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经济

出版时间:2012-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林毅夫  页数:298  字数:29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6月赴世界银行任职前夕,我将在北大十余年讲授中国经济专题一课的内容整理成书,由北大出版社以和课程同名为题出版,聊补我在世行工作期间未能教学相长之憾。该书出版后甚受读者欢迎,获得不少佳评。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位司机朋友在车上等领导开会时,从车座上看到其领导所购该书,闲来无聊拿来浏览,等领导开完会出来,竟已快阅毕全书,并能和其领导探讨书中所涉问题。在世界银行工作期间,世界经济风起云涌,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攸关全球经济能否从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最大的危机中复苏,而普受国外各界关注。然而,国外学界、政界、舆论界对中国经济认识甚为肤浅,通常以国外学界现有理论为框架来解读中国经济的现象,未能把握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转型中国家所具有的特性,客观分析判断,了解问题的原委和走向,其观点还经常掺杂着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偏见。忆想二十多年来,国外学界经常论断中国经济因未依其理论所主张的方式来进行改革,虽取得耀眼成绩,但不可持续,并崩溃在即。尤其是这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源于全球贸易不平衡,而从2003年开始,国外学界、政界、舆论界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全球贸易不平衡的主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常因理不直而气难壮,承受着诸多不该有的压力。根据中国的现实,提出新的理论框架,以严谨的分析、浅显易懂的语言,帮助国外各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是中国经济学家无可旁贷的责任。因此,今年年初我将《中国经济专题》一书翻译成英文,并增补一些新的数据资料,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以《解读中国经济》(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为题在全球范围出版发行。此书出版以来深受国外读者欢迎,四位国外著名学者,包括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此书撰写了推荐,给予了甚高评价。在国际舆论界影响颇巨的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为此书撰写了书评,发表于该报,认为这是他读过的有关中国经济中最好的一本书。日本、韩国、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地的学者也正将此书译成该国文字,出版介绍给他们本国的读者。德文版则早已根据《中国经济专题》的版本在2010年出版。随着世界经济可能陷入长期低迷,上轮宏观调控的作用已近尾声,中国经济又面临着新一轮重大挑战和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何去何从?在国内学界、舆论界众说纷纭。2007年我曾以《解读中国经济没有现成模式》为名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论文集,提醒读者不能简单地用现有的理论和过去的经验来看待中国的问题。但是,任何经济现象和问题总有其自身的逻辑,如果能秉持一种“常无”的心态,不受过去理论和经验的束缚,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客观地观察、分析,任何现象和问题总能弄清其来龙去脉和表象背后所蕴涵的逻辑,因此,解读中国经济并非不能有模式,只是必须有新的模式。这本书是我在提出新模式来解读中国经济上所做的一个努力和尝试。很高兴北大出版社能够根据英文版,将《中国经济专题》的内容进行更新补正,并以《解读中国经济》为名出版,将本书再次献给关心中国的过去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国内各界读者。当然,解读中国近几百年来的兴衰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是对经济学家,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的学者都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抛砖引玉,引来更多经济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提出更多逻辑严谨、自成体系,能够说明中国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过去发展成败,指引未来发展道路的理论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是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也应该包括中国学者对人类知识、精神财富的增加所做出的新的贡献,这是对中国学界的挑战,也是提供给中国学者千载难逢的机遇。

内容概要

  本书首版(《中国经济专题》)在2008年一经出版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曾荣获多个畅销奖项和优秀图书奖,并作为解读中国经济问题的权威读本,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其中英文、德文、泰文、日文版还入选了“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有效地推动了西方读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的清楚认识。
