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课研究委员会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1出版) 作者: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专业课研究委员会 页数:567
Tag标签:无
前言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总是如期而至,虽然不同专业的考生形形色色,但是,取得较好的成绩是每个考生的心愿。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复习,便是每个考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本书的编写严格依照2009年考试大纲,尽量覆盖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以及有可能涉及的考点,使考生复习时有所依凭。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各内容所占的比例如下:中国古代史,约30%;中国近现代史,约20%;世界古代史,约20%;世界近现代史,约30%;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学、专门史等方面的内容将有机地体现在以上各部分中。在试卷题型结构方面,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基础考试中各个题型的基本结构及具体分值如下: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二、名词解释(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三、史料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四、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30分,共120分)。考试的目标依然是:第一,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第二,掌握基本理论,能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比较和评价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第三,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并能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能辨析史料的价值、偏颇或局限,获取有效信息;第四,论据确凿,论证严谨,逻辑合理,文字准确。这与2008年考试大纲完全一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从2007年以来,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史学专业课由各高校单独命题改为全国统一考试,经历了2007、2008年,其考试范围、命题方向、试题比重基本定型。与2008年考试大纲相比,2009年的历史学考试大纲几乎没有变化。唯一的变动是在中国现当代史部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一章“经济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改为“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这细微的变化绝不只是表述方式的变化,也涉及考点的变化。“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发展,也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把这一变动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这其中透露给我们的信息是:以后考研命题的趋势,考查的重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和经济领域了,社会史、文化史的内容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也是各位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应该注意到,这种转变不应该狭隘地理解为中国现当代史考试方向的调整,也关系到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以及世界近现代史。因此,考生在复习时应该注意,不应当把视野局限在以往的政治史、经济史方面,也应该广泛涉猎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的知识。因为新大纲与去年的内容基本保持了稳定,那么考试的难度基本不会增加。因此,考生一定要紧扣大纲,牢固掌握大纲规定的知识点,但是大纲又是比较笼统和宽泛的,每一章节下的每一个小标题其实都包含很多内容和小知识点,必须认真分析和把握。同时复习的时候要适当跳出大纲,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丰富自己的学识,多看一些与考纲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的论文,在做简答题的时候可以发散自己的思维,让阅卷老师觉得你知识面比较广,对学术前沿比较关注,是一个适合做研究的人。同时对知识的复习要做到纵向整理和总结。2009年的考题不仅会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需要考生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纵贯古今,融为一体。考纲要求考生要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主要过程、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特别是对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而言,这点非常重要。在复习的时候,只有把整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和线索搞清楚了,答题的时候思路才能明确,观点才能全面。最后预祝所有考生取得理想的成绩。
内容概要
一年一度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总是如期而至,虽然不同专业的考生形形色色,但是,取得较好的成绩是每个考生的心愿。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率的复习,便是每个考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本书的编写严格依照2009年考试大纲,尽量覆盖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以及有可能涉及的考点,使考生复习时有所依凭。 本书系各名校多位业内教师共同参与编写,紧扣考试大纲的要求及动向,明确复习要点所在,全面精准地解读大纲内容。各篇所附试题库及其参考答案亦是精心拣选、反复推敲,书后配有2008年历史统考试题及答案,以期最大程度地帮助考生掌握和熟悉相关内容。
书籍目录
