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

出版时间:2005-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页数:583  
Tag标签:无  

前言

信息化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实现企业创新的重要支持技术,其战略性作用已经获得广泛共识。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必将引起整个企业经营战略、运作模式、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的深刻变化,并最终形成以数字化、集成化、协同化、网络化、虚拟化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即数字化企业。数字化企业是指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设计与制造、物料采购与产品销售等各方面全面采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的融合,使企业能够采用数字化的方式对其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所有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信息技术的战略价值表现在它不仅可用于提高企业的业务运作效率,还可在整合组织和社会资源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即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人员及其工作整合为一种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以创造更高的生产率,并与其他企业实现协同,促进整个价值链的增值。在企业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工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和管理的融合问题。企业信息化工作是一个系统化工程,涉及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组织、业务管理、设计生产流程和外部的政府、机构、供应商、客户等多个环节和多方面因素,信息系统的设计、实施和应用维护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此,对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非常重要,它有助于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的成功率,降低信息化实施的风险,降低信息系统实施和维护成本。在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因此,必须从战略的角度对信息资源与知识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需要将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战略财产来管理,应该将信息资源管理与企业的战略规划联系起来,在企业的每个层面上识别信息资源和获利机会,并借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 基于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战略重要性和信息化管理的复杂性的认识,本书分三篇论述了信息化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框架、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与系统、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技术,目的是希望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理论和战略框架入手,从战略的角度来论述企业信息化管理问题,通过企业业务战略与信息化战略的融合,逐步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化战略管理框架和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在信息化战略管理框架和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指导下,基于企业信息化相关基础和核心技术(企业建模、企业集成、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无线射频识别和标准化技术),充分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现代集成制造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制造执行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等)和方法(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方法、信息化评价方法),进行企业信息系统的规划、实施、应用和维护。第一篇介绍了信息化战略管理的理论与框架,共分6章,内容包括: 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内涵;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管理模式、组织与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信息化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内容框架和战略管理框架,信息化管理的战略一致性模型和一致性匹配过程; 提出了一个信息化管理的成熟度模型,用于评价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最后给出了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定义、内涵、内容和框架。第二篇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与系统,共分7章,内容包括: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系统构成和应用案例;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概念,基于模型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流程和应用案例; 面向电子商务应用的集成企业入口系统,支持产品开发的工程设计自动化系统,支持产品制造过程控制和管理的制造自动化系统,支持企业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支持经营决策的商业智能系统; 业务流程管理的概念与框架,业务流程的可视化管理与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方法和应用案例; 电子商务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功能,三种主要的电子商务模式(B2B、B2C、C2C)及其应用案例,电子商务中的安全问题和支付问题; 最后介绍了由美国林登实验室开发的网络平台——第二人生,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第三篇介绍了对企业信息化实施管理有重要影响的基础与核心技术,共分6章,内容包括: 企业管理的相关知识和基本原则; 企业建模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和集成化企业建模方法; 企业集成平台的概念、数据集成模式、集成平台实现方法和集成平台的成熟度模型; 面向服务企业的概念和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的定义、参考模型、组件化建模方法、实施方法与关键技术问题;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基本原理和应用案例; 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标准化技术。本书是在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多年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编写而成。一方面是希望将作者多年来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供广大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研究与应用人员参考; 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本书的编写,促进企业信息化相关理论、实施方法、支撑环境的研究与应用,在信息化管理战略思想和系统论方法的指导下,以建立未来的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为目标,实现企业远景规划、产品发展、管理变革、信息技术支撑的良好匹配和协调,以可控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开展企业信息化工作。本书可以作为企业信息化实施管理的参考资料,也可以作为高等院校企业管理、自动化、计算机、工业工程、制造工程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企业信息化的教材或参考书。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清华大学、兄弟院校和企业界同行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为本书的出版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企业信息化战略管理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问题,其理论和方法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的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内容概要

随着信息化应用的深入,信息化的战略价值越来越显著,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维护进行有效管理可显著提高企业竞争力,并使企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本书分三篇论述了信息化管理战略的理论与框架、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与系统、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技术。第一篇介绍了信息技术在促进企业运作模式、组织与业务流程、产品和服务创新中的战略作用,介绍了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框架和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第二篇介绍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IT服务管理方法、现代集成制造系统、设计与制造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第三篇介绍了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包括企业管理与建模理论、企业集成方法、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无线射频识别和标准化技术。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企业管理、自动化、计算机、工业工程、制造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与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科研人员、企业领导、信息化主管、信息化咨询规划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作者简介

