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 页数:312 字数:200000 译者:丁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并非首次涉足纪实文学,在写作本书之前,已有可观的出版和获奖记录,而在《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中她也一如既往地展示了故事讲述的高超手法和生花妙笔,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具有很高可读性的好书。难怪,有意将本书拍成一部故事片的编剧和导演,目前已有几位。可以回想一下书中写到的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为了在名画展于华盛顿特区期间让他的小狗也看上一眼,居然将其藏在自己的外套里,然后躲过保安,解开外套,终于让爱犬看了名画……
这是一段多么淘气而有趣的插曲!
作者简介
丁宁,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曾执教于中国美院美术史论系,任系主任和教授。1993—1994年,在英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在美国哈佛从事短期研究。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主要专著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艺术的深度》和《西方美术史十五讲》;主要译著有:《传统与欲望——从大卫到德拉克洛瓦》、《毕沙罗传——光荣的深处》、《注视被忽视的事物——静物画四论》和《媒体文化》。
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毕业于美国乔治敦大学,加州注册律师,著有获奖作品《文化经纪人》、《沙漠中的河流》,以及《洛杉矶时报》评定的畅销书《财富的黑暗面》等,现居洛杉矶。
书籍目录
作者的话
第一部分
艺术的痴迷者
轻声细语的承诺
意料之外的请求
卢浮宫里的惊雷
第二部分
“乔孔达夫人绝不能离开!”
与《蒙娜·丽莎》谈心
尊贵之旅
馆长验收
第三部分
难忘之夜
“让他们也看一幅伦勃朗的小画”
坠人爱河的曼哈顿
灯城的呼唤
结语:最后的礼仪
致谢
注释
译者后记
章节摘录
杰奎琳·肯尼迪仔细地观看为她排成一排画架而展示的8幅保罗·塞尚的绘画。站在其身旁双臂交叉着的就是国家美术馆馆长约翰·沃尔克,他满面喜气,像一个自豪的父亲。当看到她选定了其中最精美的一幅作品《马恩河畔的树林和房屋》时,他会意地点了点头。 新来的第一夫人知道,有一组塞尚的杰作赠给了白宫,但是,不知为什么,却最终都留在了国家美术馆。就职仪式后不久,她就给沃尔克打电话,要求看一看这些作品。沃尔克听说她要索取塞尚的作品倒并不觉得奇怪。毕竟,他从其孩提时期就了解她了。 杰奎琳·鲍维尔和约翰·沃尔克两大家族好几代人的迁移都是在同样富裕而又相互交往的圈子里,包括纽约市、东汉普顿、纽波特以及散落在弗吉尼亚州各处的庄园。沃尔克是杰姬的继父休·D.奥金克洛斯的终身朋友,常常光顾后者的梅里伍德庄园。这一占地46英亩的僻静住处,树木葱茏,俯视着弗吉尼亚州麦克莱恩的波托马克河,从1942年起,那儿就是杰姬的家了。虽然她是有教养的都市人,喜欢在世界名城里与精英们交往,但是,也常常会回到乡村和海边。 “我一直喜欢在梅里伍德的生活——那么宁静——河水潺潺,爱犬吠叫——聆听维克多牌手摇留声机上的音乐”,杰姬有一次告诉她的继兄休·D.奥金克洛斯三世,“我永远搞不明白哪儿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是绿地绵绵、仲夏时微风习习的哈默史密斯(农场)——还是山坡陡峭、坐落在河畔的梅里伍德的雪景”。 当杰姬的母亲珍妮特·李带着十几岁的女儿们去华盛顿特区以丰富她们的学养时,她们就打电话给约翰·沃尔克,请他出面在国家美术馆做导览,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沃尔克注意到,杰姬对艺术的兴趣在同龄的女孩中是异乎寻常的-她尤其迷恋杰出的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包括雷诺阿和莫奈的画。沃尔克心里明白,为什么那些生动的风景画会让一个恬静而又好学,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就喜爱户外的年轻人变得如此着迷。P4-5
后记