序言 I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III第一篇 中国古代史第1章 中国历史的开端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章 夏商西周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章 春秋战国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章 秦汉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5章 魏晋南北朝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6章 隋唐五代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7章 宋、辽、西夏、金、元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8章 明清(前期)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试题库 第二篇 中国近现代史第9章 晚清的列强侵华战争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0章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1章 晚清政局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2章 晚清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3章 维新运动与辛亥革命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4章 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5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苏维埃革命的兴起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6章 抗日战争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7章 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8章 民国时期的科学与思想文化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19章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0章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1章 “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2章 拨乱反正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3章 改革开放的进程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试题库 第三篇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第24章 史前人类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5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6章 古代埃及文明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7章 古代印度文明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8章 古代希腊文明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29章 古代罗马文明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0章 古典文明向中古文明的过渡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1章 伊斯兰文明的兴起与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的兴起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2章 欧洲基督教文明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3章 中世纪东欧与亚洲的历史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4章 古代美洲文明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试题库 第四篇 世界近现代史第35章 16世纪的欧洲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6章 资本主义的确立与发展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7章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8章 亚非拉民族主义运动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39章 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0章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1章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2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3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4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5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详解 第46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第47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与东欧 复习要旨 核心考点 大纲解读 试题库 2008年历史统考真题及答案
章节摘录
复习要旨1. 本章作为中国古代史的第一章,由于文献材料的不足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其在考试中出现的几率非常小,所以建议考生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必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2. 理解和掌握原始人类的时代划分,各时期的文化特征,同时期或相近年代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对比以及相互影响。3. 理解中国古代经典中所记载的关于上古的神化和传说,能够熟练分析相关材料所包含的文化特征。核心考点 1. 中国猿人的分期2.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3.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特征4. 氏族制的特征、建立与瓦解5. 父系氏族公社与母系氏族公社6. 古史传说及其相关特征 大纲解读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1. 远古时代我们所说的“远古时代”是指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王朝——夏朝建立以前的时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历史学者通常将其分为原始人群时期与氏族公社时期,考古学者则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2. 原始社会的分期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这时人类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是石器,因此也叫做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又分为两个阶段:使用比较粗糙的打制石器的阶段叫做旧石器时代,这包括了原始群的整个时期和氏族公社的初期;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叫做新石器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3. 原始群原始群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指为了生存由若干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猎取大自然所提供的食物并抵御外界的风险。这种社会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但很松散,是原始社会的初级阶段。原始群时期的人类按其体质形态进化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原始群早期阶段的人类叫做“猿人”,晚期阶段的人类叫做“古人”。这两个阶段相当于考古学上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4. 中国猿人的发现我国境内已发现的猿人化石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元谋猿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蓝田猿人:1963—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的公王岭和陈家窝。