  范玉顺,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自动化系系统集成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津贴,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先进制造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信息处理联合会企业信息系统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副主任,担任国际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国际企业信息系统、国际数字化企业技术、国际先进信息工程、信息与控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航空制造技术等10种国际和国内杂志编委。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际合作与企业应用项目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战略管理与规划、企业建模与诊断、工作流管理、系统集成、服务建模与服务管理、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

书籍目录

第一篇 信息化管理战略的理论与框架 第1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功能  1.1 信息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和认知模型  1.3 信息技术的功能  1.4 信息技术对组织的影响  1.5 信息技术的企业应用发展历程  1.6 Dell公司信息技术应用案例 第2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企业运作模式创新 第3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组织与流程创新 第4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产品创新 第5章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服务创新 第6章 信息化战略管理框架与整体解决方案第二篇 信息化管理的方法与系统 第7章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第8章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第9章 IT服务管理 第10章 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 第11章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第12章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 第13章 电子商务与虚拟世界第三篇 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与核心技术 第14章 企业的组成与运作 第15章 集成化企业建模方法 第16章 企业集成技术 第17章 面向服务的企业与SOA 第18章 RFID技术及其应用 第19章 企业信息化相关标准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论文中,核心能力被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与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企业核心能力具有的特征包括延展性(该项能力能够衍生m一系列新的产品或服务)、价值性(能为顾客带来长期利益或价值)和独特性(几乎不能为其他企业所模仿或替代)。企业的核心能力包括静态核心能力和动态核心能力。静态核心能力是指依附于企业资源存在的战略性资产,主要包括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互补性资源、组织结构及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外部联系等。动态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对静态核心能力的协调/整合或集成的能力、根据市场或产业结构变化变革重组的能力,以及组织学习能力(主要指学习)。企业的静态核心能力是动态核心能力的基础,而动态核心能力是静态核心能力得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的条件。竞争对手不可能通过模仿(在短期内)获得的核心能力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它在企业所有能力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了企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竞争优势。作为企业特有的一种能力,它可以看作是企业各种辅助能力或一般能力的驱动器。但其是否能够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看企业是否能够凭借其获得竞争优势。“势”是指企业处于什么位置上,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处于比竞争对手更有利的位置上,产生了比竞争对手更强的竞争力。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核心能力并不一定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比如一个企业具有设计、制造某种尖端产品的核心能力(它在设计和制造这种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但如果市场上并没有关于这种产品的需求,或者虽然市场有需求,但是企业无法从市场上获得相应的订单,这种核心能力就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显然,一组分散的技能、专长和能力要素都不足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得到或建立了实现核心竞争力所需的要素(组织、过程、人员及各种能力)后,还要通过整合和集成将这些核心能力转变为竞争优势或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实现企业各个决策层次及功能部门的协同。同样,在跨多个企业的价值链中实现动态联盟和优势互补,实现核心能力向核心竞争力的转变,也需要对价值链所涉及的多个企业的各种核心能力进行协同与集成,才能真正形成整个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各种能力要素的集成和协调,将核心能力转化为核心竞争力,进而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图1-7所示,在企业的组织与流程、制造/IT资源之问,信息系统起着粘合剂的作用。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组织单元和业务流程完成对制造/IT资源的分配、调用和控制,并实现不同组织单元和业务流程之间的业务协同。信息技术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需的支撑技术,还是提高企业知识生产力的重要技术。现代管理之父杜拉克指出:“知识生产力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产业、一家公司竞争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无论什么传统产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就是因为它们围绕知识和信息进行了重组。”因此,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围绕生产过程的信息和知识对业务过程进行重组,将优秀的业务操作和管理经验、专有技术和知识进行提炼和融合,并将其固化到相应的软件系统中,以此为平台实现企业的知识积累和重用,达到持续提高企业业务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目标。

编辑推荐

《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可作为高等院校企业管理、自动化、计算机、工业工程、制造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信息技术研究与企业信息化应用的科研人员、企业领导、信息化主管、信息化咨询规划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信息化管理战略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