2010年上半年,我应邀在美国洛杉矶盖蒂研究院做艺术博物馆项目的专题研究。其间,也应斯坦福大学文以诚教授的热情邀请到该校讲学。逗留斯坦福期间,我趁空去校园书店闲逛,无意中在书架上瞥见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女士的这本纪实文学作品,一展读竟爱不释手。 此前,我也曾为撰写相关论文而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法国以外展出的情况有所了解,但是,其中诸多细节到底因为没有太多具体的涉猎而不闻其详。因而,戴维斯的书以其跌宕起伏的情节、无数鲜为人知的细节以及流畅的语言让我读得十分入迷,几乎是一口气读完全书的!说实在的,我自己已很久没有这么惬意的阅读经验了。所以,一读完此书,我就想,无论如何要将此书翻译出来,以飨国内的读者。于是,从斯坦福大学回到洛杉矶之后,我便开始联系居住在同一城市的作者。几通一见如故的电话交谈之后,作者邀请我去她家做客。她事前完全没有想到一个来自中国的学者会对她的书产生这么浓厚的兴趣并有意翻译成中文。她对自己的书经翻译之后有可能走向世界上人数最多的读者,既十分好奇,也不无兴奋。甫回北京,我就和出版社的编辑联系,很快就谈妥了出版中文译本的具体事宜。 在这里,有必要向读者简要地说明一下本书的特别之处。 首先,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在历史上曾经远赴美国、莫斯科和东京,但是,到目前为止,这却是仅有的一本详尽描述名画如何在肯尼迪夫人的运筹下首度进入美国展览的纪实文学,我们迄今尚未见到其他有关名画的东京之行和莫斯科之行的同类文本。因而,本书目前是我们透过其中描绘的华盛顿特区和纽约的展览盛况来感悟名画的特殊文化能量的绝好材料。达·芬奇的画作展如何奇迹般地推动了美国博物馆与艺术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深深吸引、感动和启迪读者的地方。通读全书,相信也会让读者对这幅西方知名度最高的画作——《蒙娜·丽莎》产生亲睹原作的强烈愿望,而书中娓娓道来的轶事掌故更为我们接近名画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佐助。 其次,作者是律师出身,似乎对史实有一种职业性的敏感和把握能力。可以注意到,作为纪实文学,本书涉及的所有人物、事件以及其他细节,均依据了原始的档案文献,或者采访了当事人,并不随意穿插什么凭空想象的东西,因而,其可信度堪比史述。有意思的是,作者居然能一直挖掘到肯尼迪家族与蒙娜·丽莎的远亲关系的材料……仿佛冥冥之中,名画赴美展出,早已有一线相牵,不禁令人啧啧称奇! 再次,作者并非首次涉足纪实文学,在写作本书之前,已有可观的出版和获奖记录,而在本书中她也一如既往地展示了故事讲述的高超手法和生花妙笔,从而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具有很高可读性的好书。难怪,有意将本书拍成一部故事片的编剧和导演,目前已有几位。可以回想一下书中写到的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为了在名画展于华盛顿特区期间让他的小狗也看上一眼,居然将其藏在自己的外套里,然后躲过保安,解开外套,终于让爱犬看了名画……这是一段多么淘气而有趣的插曲! 最后,也略微交代一下本书的书名和翻译方面的一些处理。原书书名的大意是《肯尼迪白宫中的——杰奎琳·肯尼迪与达·芬奇的杰作令一个国家为之倾倒的故事》,看上去有点长了,因而,略加变通,译为《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肯尼迪夫人与的相遇》。此外,原作注释的具体内容、索引和书目等,由于翻译出来对中文读者意义不大,故略而不译。读者如有深入了解的特殊兴趣,建议径直翻检原文中的相关内容。 译完全书,不觉岁末将至,正好这本书描述的是一幅神奇的名画,就让中文版沾点龙年的瑞气吧。 是为后记。 2011年12月5日写于蓝旗营小区寓所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用杰奎琳成功发起和引进列奥纳多-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美国展出的故事,让我们重温肯尼迪在位时白宫的全部魅力和无尽希望……我愿意把《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看做是一部超离现实的纪实小说——它牢牢植根于史实中,其成功的女主角宛若幻想的人物,却又和你我一样的真实。 ——亚当·贝格利,《纽约观察者报》
编辑推荐
玛格丽特·莱斯利·戴维斯编著的《一个感动美国的故事》基于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过讲述1961年到1963年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来到美国展出、与肯尼迪夫人及美国人民结下不解之缘的故事,说明这件艺术作品是如何发挥着感召公众审美和文化催化剂的作用。当时有超过两百万的美国民众排队参观这件诞生于16世纪的杰作,这在美国历史上创造了一件单一作品受到如此欢迎的奇迹,同时开创了博物馆展览轰动效应的先河。书中还配有美国历史和文化的珍贵的历史照片,将肯尼迪夫人和艺术作品的关联娓娓道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