纪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表现。结论是,夸张的泼妇形象虽然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和承载了一定的道德关怀,但作者们创造泼妇形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它潜在的喜剧讽刺因素。方秀洁《女性之手——刺绣,明清至民初女子的日常学问》借用法国学者米歇尔·德·赛道(Michel de Certeau)通过分析日常行为而认识到消费者这一所谓被动性群体对其所处文化经济有创造性改造的思路,以明清女子的日常刺绣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之手如何与知识建构、女性主体地位建构以及女性社会的建构相联系。作者强调自己不是对“受害传统女性”这一形象的对抗性解构,而是想通过展现中国近代女性与儒家正统意识形态之间也有一些非对抗性的作用模式,以求更全面地理解女性历史上的社会地位,从而拓宽和加深理解女性问题的视野。

编辑推荐

《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家庭与社会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汇集了一些好的文章,展示了从新文化史或社会史的视角,书写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历史。本文集最主要的价值是为我们书写历史提供新鲜的视角和框架
  •   多开拓思路,看看海外汉学研究的发展
  •   很不错的书,值这个价。
  •   写的还不错,不过我不喜欢看外国作品
  •   张老师的学问我是十分的佩服,此次看译著,又对家庭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清华的这套书很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