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清华大学 作者:罗清和//鲁志国 页数:273
Tag标签:无
前言
本次修订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教材内容。考虑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特别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和中共十七大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此次再版对后四章进行了较大修改。前六章未作大的变动,只对个别文字以及一些重要内容进行了技术处理。二是教材体例。《政治经济学》一书出版后我们先后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这些来信除了对原有体例给予肯定之外,建议增加一些练习题。此次再版我们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每章内容编写了一些练习题供学生练习之用和任课教师参考。限于版面及篇幅,习题量有所控制。本次再版仍由罗清和(教授、博导)、鲁志国(教授、博导)共同主编,各章具体分工与第一版相同,罗清和负责编写第一、二、三、四、五、六章;鲁志国负责编写第七章和第八章;段杰(副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九章;谢圣远(教授、博士)负责编写第十章。张继海(副教授、博士)负责教学课件和习题建设,全书最后由罗清和审稿定稿。
内容概要
本书突出政治经济学的时代特征和理论的前沿性,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重点分析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现象与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初步探讨。本书遵从政治经济学的教学规律,从基本概念到基本原理,尽可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规范与实证的结合。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经济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公共课的教学,还可供相关培训、自学和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罗清和,深圳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博士、教授。现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经济学会理事、广东省中青年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省级重点课程 ——特区经济学学科带头人。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农业经济问题》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全文或摘要转载。独著、合著著作十二部。代表著作有《经济发展中的产业战略》(1999)、《特区经济学导论》(2001)。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四、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一、政治经济学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二、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 二、科学抽象法 三、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第五节 例证分析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三、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本章小结 复习与思考第二章 商品经济一般理论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二、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第二节 商品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商品的价值量 四、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三节 货币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三、货币流通规律 第四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五节 例证分析 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二、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三、货币形式的发展 四、商品的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 本章小结 复习与思考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二、资本的本质 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四、剩余价值率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第四节 资本主义工资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二、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三、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四、工资的国民差异 第五节 例证分析 一、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 三、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第四章 资本积累第五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六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第七章 资本社会化和垄断形成第八章 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第九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练习题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资本集中的方式有二:一是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大鱼吃小鱼”;一是通过组建股份公司把许多分散的小资本集合成一个大资本。与资本积聚不同,资本集中既不受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积累和积聚来增大规模的影响,而是现有资本的组合;资本集中也不受社会财富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扩大生产规模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种方式。区别在于,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单个资本重新组合的结果,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二者的联系是,资本积聚越快,经济实力越强,在竞争中越有优势,会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加快,有利于采用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加快资本积聚。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不断增大,为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必然会导致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三、相对过剩人口随着资本积累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就会发生变化,出现了如下两种对立的趋势。一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有时甚至是绝对减少。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相对下降,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有时甚至绝对减少。这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不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出现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即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另一方面,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原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了,从而使追加的资本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即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二是劳动力的供给绝对增加。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也在绝对地增加。这是因为:第一,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使操作变得简单,从而使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成为雇佣工人;第二,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涌入工人队伍;第三,在竞争中破产的中小企业主加入雇佣工人行列。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与劳动力供给的绝对增加,这两种对立趋势发展的结果,必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编辑推荐
《政治经济学(第2版)》是罗清和编写的,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