  本书是在首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新版结合最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新变化全面更新了相关数据和分析内容,并新增一篇关于“全球失衡、储备货币与全球治理”的附录。书中总结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经济发展和改革活动的经验,提出了一个经济发展和转型的一般理论,并以此理论分析中国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就,面临的主要经济、社会问题,探讨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本书的最大特色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作者简介

  林毅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名誉院长。1994年创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并担任主任一职;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荣归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林毅夫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在国内外多个有关发展政策、科技和环境的委员会、领导小组任职。
  林毅夫于1986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获得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他还是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二讲 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
第三讲 近代的屈辱和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讲 赶超战略和传统经济体制
第五讲 “东亚奇迹”与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
第六讲 农村改革及相关问题
第七讲 城市改革及遗留问题
第八讲 国有企业改革
第九讲 金融改革
第十讲 中国的增长是否真实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十一讲 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公平与效率统一,实现和谐发展
第十二讲 新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总结
附录一 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
附录二 前现代社会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和人口众多之谜
附录三 全球经济失衡、储备货币及全球经济治理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二)领先的技术水平 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技术变迁是相当重要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技术落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标志。从技术的角度看,在17、18世纪之前,中国的技术处于全世界领先的水平。当时英国的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在一篇文章中指出,有三项技术让欧洲走出黑暗时代,这三项技术分别是火药、指南针以及纸张和印刷术。 火药不仅打破了固若金汤的封建贵族城堡,也打通了统一的全国市场。从13、14世纪开始,统一的民族国家代替了割据分立的贵族城堡,国家内部市场规模得以扩大,分工可以变得更细,经济持续发展。因此火药是让欧洲走出黑暗时代的第一个重要技术。 第二个重要技术就是罗盘,也就是指南针。如果没有罗盘,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也就没有哥伦布的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不仅给欧洲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比如黄金),还带来了许多新的作物品种,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人类发展历史。16、17世纪以后欧洲的人口激增都与这些新作物品种的引进有很大关系。与中国的情况相类似,玉米和马铃薯等高产或耐旱作物从美洲新大陆发现并被传到欧洲,使得原本不适宜耕种的土地承载量大大上升,人的生存变得更有保证,人口迅速膨胀起来。 在没有纸张和印刷术之前,知识传播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纸张之前文字只能写在羊皮上,羊皮又比较贵重。书的制作也不是靠印刷而要靠手抄。修道院里的一个修道士可能一辈子只能抄出一部《圣经》,一部书的价值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生命。当出现了纸张和印刷术以后,书的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的积累和传播也就不断加快。 上述三个要素就是“让欧洲人走出黑暗时代的三大技术发明”。培根看到这三大技术的重要,却不知道这些技术来自哪里。现在知道,这些技术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代表当时中国的科技水平实际上处于世界的前沿位置。不仅这三大技术处于世界的前沿,其他很多技术也是如此。例如,钢的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为钢铁是生产所有机器设备和武器的原材料。在前现代社会,中国在钢和铁的生产上远远领先于西方。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人比林毅夫更了解中国经济,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去描述这一经济体的根本运行机制。这本书是从一个独特的位置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奇迹。  巴里.艾肯格林,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林毅夫是最有资格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人。在书中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以及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前提的全新而重要的视角。  罗杰.迈尔森,芝加哥大学,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  埃德蒙.费尔普斯,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编辑推荐

