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导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少民  页数:264  字数:442000  
Tag标签:无  

前言

40年前,人们就开始讨论“软件工程”这样一个话题,但至今软件工程依然不太成熟,例如今天的软件质量水平依旧不高,软件的开发模式还在探索之中,而这一切主要归结于软件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软件自身的复杂特性。互联网的普及将软件技术的变化推向新的高潮,人们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可以随时随地沟通、协作,可以共享知识、技能和经验,甚至可以积聚全世界的力量共同探讨同一个技术主题,所有这些极大地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而在这同时,软件产业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软件产品销售模式向软件服务模式转化,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或按需服务(ondemand service)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服务就是Salesforce。Salesforce为中小型企业提供各种业务应用的在线服务,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客户满意度高达97%,从销售团队自动化到合作伙伴关系管理、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Salesforce重新定义客户关系管理。企业不再需要部署自己的服务器、不需要购买软件等,只要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访问Salesforce.com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业务处理功能,每个月或每年只要付出很低的服务费。软件开发模式,也自然随着SaaS模式诞生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有必要在这关键时刻重新审视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和实践,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主要理由。软件工程不仅面临着技术突飞猛进的挑战,还要面临需求变化频繁、质量难以控制的巨大挑战。下面两个例子,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种挑战的严峻性。例一: 交通红绿灯的需求变化。大家都非常熟悉街道上的红绿灯,可以根据不同方向的车流量和人流量,进行调节,实施智能控制。但早期的红绿灯,可不是这样的,非常简单,一个方向红的时候则另一个方向绿,每隔60秒交替变化,这时用简单的定时模拟电路控制就可以了。后来,人们觉得这样的设计不够人性化,中途经过十字路口的行人或驾驶员不知道要等多少时间,绿灯才会亮。所以,加上一个数字计时器,显示剩下的等待秒数。这时,模拟电路控制就必须改为数字电路,需要重新设计和实现。再到后来,人们发现一个十字路口的两个方向,车与人的流量是不一样的,需要调整不同方向的红绿灯切换的间隔时间,例如一个方向是75秒而另外一个方向是25秒。而且,将来的车流量会发生变化,即红绿灯间隔时间用户可自行设置,这样要求对原来的数字电路或控制程序进行修改,这种改动可能很大,需要修改设计和修改实现。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软件工程最基本的核心——“质量和生产率”展开,力求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本书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软件工程问题之后,首先系统地给出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框架,帮助读者建立起软件工程的完整且清晰的概念。然后深入软件过程、软件工程目标和要求的讨论,全面阐述了软件工程的思想、方法、技术和工具,结合软件工程环境、软件项目管理等内容,使读者坚实地掌握和运用软件工程的知识内涵。    本书内容丰富,构思新颖,突破软件工程图书的传统框架,使整个软件工程体系更清晰,从思想和管理出发,自然延伸到流程、方法、工具和环境,重新阐释了软件工程体系。本书吸收了软件工程的最新进展,适应软件即服务(SaaS)的开发模式,增加了相应的内容,符合当今软件工程的实际需求。    本书系统性强、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且实用,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可作为高等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也适合各类软件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

作者简介

朱少民,男,1964年出生,1988年硕士毕业 、1995年破格提升为副教授,目前担任一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区高级质量总监。先后在大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国际一流的跨国企业工作,从事软件开发、测试、QA和过程改进等工作近二十年,先后获得机械工业部、安徽省、合肥市、青岛市等多项科技进步奖。在美国硅谷工作两年。

