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孝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持的“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该研究计划聚集了一批海内外的历史学者、艺术史家和文学史研究者,以中国近代的城市、日常生活和明清江南为题,持续地进行团队研究。他们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等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趣味性的研究;并对16世纪中国的社会风俗与生活进行了细腻而生动的描摹。
本版修正了前一版中的部分错误,新增插图若干。
编辑推荐:
历史的研究,既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细处入手。这本《中国的城市生活》即从细处入手,一层层剖析历史、城市的肌理,更可喜的是她的取材新颖独特,将目光对准了许多以往被历史研究所忽略的对象。如明清时代的庶民文化、儒家价值体系之外的侠游思想、宗教信仰对民众群体行为的作用、西方风潮入侵后的普通城市景观变化等等。致力于通过对这些文化现象的回顾和再现,丰富对历史的认知,让读者在纷繁陈旧的故纸堆里体验到鲜活的历史视角和素材。
读者热评:
以前我们所见的历史,多是注重历史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构建起了历史的大框架。但要还原历史的情景,仅有大框架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细节,还需要有血肉,而《中国的城市生活》一书所研究的,正是这些能构成历史血肉的细节。
各篇都写得极有趣味,读起来很过瘾,不会给人掉书袋的感觉。每篇论文都只抓住一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所讨论的现象及角度各不相同,文中所呈现出来的城市的繁华及衰败,都有着浓厚的市井味,特别是其中许多的细节,让你甚觉新鲜。
作为一本论文集,本书引证翔实,论证严谨。不过同时由于所述多论及通俗文化与事物,因此读起来并无太多隔阂感。以专业文章的角度,可读性还是不错的。对于喜欢近代史,尤其是对城市文化感兴趣的读者,应该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简介
李孝悌,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190l-1911》、《恋恋红尘:中国的城市、欲望与生活》等。
书籍目录
序——明清文化史研究的一些新课题 李孝悌过眼繁华:晚明城市图、城市观与文化消费的研究 王正华明清以来汉口的徽商与徽州人社区 王振忠侠少之游——明清士人的城市交游与尚侠风气 王鸿泰明清江南东岳神信仰与城市群众的集体抗议——以苏州民变为讨论中心 巫仁恕在城市中彷徨——郑板桥的盛世浮生 李孝悌水窝子:北京的供水业者与民生用水(1368-1937) 邱仲麟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文人的弹词创作初探 胡晓真发现生活: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城市社会变迁 张瑾黄鹤楼:人去楼坍水自流──一个楼的文化史 陈熙远城乡的过客──档案中所见的清代商贩 刘铮云完美图像:晚清小说中的摄影、欲望与都市现代性 曾佩琳民国时期的摩登玩意、文化拼凑与日常生活 冯客“荒凉景象”:晚清苏州现代街道的出现与西式都市计划的挪用 柯必德
编辑推荐
李孝悌编著的《中国的城市生活》是一部论文集,收有13篇文章。是台湾“中央研究院”主题计划“明清的社会与生活”的成果之一。它们分别从历史、艺术史、文学史的角度,对明清及民国初年的衣、食、住、行、娱乐、商旅、节庆、欲望、品位、文物、街道、建筑等物质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性的研究,使读者对16世纪初叶之后因商品经济勃兴而造成的社会风气及物质生活的改变有了更丰富、更细微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除了提供许多新鲜有趣的视野之外,也建立了一些解释框架,有助于重新看待该时期的社会与文化。这些论文探讨的课题包括:逸乐作为一种价值、宗教与士人生活、士庶文化的再检讨、城市生活的再现、商人的文化与生活、微观/微物的历史以及传统与现代等。从中可以看出主题的多样、精彩与新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