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毅夫 页数:298 字数:29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6月赴世界银行任职前夕,我将在北大十余年讲授中国经济专题一课的内容整理成书,由北大出版社以和课程同名为题出版,聊补我在世行工作期间未能教学相长之憾。该书出版后甚受读者欢迎,获得不少佳评。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位司机朋友在车上等领导开会时,从车座上看到其领导所购该书,闲来无聊拿来浏览,等领导开完会出来,竟已快阅毕全书,并能和其领导探讨书中所涉问题。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世界经济风起云涌,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攸关全球经济能否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中复苏,而普受国外各界关注。然而,国外学界、政界、舆论界对中国经济认识甚为肤浅,通常以国外学界现有理论为框架来解读中国经济的现象,未能把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性,客观分析判断,了解问题的原委和走向,其观点还经常掺杂着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偏见。忆想二十多年来,国外学界经常论断中国经济因未依其理论所主张的方式来进行改革,虽取得耀眼成绩,但不可持续,并崩溃在即。尤其是这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源于全球贸易不平衡,而从2003年开始,国外学界、政界、舆论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常因理不直而气难壮,承受着诸多不该有的压力。根据中国的现实,提出新的理论框架,以严谨的分析、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国外各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是中国经济学家无可旁贷的责任。因此,今年年初我将《中国经济专题》一书翻译成英文,并增补一些新的数据资料,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以《解读中国经济》(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为题在全球范围出版发行。此书出版以来深受国外读者欢迎,四位国外著名学者,包括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此书撰写了推荐,给予了甚高评价。在国际舆论界影响颇巨的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为此书撰写了书评,发表于该报,认为这是他读过的有关中国经济中最好的一本书。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地的学者也正将此书译成该国文字,出版介绍给他们本国的读者。德文版则早已根据《中国经济专题》的版本在2010年出版。随着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上轮宏观调控的作用已近尾声,中国经济又面临着新一轮重大挑战和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何去何从?在国内学界、舆论界众说纷纭。2007年我曾以《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为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论文集,提醒读者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理论和过去的经验来看待中国的问题。但是,任何经济现象和问题总有其自身的逻辑,如果能秉持一种“常无”的心态,不受过去理论和经验的束缚,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客观地观察、分析,任何现象和问题总能弄清其来龙去脉和表象背后所蕴涵的逻辑,因此,解读中国经济并非不能有模式,只是必须有新的模式。这本书是我在提出新模式来解读中国经济上所做的一个努力和尝试。很高兴北大出版社能够根据英文版,将《中国经济专题》的内容进行更新补正,并以《解读中国经济》为名出版,将本书再次献给关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国内各界读者。当然,解读中国近几百年来的兴衰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是对经济学家,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抛砖引玉,引来更多经济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提出更多逻辑严谨、自成体系,能够说明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发展成败,指引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论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应该包括中国学者对人类知识、精神财富的增加所做出的新的贡献,这是对中国学界的挑战,也是提供给中国学者千载难逢的机遇。
内容概要
本书首版(《中国经济专题》)在2008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曾荣获多个畅销奖项和优秀图书奖,并作为解读中国经济问题的权威读本,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其中英文、德文、泰文、日文版还入选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有效地推动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清楚认识。
本书是在首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版结合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新变化全面更新了相关数据和分析内容,并新增一篇关于“全球失衡、储备货币与全球治理”的附录。书中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作者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荣归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林毅夫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科技和环境的委员会、领导小组任职。
林毅夫于1986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第七讲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
第八讲 国有企业改革
第九讲 金融改革
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
第十二讲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总结
附录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
附录二 前现代社会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和人口众多之谜
附录三 全球经济失衡、储备货币及全球经济治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领先的技术水平 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技术变迁是相当重要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落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标志。从技术的角度看,在17、18世纪之前,中国的技术处于全世界领先的水平。当时英国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有三项技术让欧洲走出黑暗时代,这三项技术分别是火药、指南针以及纸张和印刷术。 火药不仅打破了固若金汤的封建贵族城堡,也打通了统一的全国市场。从13、14世纪开始,统一的民族国家代替了割据分立的贵族城堡,国家内部市场规模得以扩大,分工可以变得更细,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火药是让欧洲走出黑暗时代的第一个重要技术。 第二个重要技术就是罗盘,也就是指南针。如果没有罗盘,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没有哥伦布的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不仅给欧洲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比如黄金),还带来了许多新的作物品种,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人类发展历史。16、17世纪以后欧洲的人口激增都与这些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有很大关系。与中国的情况相类似,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或耐旱作物从美洲新大陆发现并被传到欧洲,使得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承载量大大上升,人的生存变得更有保证,人口迅速膨胀起来。 在没有纸张和印刷术之前,知识传播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纸张之前文字只能写在羊皮上,羊皮又比较贵重。书的制作也不是靠印刷而要靠手抄。修道院里的一个修道士可能一辈子只能抄出一部《圣经》,一部书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生命。当出现了纸张和印刷术以后,书的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也就不断加快。 上述三个要素就是“让欧洲人走出黑暗时代的三大技术发明”。培根看到这三大技术的重要,却不知道这些技术来自哪里。现在知道,这些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代表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实际上处于世界的前沿位置。不仅这三大技术处于世界的前沿,其他很多技术也是如此。例如,钢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钢铁是生产所有机器设备和武器的原材料。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在钢和铁的生产上远远领先于西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人比林毅夫更了解中国经济,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去描述这一经济体的根本运行机制。这本书是从一个独特的位置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奇迹。 巴里.艾肯格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林毅夫是最有资格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人。在书中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以及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前提的全新而重要的视角。 罗杰.迈尔森,芝加哥大学,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 埃德蒙.费尔普斯,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编辑推荐
《解读中国经济》编辑推荐: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钱紧”,解析行业走势“前景”,鞭挞经济民生“前进”。多视角剖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罪与美。 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评选推荐,《解读中国经济》 入选“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 《解读中国经济》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两千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 中国在2030年甚至更早将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技革命?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社会史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挫折感这两种心态相互交融所推动的过程?“东亚奇迹”现象出现的背后有什么成功经验?只有解决了国有企业的问题,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的人均收入为什么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不变?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读中国经济》将给您答案! 站在中国顶级经济学家视角,看懂世界经济格局,看清中国经济走势。赫克曼、迈尔森、菲尔普斯等多位诺奖得主鼎力推荐! 《解读中国经济》首版曾荣获: 1.2009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2.2009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3.第九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4.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英文版、德文版、泰文版、日文版)
名人推荐
没有人比林毅夫更了解中国经济,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去描述这一经济体的根本运行机制。这本书是从一个独特的位置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奇迹。——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是一部杰作。这本书在很多层面都取得了成功。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两千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它以具有分析性的资讯,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林毅夫以他富有见地的比较优势战略(CAF)观点将中国注重实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本书向很多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条提出了挑战,并解释了在现实中照搬这些原理是如何对许多转型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詹姆斯•赫克曼,芝加哥大学,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林毅夫是最有资格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人。在书中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以及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前提的全新而重要的视角。——罗杰•迈尔森,芝加哥大学,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埃德蒙•费尔普斯,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林毅夫代表着一种相对新兴的现象:他既是一位自信的中国学者,也是一位全球政策制定者。他现在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虽然获得过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但他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专业、爱国,最重要的是务实。——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首席经济评论员他(林毅夫)为他的国家的成功而感到骄傲,但同时也坦承它的不足。他在书中提出要纠正对中国过去的一些错误看法,并对未来提出新的见解。他还建议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在快速增长中摆脱贫困的经验。——詹姆斯•普莱斯雷,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评论员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者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林毅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