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清华大学 作者:海曼·P.明斯基 页数:186 译者:张德卉
Tag标签:无
前言
规范的凯恩斯理论忽略了在一个周期性的、投机的氛围中资本主义金融所表现出来的显著特征……金融决定了经济的步伐。当经济在经历了萧条或衰退之后重新接近充分就业时,预言家们将会断言:经济周期失效了,负债又随处可见。但是在现实中,经济既不会永远繁荣,也不会持续债务紧缩;同时,经济也不可能永远保持复苏状态。每个国家都在自己培养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使国家走向毁灭。 这段话是海曼·明斯基在大约三十年前写的。当时在主流经济学家否定凯恩斯大部分理论的背景下,明斯基重新解读了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而事实上,凯恩斯的这些观点在战后早期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学术圈中的新潮轮回反复,又回到了古典经济时代,也就是“市场至上”的时代。明斯基坚持两个观点:资本主义是有瑕疵的:政府拯救金融体系的承诺对于避免出现最坏的结果至关重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两个观点让明斯基四面树敌。在学术界,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fiedman)——当今经济学界的领军人物——他提倡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在那以后,很快,1979年,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cr)指定由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下简称“美联储”)来控制货币供给目标,表面上看,似乎给了中央银行一个零路径方法(zoro discretion approach)。
内容概要
蔓延全球的金融海啸不断地冲击各国投资者,但却使得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海曼·明斯基声誉鹊起。海曼·明斯基十多年前去世,在世时多数时间都在努力推广他的观点,即金融系统与生俱来容易受到投机拉锯的牵制,如果拉锯时间够长,最终将以危机收场。 在多数经济学家相信市场效率的年代,明斯基的观点听起来有点激进。但是今天,随着经济学家和交易商努力探寻市场动荡原因的不断深入,明斯基的观点便响彻从纽约到香港的上空。事实上,“明斯基时刻”已经成为华尔街流行的警句。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至今还是余波未了,继续成为政商各界密切关注的焦点。此事直接牵涉美国经济的衰退,对于中国经济来说,自然不能忽视。明斯基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分析中国的各种投资,其实也适用于中国的企业。
作者简介
海曼·P.明斯基(Hyman P.Minskv)美国经济学家、金融论的开创者,是当代研究金融危机的权威。他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并被人们不断完善和讨论。他所坚持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认为,资本主义的本性决定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金融危机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危害难以避免。他是第一位提出不确定性、风险及金融市场如何影响经济的经济学家。他在华盛顿大学执教25年,是巴德学院利维经济研究所的杰出学者。
书籍目录
第1章 《通论》及其解释第2章 传统观点:对凯恩斯理论的规范解释 导言 消费函数模型 IS-LM框架 劳动市场和IS-LM框架 充分就业均衡:新古典综合理论 结论第3章 主要观点 导言 经济周期观点 不确定性 投资和非均衡第4章 资本主义金融和资本资产定价 导言 现金流和货币需求 货币需求或流动性偏好方程 资产价格和头寸融资第5章 投资理论 导言 投资与利息 负债结构和企业投资速度 总投资第6章 金融机构、金融不稳定性和投资速度第7章 《通论》新释的一些暗含条件 导言 预算约束经济学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中的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 新释总览第8章 社会哲学和经济政策 导言 社会哲学 经济政策的含义 两个结论第9章 新解释的政策含义参考文献索引
章节摘录