《解读中国经济》编辑推荐: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钱紧”,解析行业走势“前景”,鞭挞经济民生“前进”。多视角剖析中国经济改革的罪与美。 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评选推荐,《解读中国经济》 入选“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 《解读中国经济》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两千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 中国在2030年甚至更早将再次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科技革命?为什么说中国近代的政治和社会史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挫折感这两种心态相互交融所推动的过程?“东亚奇迹”现象出现的背后有什么成功经验?只有解决了国有企业的问题,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才能最终实现?中国的人均收入为什么在历史上长期保持不变?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解读中国经济》将给您答案! 站在中国顶级经济学家视角,看懂世界经济格局,看清中国经济走势。赫克曼、迈尔森、菲尔普斯等多位诺奖得主鼎力推荐! 《解读中国经济》首版曾荣获: 1.2009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 2.2009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 3.第九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4.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英文版、德文版、泰文版、日文版)

名人推荐

没有人比林毅夫更了解中国经济,也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去描述这一经济体的根本运行机制。这本书是从一个独特的位置用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奇迹。——巴里•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林毅夫的《解读中国经济》是一部杰作。这本书在很多层面都取得了成功。它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展示了中国经济实力两千多年来的跌宕起伏和戏剧性复兴。它以具有分析性的资讯,解读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头以及未来增长的前景。林毅夫以他富有见地的比较优势战略(CAF)观点将中国注重实效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升到了理论高度。这本书向很多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的信条提出了挑战,并解释了在现实中照搬这些原理是如何对许多转型国家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詹姆斯•赫克曼,芝加哥大学,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发展中国家向一个现代经济增长的全球领导者进行巨大转变时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些问题属于我们这一时代最为关键的问题。林毅夫是最有资格帮助我们理解这些问题的人。在书中他向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中国以及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前提的全新而重要的视角。——罗杰•迈尔森,芝加哥大学,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对中国过去的落后根源以及后来的超凡成功进行了清晰而富有见地的研究,对任何想要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必读的著作。一部早就应该出现的重要著作!——埃德蒙•费尔普斯,哥伦比亚大学,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林毅夫代表着一种相对新兴的现象:他既是一位自信的中国学者,也是一位全球政策制定者。他现在是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虽然获得过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但他却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专业、爱国,最重要的是务实。——马丁•沃尔夫,《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首席经济评论员他(林毅夫)为他的国家的成功而感到骄傲,但同时也坦承它的不足。他在书中提出要纠正对中国过去的一些错误看法,并对未来提出新的见解。他还建议其他发展中国家学习中国在快速增长中摆脱贫困的经验。——詹姆斯•普莱斯雷,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评论员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者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林毅夫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解读中国经济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8条)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吸引了无数经济学人的眼球。