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史通论(第二版)

出版时间:1995-12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育和  

内容概要

内 容 提 要
本书以两条线索贯通论述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第一条线索:
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从主动封闭到被迫开放,再从被迫封闭
到主动开放这样一个曲折历程。第二条线索:中国内部的变革发展,由旧民
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阶段组成。旧民主主义阶段,封建统治
阶级、农民阶级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进程中各自留下深刻的足迹。新
民主主义阶段,国民党、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三股政治力量主张各异,道
路不同,相互较量,盛衰起伏。社会主义阶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
政治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78年后,变化尤为显著。
本书试图通过中外古今的广阔视角和纵深跨越的贯通分析,使读者对
两百年来的中国历史脉络,能把握一个比较明晰的轮廓;对改革开放、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备相对厚重的历史感情和使命意识。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编 近代化过程中的中外关系演变
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兴盛与衰落
一、文明发达的古代中国
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三、封建社会的衰落
第二节 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及其对亚洲的侵略
一、西欧资本主义的崛起
二、资本主义国家对亚洲的侵略和亚洲各国
的命运
第三节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和英国打开中国
大门的国策
一、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
二、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国策
第二章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国门
(1840―1949年)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战争,独立的封建大国
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1840―1914年)
一、从世界全局看五次侵华战争
二、五次侵华战争带给中国的是什么?
第二节 日本侵略步步深入,半殖民地中国向殖民地
中国滑行(1914―1949年)
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国际形势的两大特点
二、日本灭亡中国的步骤
三、日本统治区的悲惨遭遇
四、抗日战争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宣告
被迫“开放”局面之最终结束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被迫“封闭”与
主动开放(1949年―
第一节 70年代前中国被迫相对“封闭”国门
(1949―1970年)
一、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
二、美国与中国共产党从合作转为对抗
三、苏联与中国从合作转为对抗
第二节 70年代后中国主动开放国门
(1970年―)
一、两极世界格局向多极世界格局转变,使中国
出现了打破“封闭”状态的机遇
二、70年代中期,中国在主动开放国门道路上的
大起大落
三、从小开放到大开放
第二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一
――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
第四章 封建统治阶级在内忧外患中的应变举措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经世思潮
一、议论国计民生大事,倡言改革
二、研究边疆、海外史地,师夷、制夷
第二节 “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一、外国侵略者对华政策的变化和清政府兴办洋务
的意图
二、洋务运动中所办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的规模
和性质
三、洋务派“求富”、“求强”活动的破产
第三节 从慈禧“新政”、“预备立宪”到民初
“政党政治”和军阀统治的形成
一、慈禧“新政”
二、“预备立宪”与“皇族内阁”
三、民初袁世凯对“政党政治”的利用和军阀统治
的形成
第五章 农民为主体的下层群众在近代社会中的
处境与抗争
第一节 农民群众接连不断的反抗斗争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二、反洋教斗争与义和团运动
第二节 农民群众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农民人多势众是中国近代化的举足轻重
的力量
二、阶级局限性决定农民不能充当近代化的
领导力量
第六章 新兴资产阶级为建立近代民主
社会而奋斗的几种模式
第一节 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一、外国在华资本与官僚资本
二、民族资本的出现和发展
三、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和民族资产阶级
的特性
第二节 和平的从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
二、立宪运动与进步党的活动
第三节 暴力的从下而上的革命运动
一、辛亥革命
二、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
第四节 基础的文化思想上的“启蒙”运动
一、“启蒙”大师严复
二、梁启超的“启蒙”活动与《新民说》
三、陈独秀办《新青年》及新文化运动
第三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二
――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道路
第七章 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第一节 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和先进知识分子传播
马克思主义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发展和特点
二、工人阶级从“自在”向“自为”的转化
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
第二节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
相结合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第三节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一、国民党的新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二、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
三、“四・一二”、“七・一五”政变国民
革命失败
第八章 继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轨道上滑行的
国民党独裁统治
第一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政治统治
一、统一旗帜下的军阀混战和反共内战
二、军政、训政到“宪政”
第二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经济统治
一、封建土地关系维持不变
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对中国经济的垄断
第三节 国民党对中国的文化统治
一、文化教育事业的缓慢发展与文化专制主义
二、新生活运动
第九章 幻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游离于
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三种势力
第一节 第三种势力的形成、发展及其变化
一、第三种势力的形成
二、民族抗争中的第三种势力
三、第三种势力的活跃期及其分化和新生
第二节 民主党派的纲领和“中间路线”的破产
第三节 民主党派的活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
地位和作用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
探索中走向成熟
第一节 在曲折中探索适合国情的农村包围
城市的革命道路
一、历史转折时期及其理论反思
二、实践的开展和理论的创造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三、中国共产党战胜强大敌人的三大法宝
第二节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一、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加以
回答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十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建立
第一节 抗战胜利后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
内战的斗争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党派的政治主张
二、国共两党斗争的两个重大回合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及其原因剖析
一、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取得
伟大胜利
二、失败党和胜利党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新民主主义
社会的建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第四编 中国近代化道路探索之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与主观动因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客观环境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观动因
第二节“三大改造”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
制度的建立
一、对小生产者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其存在问题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及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其利弊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大成就
第二节 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及其局限
一、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失误
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局限性
第十四章 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而开展的政治文化
斗争与严重失误
第一节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
阶级斗争的理论
一、1957年前后的变化
二、以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为依据划分阶级
三、“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
继续革命”
四、原因
第二节 反右派、反右倾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一、反右派的严重扩大化
二、全党“反右倾”运动
三、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
一、“文化大革命”的三个阶段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若干大事
三、对“文化大革命”的几点认识
第十五章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第一节 转折之序曲
一、“两个凡是”与“完整准确”的对立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
第二节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中央工作会议和邓小平的重要讲话
二、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和
政治路线
三、全会在其他方面取得的成果
第三节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一、平反冤假错案,调整各级领导班子
二、确立和贯彻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
第十六章 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
一、对社会主义的重新认识
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不动摇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四、党的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概括
第二节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成就
一、改革的历史进程
二、经济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三、学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尾语
思考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革命史通论(第二版)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