第1章 《通论》及其解释 凯恩斯与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和爱因斯坦这些流芳百世的伟大思想家一样,为现代文明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凯恩斯不仅在经济学领域有着杰出的成果,而且在科学和公共政策领域也有极大的建树,这一系列的伟大思想都体现在凯恩斯最瞩目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 《通论》出版于1936年2月,那一年凯恩斯刚好52岁。他第一次作为职业的经济学家发表文章是在1909年,他的第一篇专业论文题为“印度近期的经济事件”(“Recent Economic Events in India”),述及1907—1908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萧条和金融动荡对印度产生的影响,重点强调了一种货币现象——卢比发行的机制。从凯恩斯写作第一篇文章到《通论》的出版期间,他广泛地关注经济事件,既强调专业化又强调大众化。他在这期间一直致力于货币理论的研究,甚至他在世界经济学作出的最重大的贡献也与金融与货币问题有关。 1935年之前的25年间,凯恩斯在工作的细节上很注意创新,比如经常会进行公开的辩论;在讨论公共政策时,他常常是反对传统思想的典型代表。但是,从整体上看,经济学主流思想认为:凯恩斯的批评在规范的理论框架之内,但不是规范理论。在《通论》之前,凯恩斯对经济理论的真正贡献在于他专注于创造一种更加准确的方法——规范的货币理论,即货币数量论——这种方法对经济学家们的研究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主张是:在达到均衡的位置,货币是中性的。意思是说,经济中的价格、收入和产出都与货币的数量无关;分权经济(decentralized economy)从根本上来说是稳定的。在写作《通论》之前,凯恩斯认为这些货币理论的主张是彻底有效的,但是货币理论对货币机制和经济运行的态度模糊而且理解不准确。货币理论认为长期均衡是存在的,而在该理论被广泛接受之前,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处于各均衡状态之间的经济行为,比如说,短期中的非均衡和暂时状态。 《通论》的主要观点与早期货币理论的主张有着最根本的不同。凯恩斯饶有兴趣地攻击逻辑上的、经验主义的传统经济学基础。他重新承认经济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总需求,因此,人们明显可以看到,在短期内,就业导致了经济繁荣和萧条轮回的周期。他引进了新的工具和分析方法,比如消费函数和流动性偏好;以及一些对主流经济学家来说不甚熟悉的概念,比如不确定性。凯恩斯在《通论》中的分析放弃了货币中性的观点。与货币数量论的观点相反,凯恩斯的理论说明了真实变量实际上依赖于货币与金融变量;价格水平并不唯一地甚至主要地取决于货币的数量:资本主义经济——经济政策不能以一种合适的方式干预经济——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根据凯恩斯关于充分就业的新观点,如果充分就业能够实现的话,也只是一个暂时的状态。 《通论》突然变成口口相传的伟大著作,其主要功劳在凯恩斯自己,以及拥护他的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地方学习和生活的年轻经济学家们的广泛宣传。他曾经写信给乔治·萧伯纳说:“我正在写一本将会引起巨大变革的经济理论方面的著作……这将改变人们思考经济学问题的方式。”这后来确实在凯恩斯的追随者,尤其是年轻一代经济学家,以及大西洋两岸的经济学入门者那里得到了证实。正如保尔·斯威齐(Paul Sweezy)在凯恩斯的讣告中所说,《通论》解放了所有英国和美国杰出大学中的年轻教师和学生们的思想,并给他们带来了一种思维上的刺激。此外,凯恩斯“为整整一个时代的经济学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论》所获得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从它正式出版开始,对它的抨击和诋毁就没有停止过,这些声音来自那些与凯恩斯持有不同观点的、但表面上还是朋友的人(比如希克斯)和凯恩斯公开的学术对手(比如维纳)。 现在职业经济学家中间广泛认同一种观点,即凯恩斯所讨论的模型最多是一种有趣的,或者可能是一种偶尔才会出现的特殊情况的运用;而就推广到一般情况来说,凯恩斯并没有利用新凯恩斯经济学成功地将过去的传统经济学取而代之。例如,在肯尼迪执政时期,加纳德·阿克利(Gardener Ackley)于1962-1964年成为“凯恩斯经济顾问委员会”的第一位成员,并于1964-1968年担任委员会主席,他在其著名的作品《宏观经济理论》一书中写道:“凯恩斯只是扩展了却并没有革新古典思想,后凯恩斯主义的作品对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渐渐地越来越超越于凯恩斯自己所作出的贡献。” 阿克利对凯恩斯贡献的评价被经济学家们普遍认同。现在有很多观点认为《通论》出版时受到狂热追捧是一个错误。今天的观点似乎是:有效的就不是新的,而新的就不是有效的。正如阿克利所举的例子那样,现代主流经济学家的看法,以及认为凯恩斯的贡献在于对经济学的伟大创新的看法——代表人物是斯威齐,都是对凯恩斯理论错误的解释:两种观点都是没有根据的。 本书的观点是,凯恩斯及其同时代的人——比如斯威齐——认为《通论》具有革命性这个评价是正确的,这本巨著确实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之社会观点产生巨大的变革播下了种子。