各种解释“中国奇迹”的理论竞相提出,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预测层出不穷。然而,恐怕没有哪一本著作能像林毅夫教授新近出版的《解读中国经济》那样,以不同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视角、从根本上探寻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源以及近30年来取得超凡成就的原因。 关注世界经济的人都会问,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界认为必然失败的中国渐进式双轨制改革成功实现了经济崛起,相反,被主流经济学家所看好的“休克疗法”却导致了长期疲软?主流经济学理论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失算显示了其在解释转型问题上的内在缺陷。有鉴于此,林教授以中国现实为基础,富有洞见地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中国注重实效的经济实践纳入自洽的理论体系。全书首先以宏大的历史视角回顾了中国两千余年跌宕起伏的经济历程:从古代的泱泱大国、近代的丧权辱国,到现代的“超英赶美”。林教授通过对李约瑟之谜的解答,探寻中国近代由盛转衰的原因;通过对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分析,论证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从传统经济体制的负面效应,林毅夫教授转入对可供替代的发展战略的探索。该部分是全书的精粹所在,通过对东亚经济成功原因的探索,林毅夫教授提出了新的概念与模型——自生能力与比较优势。传统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将发展定义为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提升。林教授则认为,一国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决定,因此,欲真正提高国家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必须从改变要素禀赋结构入手,即提高资本对劳动的相对丰裕程度,在尚未改变要素禀赋结构时,盲目追求与发达国家同样的产业结构,采用不符合要素禀赋的技术结构,企业就会缺乏自生能力,不得不依靠政府的保护和补贴。中国“一五”以来的赶超战略便是明显的例证。赶超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但它显然与我国资本少、劳动力多的要素禀赋结构不相适应,因此,重工业企业的生存必须依赖政府的政策性补贴。政府为扶持重工业的发展,不得不扭曲价格信号、干预资源配置:一方面,压低原材料价格、工资和生活必需品价格,降低银行利率;另一方,实行企业国有化、保证政府对剩余的支配权。赶超战略将导致各种扭曲、效率下降以及“寻租”、“预算软约束”、“宏观不稳定”等问题,无异于拔苗助长。从我国重工业基地辽宁省在改革前后的兴衰历程,足见我国重工业企业自生能力之欠缺。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改变原有的发展战略,按照比较优势来选择产业、产品和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要素禀赋结构上的差距。本书概括性地回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制度变迁,系统地探讨了中国从一个贫困发展中国家向现代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种种发展问题,全局性地论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的内在联系。因此,本书对于任何想了解中国经济增长源头及其前景的人来说,都是一部不应错过的杰作。尽管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专业背景,但林毅夫教授的《解读中国经济》一书全无半点学究气息,既没有复杂的数学公式,也没有冗长深奥的概念定义,而是以中国经济的真实轨迹为叙述主轴,深入浅出剖析中国经济的历史与现实,力图突破国外学界现有理论,在把握转型国家特性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理论框架,客观解读中国经济现象,帮助国内外学者、民众了解中国的经济成就、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向。其虽不至于说“老妪能解”,但足以使非专业读者豁然开朗。30年前,林毅夫怀着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崇敬之心远渡重洋,潜心苦读,然而实践却揭露了西方既有理论的缺陷;30年后,他以《解读中国经济》一书向新古典经济理论信条发起了有力挑战。这种根植于实践、独立而负有洞察力的研究,正是我们抵制盲目引进西方制度的利器。
  •   不愧是世行前任首席经济学家,这本书确实很能启发思维、开阔视野,非常值得一读。摘录书中片段供书友参考如下:现代科学与传统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现代科学使用数学模型来表述关于自然界现象的假说;第二,现代科学使用可控制实验或可复制的实验的方式来检验假说的真实性。……科学革命是方法论的革命,方法论本身也是一种技术,想去掌握这种技术的一定是那些对自然现象感到好奇的人,他们有这种愿望去找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在西方,科学革命是数学与可控制实验的结合,最初只是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的人偶然将它们结合在一起,他们发现使用数学模型,可以把规律更清楚地描述出来,并且使知识变得更易于传播,同时,用可控制实验可以很快地把可以接受的解释和错误的不可接受的解释分开。……既然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中国人口多,有好奇心的人就多,在技术创新上取得发现的概率就比较大。但是中国没出现科学革命,主要的原因是虽然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使用数学与做可控制实验却需要后天学习。在前现代的中国,有好奇心的人因为以下所要讨论的科举制度,没有积极性去学习数学与可控制实验,从而导致在数学与可控制实验上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科学革命就无法产生。相对而言,欧洲有好奇心的人对于数学与可控制实验有比较高的积极性,因为欧洲的政治体制和官僚选拔体系与中国不同。