经测定距今约80万-65万年。北京猿人:1927年首次发现于北京房山县周口店的龙骨山洞穴里。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此外,在山西、河南、贵州、湖北、辽宁等地,都发现了属于猿人时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 5. 中国境内猿人发现的历史意义中国猿人化石及其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的发现,表明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我们的祖先自古以来就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驳斥了中国人种西来说的谬论,并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伟大真理提供了科学依据。6. 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猿人以采集植物果实、挖掘植物根块作为维持生活的主要手段。同时,狩猎也是其生活资料的来源。打制石器是猿人的主要生产工具。北京猿人的洞穴中保留有成堆的灰烬,说明当时人类不仅能使用天然火,而且能有意识地对火进行控制使用。猿人时期的婚姻形态还处于杂交状态,与这种婚姻关系相适应,当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原始群。这样的群体是以血缘为纽带而组成的,比较松散。7. “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古人”也被称作早期智人。智人是和猿人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比猿人进化得更高的早期人类。智人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即“古人”和“新人”。“古人”生存的时间,距今约一二十万年。我国境内发现的古人化石分布地域更广,内涵也更丰富,已发现的代表性的人类化石主要有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大荔人等。5 A9 ?9 P+ I5 D0 C古人时期人们的经济生活来源仍然是采集和狩猎两大部门,使用的工具仍主要是打制石器。这一时期可能已经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技术。古人时期的婚姻关系已摆脱了原始的杂交状态,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父母和子女间不得婚配,这叫做“血缘婚”。由这样的婚姻关系结合成的社会组织叫做“血缘家庭”。这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人类的社会组织也开始向母系氏族公社过渡。二、氏族公社1. 氏族公社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氏族公社的历史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由原始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业的出现和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农业、定居生活使人们认识到血缘近亲为婚的危害,从而实行族外婚,这样就进入了氏族公社。2.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也是主要阶段。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出现于距今约两万年之前,这时的人类体质形态已进入“新人”阶段,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距今7000—5000年。3. 氏族制的确立氏族是起源于一个老祖母,有特定的氏族名号,以族外婚为前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单位。母系氏族制确立的经济原因是由于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因为女子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另外一个原因是由婚姻关系所决定的,因为族外婚仍然是群婚,“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留在氏族内的都是各代女儿的子孙,这就必然确立以女性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4. 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在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最主要的成就是原始农业的发生。农业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石器多经过磨光或穿孔,有石斧、石耜、石铲、石刀、石镰等,还有石磨棒、石磨盘等谷物加工工具。黄河流域以种粟(谷子)为主,江南地区则普遍种植水稻。原始农业的发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人类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使人类逐渐定居下来。同时,原始农业也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副业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才得到发展的。原始农业虽然已经发生和发展,但采集依然是人们重要的生活来源。其次,家畜饲养业也已发生。家畜饲养业是在狩猎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渔猎经济在当时仍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原始手工业的发生和发展也是这一时期的突出成就。当时的手工业以制造陶器为主。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处就是比较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为我们了解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和生活情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5. 父权制的确立父权制取代母权制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男女在氏族中经济地位的变化。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由于经济地位的变化,父权制逐渐取代了母权制。这时的婚姻形态已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是父权制确立的标志。父权制确立以后,世系从父系计算,财产也按父系继承,与母权制的情况正好相反。6. 父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是继母系氏族公社之后出现的一个社会阶段,此时,阶级社会的雏形已经显现。这一切的关键在于父权制的确立。父系氏族公社婚姻形态处于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阶段。这时氏族公社其实已经逐渐开始解体,以男子为中心分裂为若干个大家族,继而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妻制的家庭,产生了父系家长制。世系按父系计算,财产和地位由父系继承。7. 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我国境内发现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主要有:龙山文化 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省,延续时间较长。大汶口文化 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江苏省北部部分地区。齐家文化 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良渚文化 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东部和江苏省南部。