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1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周维权 页数:792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面积达960余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跨越几个不同的气候带。在这个辽阔的地域内山脉蜿蜒,大河奔流,海岸曲折,湖泊罗布,植物繁茂,林相丰富,大自然风景的绮丽多姿,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中国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延续五千多年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典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曾经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大地山川的钟灵毓秀,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精英,显示出华夏民族的灵气。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被学界公认为风景式园林的渊源。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它的漫长发展历程中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等地,甚至远播欧洲。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造园术经由朝鲜半岛传人日本。此后,伴随着日本全面吸收汉文化而陆续出现的园林型式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中国的直接影响。可以说,日本古典园林的产生、发展、成熟都一直从中国汲取养分,并与本土园林多次复合、变异而形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园林体系。18世纪中叶,正当法国资产阶级成为一个新兴阶级崛起的时候,它的启蒙思想家们从中国借用孔孟的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反抗宗教神权统治的思想武器;随着海外贸易的开展,欧洲商人从中国带回大量工艺品,传教士寄回大量描写中华文物之盛的文字报告。这些,都在欧洲人面前呈现一种前所未知的高水平的东方文化,欧洲艺术的某些领域内因此而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的热潮。
内容概要
周维权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版)》在体例上不采用断代通史的写法,而是把园林的全部演进过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期、成熟后期。好处在于“源”与“流”的脉络较为清晰,前因后果较为明确,读者易于把握到中国古典园林即使在“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的漫长而缓慢的演进岁月中亦非一成不变的情况。
作者简介
周维权,云南大理人,一九二七年生,一九五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建筑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长期从事建筑教育、设计工作,以及中国园林和中国建筑的研究工作。发表过园林、风景、古建筑、建筑理论方面的论文三十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颐和园》、《中国古典园林史》、《中国名山风景区》。2007年7月于北京逝世,享年80岁。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
第三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第四节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第五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第二章 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第三节 商、周
第四节 秦
第五节 西汉的皇家园林
第六节 东汉的皇家园林
第七节 汉代的私家园林
第八节 小结
第三章 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一589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邺城
洛阳
建康
综述
第三节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庄园、别墅
第四节 寺观园林
第五节 其他园林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长安、洛阳
第三节 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
第四节 私家园林
城市私园
郊野别墅园
文人园林的兴起
第五节 寺观园林
第六节 其他园林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园林的成熟期(一)——宋代(公元960一1271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东京、临安
第三节 宋代的皇家园林
东京
临安
第四节 宋代的私家园林
中原
江南
文人园林的兴盛
第五节 宋代的寺观园林
第六节 宋代的其他园林
第七节 辽、金园林
第八节 小结
第六章 园林的成熟期(二)——元、明、清初(公元1271—1736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大都、北京
第三节 元、明的皇家园林
第四节 清初的皇家园林
大内御苑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
第五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第六节 北京的私家园林
第七节 文人园林、造园家、造园理论著作
第八节 寺观园林
第九节 其他园林
第十节 小结
第七章 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1911年)
第一节 总说
第二节 皇家园林
第三节 大内御苑
西苑
慈宁官花园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第四节 行宫御苑
静宜园
静明园
南苑
第五节 离宫御苑
圆明园
避暑山庄
清漪园(颐和园)
第六节 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
第七节 江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小盘谷、个园、瘦西湖、网师园、拙政园、留园、小莲庄)
第八节 北方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半亩园、萃锦园、十笏园)
第九节 岭南的私家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余荫山房、林本源园林)
第十节 私家园林综述
第十一节 寺观园林
概说
园林实例(大觉寺、白云观、普宁寺、法源寺、古常道观、乌尤寺、清音阁、黄龙洞、太素宫、潭柘寺、国清寺)
第十二节 其他园林
公共园林
衙署园林
书院园林
第十三节 少数民族园林
概说
藏族园林实例(罗布林卡)
第十四节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附录一 中国古典园林史年表
附录二 本书园林分布图
附录三 本书主要园名索引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人类通过劳动作用于自然界,引起自然界的变化,同时也引起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纵观过去和现在,展望未来,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变化大体上呈现为四个不同的阶段。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之间虽然并不存在截然的“断裂”,但毕竟由于每一个阶段上人与自然环境的隔离状况并不完全一样,园林作为这种隔离的补偿而创设的“第二自然”,它们的内容、性质和范围当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有关于园林的定义、界说,亦应结合不同的阶段来分别阐释,并以它所从属的那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作为评价的基点。这样就可避免以今人而求全于古人,或者以古代而拘泥于现代之弊。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主要以狩猎和采集来获取生活资料,使用的劳动工具十分简单。人对外部自然界的主动作用极其有限,几乎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大自然。由于完全不了解它因而满怀恐惧、畏敬的心情,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都当作神灵的化身加以崇拜。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产力十分低下,生计非常艰辛,经常遇到寒冷、饥饿、猛兽侵袭、疾病死亡等种种困难。为了渡过这些困难,人们逐渐成群地生活在一起。聚群而居形成原始的聚落,但并没有隔绝于自然环境。人,作为大自然生态的一部分而纳入它的良性循环之中。换言之,人对于大自然是经常处于感性适应的状态,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呈现为亲和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园林。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后记
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城市化的进展呈现为前所未见的速度和规模。所产生的日愈严重的环境问题困扰着国人,同时也激发国人愈来愈强烈的环境意识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普遍提高。相应地,园林事业受到政府和民间的极大关注,已经进入了近代以来的最繁荣的时期,也就是现代化的、新的中国园林的兴旺发达的起始。园林的内容更形充实、范围大为扩展,正向着人们所接触到一切自然环境和所创造的各种人文环境全面延伸,同时又广泛渗透到个人和社会活动的各个空间领域。园林学比之以往,其涵盖面更广、综合性更强,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国家社会的福祉息息相关的环境科学。这个繁荣时期的到来有赖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化、国际地位的提高,也必然伴随着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面上向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造园技艺,借鉴西方先进的造园理念。因此,无论园林的实践运作或者理论研究,都不能回避诸多问题的思考。譬如:在传统园林遗产如此博大精深的中国国情背景之下,从长远来看,“现代化”、“与国际接轨”是否就等同于全盘西化;如何把中国古典园林体系推向现代世界,在更深一些的层面上进行园林文化的国际交流,让长期囿于“欧洲中心论”的西方人真正了解中国的过去,也有助于中国的新园林作为未来世界的多元的园林文化中的一“元”而发扬光大起来,等等。面临重大的责任、严峻的挑战,广大园林工作者更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过去,以史为鉴而烛照未来。
编辑推荐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