欧洲的封建贵族采用的是继承制,如果父亲是贵族,儿子就是贵族,所以,欧洲有好奇心的人数可能比中国少,但是,有好奇心又学习了数学和可控制实验的人反而比中国多得多,从而导致了科学革命在欧洲发生而没有在中国发生。在秦朝以前中国和欧洲国家一样是封建社会,但是,是从秦朝开始废除封建贵族,设立郡县,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委派,以后的朝代都是沿用秦朝的制度。隋朝以来,官员通过科举制度进行选拔。宋朝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指定为“四书五经”。在古代对于科举的评价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因为当时做官的投资回报率最高,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而且还可以光宗耀祖。在这种状况之下,任何有聪明才智的人都会为科举的物质回报所吸引,热衷于参加科举考试。聪明人不一定有好奇心,但是有好奇心、懂得去观察发现并能总结出科学理论的人却一定是聪明的人。人的行为方式会受到激励机制的高度影响,对于这些有着聪明才智的人来说,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加官晋爵无疑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行为,因此当然会被科举考试所吸引。对于科学技术,即使他们有心研究,也不会有多少时间。宋朝以后,四书五经是标准的科考教科书,有人做过统计,仅仅是四书五经的字数之和就有四十多万,如果要把这四十多万字倒背如流,假设每天背两百字,而且背完以后不会忘记,也需要六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此外,还要读史书,学作诗和作八股文,所有这些至少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所以叫“十年寒窗”,比现在读书要辛苦得多。就算有考生一朝得中,还要一层一层地爬官阶,并且必须按照官僚阶层的考核标准要求自我。考核标准就是四书五经里所灌输的价值标准与理论体系。这成为解释中国历史的一个谜,即在信息与监控手段非常落后的古代,皇帝是如何控制全国的官僚并维持国家的稳定。中国的统一与秦朝以后的官僚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在秦朝以前,中国的统治者确实与欧洲的国王一样没有控制力,所以才会出现春秋战国时的局面。但自秦朝以后,这样的现象就再也没有发生,因为科举制度为那些既聪明又有野心的人进入官僚体系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可以通过正常的手段在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就不用造反。所以各个朝代都依靠科举不断吸收社会当中有能力又有抱负的人进入官僚体系,使其不必造反就可以成为统治阶级。既然社会里有能力的人都被吸收到统治阶层,统治阶层当然就会比较稳定。这与欧洲的制度不同,欧洲没有文官体系,贵族都是世袭的。到了宋朝以后,通过科举考试前四书五经的价值灌输,儒家哲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被内化为个人的价值体系。如果臣子不忠于皇帝,就会有极大的罪恶感,因为他从小就是在这套价值体系里被教育长大。同时,整个社会也是以儒家的价值标准作为道德标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社会体系的一本好书。书中写到张居正是明神宗时候的内阁首辅,推动变法革新,但是他的母亲去世后,按照中国的儒家传统文化,他必须辞官“丁忧三年”。当时张居正的改革大业正处在关键时期,如果他辞官“丁忧三年”,改革大业可能就会夭折,所以张居正本人不太愿意离开,明神宗也不太愿意让他走。但是当时就有一些言官因此将他弹劾。皇帝的权力来自官员对儒家伦理价值体系的遵守,如果连内阁首辅都不遵守这个体系,就是鼓励对皇帝的不忠,从而动摇国家的根基。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央政府的统治成本特别低,因为整个社会都有一套统一的价值观念。这是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大一统的重要原因。在科考制度实行初期,考试的科目也曾包括数学。但是皇帝很快发现,考数学对于维持自己的统治没有什么帮助,所以就在后来把数学考试取消掉了。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中国科技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宋应星写到,聪明而又有抱负的人是不应该读这本书的,因为读这本书对于科举没有帮助。每个人的时间有限,在学四书五经的同时难以兼顾数学和可控制实验。一个在特定的技术和物质条件下显得优越的制度,在其他条件下可能会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这也就是经济学里所说的制度障碍。当然,在信息手段非常有限,监测成本非常高的年代,科举制度本身是一个非常**的制度安排,它让那些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官场。科举制度有一个考核的客观标准,因此相对来说是公平的,是客观的。这让那些有能力的人不断进入到官僚体系,维持官僚体系的活力。如果有能力的人不造反,那么国家就很安定,就能维持着大一统。这与过去中国的繁荣和中华文明的鼎盛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它的优越性只局限在技术创新都是依靠经验来发明的时候。到了需要科学实验发挥作用的时候,科举制度便开始妨碍新发明的产生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有一个相关的命题,按照韦伯的研究,中国在明朝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于是他就问:为什么资本主义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萌芽,但是中国最终并没有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其实仔细思考以后就会发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没有科学革命,没有科学革命也就不会出现工业革命。中国在8世纪到12世纪期间,技术变迁速度非常快,但之后技术就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技术处于停滞状态的状况之下,资本就没有办法深化,当然也就不会出现全面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含义是:资本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也不断深化。在中国传统的技术之下,资本能够雇用的工人非常少,没有办法进行现代的机械化大生产,也就不会出现与机械化大生产相伴随的资本主义。
