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邓利平 页数:36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中外在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来的著名记者灿若群星,他们的非凡经历、新闻风格、新闻理念以及对社会作出的不朽贡献为世人所敬仰。《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中外名记者研究》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9名新闻记者,读者可以从中了解这些名记者是如何驰骋新闻疆场,生动地记录时代变迁,为受众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铸造出新闻史上的一座座绚丽丰碑。 一书在手,领略不同时期中外新闻名家的点滴风采,他们的实践与思想穿越时空,是今天新闻传播业者值得借鉴的丰富宝藏。
作者简介
邓利平,四川合江县人,新闻学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在媒体做过记者、编辑。从事高校新闻教学与科研20多年。出版专著《负面新闻信息传播的多维视野》和《审美视野中的新闻传播》以及教材《新闻编辑学新编》,主编《报纸业务新理念探析》,合著《报纸编辑》、《法制新闻学》、《媒介话语权解析》和《新闻编辑学》等。主持及参与过多项国家和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新闻消息及通讯200多篇。
书籍目录
上编第1章 黄远生——奠基新闻通讯的一代名记者第2章 邵飘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新闻全才”第3章 林白水——蔑视权贵傲骨铮铮的新闻斗士第4章 戈公振——叩动新闻史研究的大门第5章 邹韬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旗帜第6章 张季鸾——坚守国家中心论的“报界宗师”第7章 胡政之——勤恳耕耘终身伴随新闻事业奋斗第8章 王芸生——“人海燃犀尝烛鬼,论坛主笔仰扶轮”第9章 萧乾——“未带地图”地穿行于欧洲战场第10章 彭子冈——为信仰而以文报国的巾帼英豪第11章 范长江——历史转折时期的弄潮儿第12章 徐铸成——孜孜以求文人论政的济世情怀第13章 赵超构——“让新闻飞入寻常百姓家”第14章 穆青——在时代变迁中始终眷念着“勿忘人民”下编第15章 约翰·赛拉斯·里德——亲历十月革命“震撼世界的十天”第16章 约瑟夫·普利策——享誉全球的新闻界煌煌巨匠第17章 埃贡·埃尔温·基希——“怒吼的新闻记者”与报告文学大师第18章 埃德加·斯诺——最早引领西方认识“红色中国”的人第19章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血液融入中华大地的真诚朋友第20章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激情澎湃而特立独行的女中豪杰第21章 伊里亚·格里戈里耶维奇·爱伦堡——激励反法西斯战争的新闻宣传奇兵第22章 沃尔特·李普曼——虽不指挥千军万马却有左右舆论的力量第23章 爱德华·默罗——率先开启现场新闻直播的新时代第24章 沃尔特·克朗凯特——无与伦比的电视记者与主持人第25章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向世界真实全面传播中国的使者第26章 奥莉娅娜·法拉奇——国际政治风云人物采访的新闻女王第27章 彼得·阿内特——直击现代战争的传奇战地记者第28章 冈特·瓦尔拉夫——执著地为“最底层”请愿的“世界善人”第29章 本多胜——正视和揭露侵华罪行的日本勇士后记
章节摘录
1885年1月15日,黄远生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府德化县仙居乡的一个书香世家,名基,字远庸。父亲黄儒藻是秀才,在宁波办过洋务,母亲姚氏习礼明诗。黄远生是其父亲兄弟四人的子女中唯一的男孩,被家族寄予厚望,自小就受到经史诗文的训练,还请了外国女教师教他英文。 1900年黄远生的父母先后离世,家庭经济逐渐窘迫。1901年1月,清政府实行“新政”,各地新学开设如雨后春笋,逐渐风靡。1902年1月,黄远生考入浙江南浔浔溪公学。该校总教习为维新派人士叶瀚,他曾游历日本考察学校教育,从日本订制教材仪器等,使学校具有日式风格。学校首期招生80名,分普通学和高等预科,学制四年,课程涉及经史、文算、政法、哲学、外国史、化学等。 1902年11月,因不满意数名学生被开除处理,上海南洋公学八个班的学生集体退学。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浔溪公学的学生准备在《中外日报》上发“浔溪公学全校学生敬贺前南洋公学学生脱离专制学校,不愧国民光彩,并叹南洋公学全校骚动之厄”告白。校方得知后进行干预,黄远生被推为代表与学堂进行抗辩。其后,在是否应辞退英文教习及变更考试奖品的问题上,校方与学生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学堂准备采取严厉措施,开除带头的学生。其间,校方请蔡元培进行居中调解。最后,学堂采纳蔡元培的建议,凡愿留而继续学习者须遵守学校规制,不愿留者可另觅他处。结果,35人中只有六人愿留,包括黄远生在内的29名学生宣告退学。 黄远生退学后参加了上海南洋公学的考试,没有被录取;在亲朋的劝说下回到江西老家,准备科举考试。1903年,黄远生参加县试中秀才,同年9月参加江西省恩科乡试,在全省104名新举人中名列第七。之后,到上海徐家汇震旦学院(今复旦大学)就学。次年4月,他赴河南开封参加光绪三十年甲辰恩科会试,再到北京进行复试、殿试,中三甲第80名进士。这是中国科举史上最后一批进士,20岁的黄远生是最年轻的一个。 按清朝科举惯例,新科进士在殿试后要参加最后一轮考试,根据这次考试成绩及其他因素,授予庶吉士、主事、中书、知县等不同职位。甲辰科进士经吏部掣签分发到各省,以“知县即用”,黄远生被分发河南候补。但他不愿做官,经多次请求选择东渡日本,到中央大学学习法律。1909年秋,留学五年的黄远生学成回国,11月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被列为优等,以“直隶州知州”留原省候补。邮传部尚书徐世昌整顿图书通译局,黄远生被派到邮传部兼图书通译局日文总编辑,后充辑译股股长,黄远生开始进入官场。 清末官场腐败、民生凋敝,内忧外患交集,仁人志士推动宪政成为当时主流。受中西文化浸染、通解各国宪政的黄远生,怀忧国忧民之心,同考察外国宪政五大臣之一的同乡李盛铎等同道,积极投身于社会改良大潮之中。他曾先后参加法政同志会、宪友会、国民协进会、民社、进步党、共和党等党派和非党派的活动。不过,黄远生觉得自己不适合从政,最终还是从政治漩涡中退了出来,在风云变化的动荡社会继续寻找自己的“报国为民”之途。其时,多种政治力量纵横交织,都积极筹办报刊宣传各自的主张。在李盛铎的影响下,黄远生开始从事职业新闻活动。据李盛铎在《黄君远庸小传》中的记载:“君方肆力于文学,又有志于朝章国故,余语君‘以西人谙近世掌故者,多为新闻撰述家’,君从事新闻记者之业,实基于此。”1909年底,黄远生加入李盛铎创建的远东通讯社,开始向上海的《申报》和《时报》投稿。1910年8月,《申报》在“论说”栏目刊出了他署名“远生”的《余之日俄协约观》一文。自此,黄远生开始走上新闻的道路。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