书籍目录

引子第1章 为什么要研究软件工程  1.1 软件危机    1.1.1 软件不再只是程序    1.1.2 危机四伏    1.1.3 软件危机之证  1.2 软件的问题在哪里    1.2.1 软件特性    1.2.2 软件业所面临的问题    1.2.3 软件问题的幽默画  1.3 软件工程的诞生  1.4 软件工程的命题  1.5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    1.5.1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的构成    1.5.2 软件工程要素    1.5.3  SWEBOK    1.6 现代软件工程    1.6.1 开源软件运动    1.6.2  SaaS    1.6.3 现代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    1.7 小结    思考题第2章 软件过程  2.1 完整的软件生命周期    2.1.1 软件的工程过程    2.1.2 综合的软件过程  2.2 需求工程    2.2.1 软件需求    2.2.2 需求开发    2.2.3需 求管理  2.3 设计    2.3.1 软件设计的目标    2.3.2 体系结构设计    2.3.3 详细设计    2.3.4 部署设计    2.3.5 设计评审  2.4  实施    2.4.1 单元测试    2.4.2 集成测试    2.4.3 功能测试    2.4.4 系统测试    2.4.5 验收测试  2.5 部署、运行和维护    2.5.1  系统部署    2.5.2 软件运行和技术支持    2.5.3 维护过程  2.6 软件非工程过程    2.6.1 计划    2.6.2 质量保证和管理的过程    2.6.3 项目管理过程    2.6.4 基础设施和过程改进  2.7 小结  思考题第3章 软件工程目标和要求  3.1 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  3.2 软件工程的影响要素  3.3 软件工程的业务需求  3.4 软件工程的质量要求    3.4.1 质量的含义    3.4.2 客户是质量的焦点    3.4.3 软件质量的特性    3.4.4 影响软件产品质量的因素    3.4.5 软件过程的质量因素    3.4.6 软件质量的指标  3.5 软件工程的成本要求    3.5.1 软件工程的固有成本    3.5.2 软件的可变成本    3.5.3 软件工程的劣质成本  3.6 软件工程的资源限制  3.7 软件产品集成要求    3.7.1 传统产业的启示    3.7.2 软件产品工程  3.8 小结  思考题第4章 软件工程思想第5章 软件工程方法第6章 软件建模第7章 软件工程环境第8章 软件项目管理第9章 软件工具附录A 软件工程术语中英文对照附录B 项目视图和范围的文档模板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4.2 以人为本软件丁程是由软件企业去实施的,而企业的企字就是“人”加上“止”字。止,下基也,指企业的住所、房子,而房子有了“人”才能成为企业。人是在建筑之上,所以人决定了企业,企业不前止于人,企业成功也在于人。事业之成,成于人才,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的管理。人们在讨论软件工程思想时,会说出一大串的观点,诸如“规范流程”、“持续改进”、“持续集成”、“目标驱动”、“分工协作”和“模块化、组件化”等。这些思想理念都没错,但有时掩盖了或忽视了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观点,如“一切从客户出发”和“简单就是一种美”。在软件T程中,人们谈得最多的是软件工程三要素——方法、过程与工具,人们却往往忽视其决定的因素——软件工程人员。1.管理学的佐证在传统管理中,大生产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机器系统的配件,人被当作是物,管理的中心是物。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机器,而是高素质的人才。在组织中,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丁作的中心也从物转向人。传统管理和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管理中心从物本管理到人本管理。在管理理论的研究中,差不多所有的管理理论都建立在人性的假设理论基础上。许多学派管理理论的不同,主要是出于对人的本性认识不同。20世纪之初泰罗的科学管理是基于“经济人”这一假设的,20世纪30年代梅奥等人的行为管理是基于“社会人”这一假设的,至50年代又有了基于“自我实现的人”假设的马斯洛的人性管理,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管理,强调实现自我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现象。管理研究发展史表明,管理学理论明显地存在着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2.由智力活动所决定在制造业,可以直接通过计件来衡量个人的生产效率,质量的检验方法也非常成熟、及时和自动化,即传统制造业的管理完全可以做到量化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就不是十分突出。而在软件企业,不能简单用代码行去衡量工作量。水平差的初级程序员编写1000行代码的程序,由一个非常资深的软件工程师来修改,能够精炼成几百行代码,甚至是几十行代码的程序,而且程序性能高、运行稳定。

编辑推荐

《软件工程导论》系统性强、通俗易懂,内容丰富且实用,理论和实践有效地结合,可作为高等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软件专业和相关专业的教材,也适合各类软件工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习。《软件工程导论》将揭示软件工程的实质和内涵,围绕软件工程最基本的核心——“质量和生产率”展开,充分阐述软件工程的系统思想、方法体系和过程运行轨迹,从而帮助读者建立其软件工程的完整而清晰的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学习软件工程的意义和内容,在思想高度上指导软件工程专业的其他课程学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软件工程导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此书内容空洞,感觉全书的每个章节都在描述同一个东西。同时,排版让人看不懂,之前说过的IDEAL模型,在第七章软件环境里又出现了,让人不知所云,强烈怀疑作者的职业素质。
  •   国内教材里算是还可以的一本书另外,下面的评论里那个kerry zhu就是作者本人
  •   完全混乱的知识点,每章题目和内容没太多关系,最经典的是每章的知识点和知识点之间也没什么关系,完全没有逻辑可言,内容空洞没有实质,属于浅入深出越帮越忙的存在
  •   最近有幸品读了著名QA总监朱少民老师的作品,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朱老师的思维泉涌。想必朱少民老师也是将自己多年来在软件工程和软件测试方面的经验,精练在了这本书中。同时,我也借此加了朱少民老师的微博,他的微博内容既“富有智慧”,又不乏“生动有趣”,的确是行业内“不可多得的IT人”。但是,就这本书而言,我看不到一点逻辑性。整本书在我翻阅到第二十页中,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发指的逻辑混乱。我花了一周的时间仔细的读完了整本书,最后我认为逻辑混乱可能只是我的一面之词,我个人在软件工程领域也只是初出茅庐,可能境界还不够。希望在学有所成之后能再次拜读此时,届时或许能略懂一二。以上。
  •   最近有幸拜读这本书,据说还是作为某高校老师上课教学材料和考试复习资料,简直令我瞋目结舌,由此不由的对中国IT届的教育前景十分担忧,请作者放下姿态,真正成为贴近学生的"专业人士"。
  •   内容实用,精炼而不啰嗦
  •   这本书其实不推荐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