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克鲁格 页数:315 字数:318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型文理学院是美国极具特色的一种高等院校,因其精英取向、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对人格熏染的追求而独树一帜。要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小型文理学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俄亥俄州甘比尔镇的凯尼恩学院,也许最为人所知之处在于《凯尼恩评论》及其文学发展的黄金岁月,当时约翰·兰色姆和兰达尔加雷尔在此教学,其学生巾则包含了罗伯特·洛威尔.E.L.道科特罗以及詹姆斯·
赖特。作为凯尼恩学院校友,美国享有盛誉的销书作家克鲁格利用自己到母校担任兼职教授的一年时光,深情,尖锐地审视凯尼恩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怀旧的笔调细腻地描绘了一幅令人留恋的学校图景,这所学校尽管时运不济、正在走下坡路,但依然不乏德性、力量与诚信。不过克鲁格认为,今天校园里发生的刚题(招生、分数膨胀;课堂授课质量、教学与研究的内在紧张关系;终身教职程序、救职人员遴寻;学校治理、募捐;在校学生兄弟会的生存状况,等等)对文理学院建造伊始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无休无止的挑战。作为一本生动感人而又满怀忧伤的纪实性文学作品,《美国文理学院的兴衰(凯尼恩学院纪实)》(作者P.F.克鲁格)被美国教育界、文化界誉为描写小型文理学院内部生活的“最佳之作”。不过,《美国文理学院的兴衰(凯尼恩学院纪实)》不仅仅是一部审视美国文理学院兴衰的书,它也为我们审视美国高等院校提供了有力的视角。它所展示的政治正确性文化与学院政治对校园共识的瓦解、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张力、种族问题、性别冲突等,均是普遍蔓延于美国高等教育界的痼疾。
作者简介
P.F.克鲁格(P.F.Kluge,1942—
),美国著名作家。成长于新泽西州,1964年从位于俄亥俄州甘比尔小镇的凯尼恩学院毕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在母校讲授文学写作课程。现在仍然生活在他所热爱的甘比尔。
克鲁格的多部小说在美国广受好评,如《叛逆狂热》(Eddie and the
Cruisers,曾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战争年代》(Season for War)、《麦克阿瑟的幽灵》(MacArthur's
Ghost)、《我死去的那一天》(The Day That I Die)、《明日已逝》(Gone
Tomorrow)、《来自泽西的电话》(A Call From
Jersey)等。此外,他还出版有两部非常畅销的非虚构类作品:《美国文理学院的兴衰》(Alma Mater: A College
Homecoming)和《伊甸园边缘》(The Edge of Paradise: America in
Micronesia,曾荣获1992年罗伯特?F.肯尼迪奖提名)。
书籍目录
凯尼恩学院简介
致中国读者序
入学
熟悉环境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毕业典礼
后记
译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美国人用自己的想象赋予文理学院以某种特定的形象:小山丘上常春藤环绕的小城;一个富有传统的所在,在那里师生间教学相长,小规模促成了共同体意识和责任感。较之于大的研究型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不大可能被大城市的虚荣做作以及谄媚顺从的研究生弄得心烦意乱。这种乡间的私立学院代表了许多美国人的理想,他们认为它正是高等教育曾经是以及应该再次成为的那种样态。 克鲁格以动人的笔触深入地审视了自己的母校,向我们展示了一所文理学院的复杂情形——它的幽灵、愿望、自负、妥协。它的历史和传统既是一种诅咒,又是一种祝福。它向公众和潜在的入学者展现出的高贵和自知的外部形象可能掩饰了不自信、内部争斗、身份危机。无论是对教职人员还是学生而言,小规模和人际亲密都意味着更难避免学术和文化上的争执、更高的风险以及更加个人化的悲欢。 本书客观上还对当代美国学术文化做了丰富的描述。今天,凯尼恩这类学院,虽然在地理上是偏远的,但也像那些最大型的、最不灵便的研究型大学一样,处在动荡之中,饱受种族、性别、课程、金钱、教师职责与薪酬等问题的折磨。就像电视和计算机实质性地摧毁了传统的地域文化一样,学术期刊、会议和教师的流动也使得不同环境中的教授将与同样的观念、争论和异化作斗争。 ——史蒂夫·桑德斯(Steve Sanders)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