  •   每一个纠结于房价到底看涨抑或看跌的中国人都不满足于新闻评论的浅尝辄止,每一个关心所谓CPI指数的消费者都会想知道到底什么在操纵着每天的物价,每一个关注社会和谐的公民都会对正在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瞠目结舌,粮食问题,就业问题,户籍制度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如此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然而要弄清每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经常在这个时候,经济学理论枯燥无比的形象成为了挡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篱笆,使我们久久地踟蹰于经济学的大门之外,望洋兴叹。事实上,经济学并不是也不应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学科,正如林毅夫教授在《解读中国经济》一书的前言提到的,在中国的经济现实之下,提出新的理论框架,以严谨的分析、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帮助各界人士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绩、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是中国经济学家无可旁贷的责任。读林毅夫教授的这本书,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经济学基础,不需要强大的经济学理论储备,其解读本身便层层深入,从最浅显的中国经济前沿问题逐渐过渡到经济学的逻辑背后,分析问题的根源及与之相关的理论体系。
  •   老林是北大学生对林毅夫老师的爱称,它来源于前辈师兄们口口相传的各种典故。我2006年考进北大的时候,老林传奇中的名篇(如《夜渡台湾海峡》和《老林打架记》)已广为流传,颇有些英雄史诗的味道。 北大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学生选课有总值100的意愿点,用于对中意课程“出价”,投入意愿点越多,选上的概率就越大。但林老师却很霸道地处在卖方市场的位置——选课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我用了97点(三门专业课每门投一点)预选,结果不幸没选上。也就是说,几乎所有人是用全部意愿点选上的,足以说明课程的“洛阳纸贵”。庆幸的是,我在选课期限最后一天深夜里补选上了这门课。 这本《解读中国经济》,就是林老师赴世界银行任职前,将历年课程讲稿整理成书的最新版著作。 中国的经济大国形象,我们心里大都是模糊的,通常若隐若现而不可名状。中国为什么会成为领跑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第一大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地位,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哪些积极影响?种种问题,迫切地需要一个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的经济学解释。 全书保留了讲稿清晰流畅的风格,附有大量数据和参考文献,无疑是入门学习最好的读物。普通读者花一下午时间,即可窥得中国经济发展全貌。 当然,老林很牛不是说老林已经与真理同在,并因此而不容挑战。林老师的一些观点确是可以继续讨论的,这些争论在经济学界也真实地存在着。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通过这本书,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轮廓,有一个浅显而精致的了解。
  •   经济理论的作用就像一张地图,地图不是真实世界本身,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周遭的环境以及下一步如果往前、往后、往右或者往左会遇到什么样的新景象,地图一定要有一定程度的抽象和简化,但如果把重要的地标忽略了或画错了,经常会造成人们行动的失误。
  •   花了7个晚上的时间认真把这本看完,虽然有点久,但我看后的感受就是值得。要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了解当代中国经济。在此书以前,我一直对“经济”类的书籍敬而远之。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兴趣点主要是文史哲,经济类的一直没有太大的阅读欲望,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己对“经济”的许多现象不甚了解,很多时候也是只求表面意会,而不作深究。但是当我接触的事情越多时,现实告诉我必须踏出这一步,不然,就永远限制于自己既定的知识和认识框架内,无法突破出去。庆幸的是,我踏出的这一步,是林毅夫的这本《解读中国经济》。林毅夫的传奇经历想必不少人已经有所听闻,在此姑且不谈有关意识形态的问题。单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他是透彻地了解中国国情的,同时也是透彻地了解中国经济状况。作为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我不仅没有读不下去这本书,反而越读越有劲头,越读越觉得开阔明朗。我深知任何事情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正如真正认识中国经济问题一样,不可能靠一本书就完全让我足够掌握。但是,如果能够的话,我愿意再抽时间读第二遍这本《解读中国经济》。作为“过来者”吧,我也提醒各位想要读这本书的朋友:其实只要牢牢抓住“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和“自生能力”这三个词的内涵,那你离完全读懂作者教授的内容就不远了。但这,也不过是你阅读此书的结果而非原因。
  •   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所著《解读中国经济》,其核心在于“解读”。林教授企图用经济学的理论对中国经济现象及其内在逻辑进行解释。正如张五常在凤凰财经峰会上所说的“中国做得最好的地方都是自己发明的,抄回来的都不好”,林教授对中国经济的独特解读,并不是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抄回来”的。