此外,属于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存还有东南沿海的几何印纹陶文化,广东境内的石峡文化和福建境内的昙石山文化等。8. 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比母系氏族公社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明了铜器,生产力提高。第二,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第三,手工业技术有了提高,出现了冶铜业、丝织业等新兴的手工业部门。陶器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轮制技术,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蛋壳陶,反映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手工业逐渐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逐步发展,男子在农、牧、手工业等生产部门中逐渐居于领导地位,终于导致了新石器时期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这时的男子成为主要的生产者,在生产和经济上处于主导地位,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私有制也随之发展。男子在经济方面的有利地位引起男子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变化。男子要求对女子的独占,并要求由自己确认的子女来继承其财产,于是在婚姻家庭形态方面,母系家庭向父系家庭转化。9. 氏族公社的瓦解随着父权制的确立,私有制的渐显雏形,氏族公社也走到了尽头。氏族公社的瓦解,让人类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期。此时,私有制确立了,阶级出现了,相应的国家也呼之欲出。私有制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的财产公有制渐趋瓦解,私有制由萌芽而产生。私有制的出现主要反映在这个时期的墓葬中,死者随葬品多寡悬殊的现象严重。当时不仅出现了私有制,而且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阶级的出现。关于阶级产生的情况,也反映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齐家文化中有奴隶殉葬的现象。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贫富的不断分化,人们的关系也在重新组合:富有者成为氏族贵族,成为奴隶主的前身;贫困者往往要承受富有者的剥削和奴役,从而沦为奴隶。国家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产生的途径,是在各个发生了阶级分化的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的,不同于欧洲历史上任何国家兴起的形式。根据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存在着许多氏族部落,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是黄帝和炎帝部落;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部落;长江流域是苗蛮部落。在原始社会末期,部落之间或部落联盟之间,经常因彼此掠夺而发生战争。因此,在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中,都要设置军事领袖,设置氏族大会、氏族议事会为领导机构,以决定大事,组织指挥战争。这种制度被称为“军事民主制”。三、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1. 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我国古代有“三皇”、“五帝”的传说。《潜夫论·五德志》云三皇,“伏羲、神农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我闻古有天皇、地皇、人皇”。从以上记载可知:“三皇”,即指伏羲、神农、燧人。祝融者,祝,大也;融,光明也。祝融是指带来光明、发明火的部族首领,当与“燧人”属同一含义。五帝,《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是: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重华氏;或有认为五帝是黄帝、炎帝、太皞、少皞、颛顼等。 2. 古史中的部族首领及其活动领域见于古史中的部族首领有很多,如黄帝、炎帝、太皞、少皞、蚩尤,等等。据《史记》、《国语》等文献资料记载,黄帝族和炎帝族当是发祥于陕西黄土高原,又逐渐东迁至今河南、河北一带,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部族。《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任、宿、颛臾等国是太皞的后裔,为风姓。“有济”,就是济水,即河南东部至山东境内的大川。太皞氏是活动在东部地区以龙蛇为图腾的部族。 少皞,《左传·定公四年》云:“命以伯禽而封於少皞之虚。”也就是说,伯禽被封的曲阜,原为“少皞之虚”,即少皞活动之地。《说文》云:“赢,帝少皞之姓也。”少皞氏是活动在东夷地区的赢姓部族。《史记·五帝本纪》亦云:“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以上记载说明,蚩尤也是在与黄帝族的斗争中被杀。涿鹿,《汉书·地理志》“上谷郡”条下有“涿鹿”县。应劭注曰:“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涿鹿亦在今河北保定易县一带。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是黄帝之孙,颛顼当是继黄帝之后的华夏族领袖。帝喾高辛氏,《史记·五帝本纪》认为是黄帝之曾孙,当为继颛顼之后的华夏族领袖。尧,名放勋。史称“帝喾之子,黄帝之后裔”。尧,又称为陶唐氏,都于平阳,约当于汾、晋二水流域的翼城一带。 舜,《史记·五帝本纪》云:“帝舜为有虞。”《集解》引皇甫谧曰:“舜嫔于虞,因以为氏,今河东大阳西山上虞城是也。”大阳,即大河之阳,今山西平陸县境。黄帝、炎帝、颛顼、帝喾、蚩尤、太皞、少皞、尧、舜皆是活动在黄河流域的部族领袖。在不断的部族冲突与斗争中,炎帝、蚩尤、太皞、少皞皆曾遭到失败。失败部族的后裔多迁徙他处。而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则成为华夏族正统的部族领袖。 3. 古时传说时期的政治特征根据现有文献记载,在此期的政治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部落联盟首领的号召征伐权力。号令征伐是公共权力形成的典型表现形式。《史记·五帝本纪》云:“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这里很明显,黄帝轩辕氏对不顺从者,“征之”,“去之”,使“诸侯咸来宾从”,这种号令征伐,使诸侯“宾从”,实际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拥有这种公共权力,黄帝才能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然后消灭了敌对势力,使自己的权力得以巩固。其次,部落联盟首领对部落成员的贡赋榨取。《史记·夏本纪》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又云:“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由此可知,虞舜时期已经开始向百姓征收贡赋,并有了完备的贡赋制度。号令征伐与收取贡赋是公共权力形成的典型特征。黄帝、颛顼、尧、舜已经是国君(或国王)了。 再次,首领继承的禅让制。中国古代部族实行禅让制度,其领袖是通过禅让选举而产生的。被推举的人一般是能力强,又有勇力,德才兼备的人。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都是耳熟能详的常识了。
编辑推荐
《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辅导》的编写严格依照2009年考试大纲,基本覆盖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以及有可能涉及的考点,使考生复习时有所依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