然而,这些种子却从未结出全部的果实。当《通论》被学院派经济学家们进行解释和分析,并被他们作为公共政策的指南之后,科学革命从此宣告流产。 甚至在《通论》正式出版之前,基于凯恩斯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其他公众场合的循环演讲,学院派经济学家们就开始将这次演讲中新的理论与过去的货币数量论联系起来了。这种将两者结合起来对《通论》的解释,不管是在学术圈子还是在政府内部,都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正如同时代的美国经济学家,如萨缪尔森、帕廷金、莫迪利阿尼和弗里德曼在他们的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新古典综合派理论比凯恩斯理论更为经典,也就是说,货币数量论的普适性和“大体”上的有效性得到了他们的认可。由于古典经济理论的胜利,学院派经济学家们重新夺回了现实世界经济学的主导权,这在凯恩斯《通论》出版之前成为当时整个经济学界的特征。帕廷金是今天卓越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思想理论成为现在经济学界的主流。他在其传世之作《货币、利息和价格》的导言中高度赞扬了经济学理论的中性(irrelevance)。 货币数量论的主张所赖以成立的条件,较之其倡导者所认为必需的一般条件要宽松,那么更不用考虑其批评者的看法了!相反,《通论》则比凯恩斯主义者的货币理论之主张一般化得多……后文将会揭示这一点。但是,这绝不会削弱凯恩斯的失业理论中对实际充分就业政策阐述的适当性。 《通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迅速成功归因于其可适性。它正式出版的时候,全世界,尤其是美国,正处于大萧条的第七年。在历史上,这次大萧条由1929年华尔街的崩溃而触发,并由于各种各样的其他金融创伤和危机的交互作用而愈演愈烈。1933年春天,富兰克林·罗斯福继赫伯特·胡佛之后就任总统时,美国银行体系彻底崩溃,彼时,这场大萧条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潮。 在令人痛苦的1929年到《通论》出版期间,传统的经济学家们对于怎样提出一个积极的公共政策来应对这场大萧条显得束手无策。那些传统的经济学家们相信市场机制的自我纠错能力,因此,他们认为经济复苏将会在适当的时机发生,除非实施像财政干预这样会恶化经济状况的措施,否则经济就会自行恢复。 当时,一些在自己的理论上很正统甚至保守的经济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都提出了一些偏离传统的经济政策。在整个20世纪20年代后期,英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历着高失业,凯恩斯在其政策建议中打破了旧的经济学传统:他支持劳埃德·乔治在其1929年的公众选举中所倡导的用债务融资来缓解就业压力。然而,他对公共措施效果的分析却显得有些混乱。这对于“合适的政策建议并不一定基于内在一致的理论基础”的观点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美国大萧条期间,在当时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一群学院派经济学家们提出的政策建议,偏离了在芝加哥大学占据中心地位的规范经济学。在大萧条的艰难时期,那些学院派经济学家赞成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是,在资本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政策立场并没有被纳入一个理论框架中,该理论框架解释了将要采用政策措施解决的现象,是如何从系统特征中产生的。
编辑推荐
“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第一人明斯基力作!先于克鲁格曼洞悉金融风暴! 《凯恩斯《通论》新释》结合美国房地产市场等真实世界中所出现的种种危机甚至灾难,对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进行了最为独特的阐释,厘清了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学家们对《通论》的误读误解,是明斯基本人“金融不稳定性假说”的重要理论基础。作为凯恩斯的推祟者,明斯基对凯恩斯的理论给予高度重视的同时,糅八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其进行了深化和发展,被称为“后凯恩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凯恩斯《通论》新释》中明斯基对这些理论都进行了阐述。对经济学理论作出了变革性的贡献。对于想深入理解凯恩斯理论的读者来说,《凯恩斯《通论》新释》非读不可。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