  •   解读中国经济(前世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把脉中国经济改革的罪与美。英国《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读过的有关中国经济中最好的一本书)
  •     中国人民前所未有地,普遍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中国何以从世界屋脊衰落至雅鲁藏布大峡谷,又顽强地不可思议地站起来。同时,作为一个在世界上举足轻重却又充满神秘的国家,外界总希望越过壁垒一探究竟。再者,脱胎于贫穷,实现了跨越式进步的中国经济,又能为占世界上多数的发展中和最不发达国家带来怎样的启示和借鉴呢?那么,林毅夫先生为我们精心烹调的《解读中国经济》,将是一场经济史上的盛宴。
  •   林毅夫先生作为一个思维严谨的经济学家,通过其深入的思考和逻辑清晰的表述,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明晰的中国经济的图景。他汲取了西方现代经济学的许多营养,但又能够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在中国这种特殊国情之下的局限性,而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国情出发提出一些新的见解,这无疑是对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   没想到作者会从千年历史开始分析中国经济。虽然有些观点不是完全的赞同,但是林毅夫不愧是最了解中国经济的人。从中国历史到现在的各种改革,林教授总是能从更宏观的层面更全面的角度分析到经济问题的本质。读完此书,对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有醍醐灌顶之感。
  •   系统地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改革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
  •   “中国已经明显担负起了这些国家过去曾扮演的角色,驾起世界经济这列火车。至于这趟中国号究竟能开多远,无疑取决于火车头的燃料是否足够,而这些燃料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
  •   这本书比较容易读,属于普及类,不需要很深的经济学知识背景。读这本书可以对中国经济的问题有一个重新的认识。林毅夫的书就像他的人一样,温和而有内涵
  •   一位中国顶级地经济学家,深入浅出的将中国的经济用人们能看得懂的语言讲得如此透彻真难得。从历史的角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与世界经济做比较答疑解惑。想要了解这段历史和目前我国经济状况的人,学生、离退职工只要看了都会收益的。
  •   建议和吴敬琏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搭配着看,从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客观看待改革中的各项问题,明白中国发展中哪些问题是必然出现,哪些又是可以避免的,最终理性看待各阶段出现的问题。
  •   冲着林毅夫的名声买的,果然没失望,书中观点很独到,解读还不错挺到位的,通俗而且浅显易懂,对了解中国经济,还有预测中国未来经济还蛮有用。
  •   看过林毅夫的故事,想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解读中国经济的。
  •   两本书刚拿到,翻了翻都不错是正版。最近因为研究中国经济,看到这两本书感觉很不错,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特色才买的。研究东西比读其历史及变革,了解其来龙去脉,然后再结合科学原理探究实际情况,有所创新突破。所以我买了《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和《解读中国经济》,其实还应该推荐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那就相得益彰了。唯一感觉不好的就是27号下的订单,3号拖到下班才送到,当当的服务还是要提升。
  •   林毅夫的对世界经济的抱我和对中国经济的了解,就是这本书的价值保障。
  •   很不错的书,让我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原因有了很概括的了解,支持林毅夫!!
  •   林毅夫本身即是一个传奇,而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也是个传奇,所以需要好好拜读下这书
  •   林毅夫教授对中国经济的讲解深入浅出。很好。
  •   本书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经济发展,当然尤其是对最近三十多年的经济成长,给出了一以贯之的解释。本书英文版赢得了近视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关注。
  •   视角宏大,逻辑清晰,深入浅出,对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改革以及问题有着极大的帮助。
  •   林毅夫所著,杜宇我们了解中国经济有帮助
  •   林毅夫先生对中国经济的认识令人深省!
  •   首先赞一个!当当的物流一直很快。“解读中国经济”,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史,解读了中国经济如此发展的原因。好。
  •   这本书刚刚读了一半。说实在的,经济学的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很多所谓的经济学者,都是滥竽充数的。能让人理解,把问题讲清楚的,才是大家。林毅夫,张维迎,吴敬琏,茅于轼,我认为他们的书不错。林毅夫的书第一次读,感触很深,不愧是中国最接近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分析问题的思路清晰,证据确凿,让人不得不信。此外,书包装不错,内容完整,值得分享。
  •   解读中国经济,把脉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   这本书就是讲的我国的经济发展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看了会对中国经济有一个本质的认识 不从
  •   不愧为首席经济学家、权威性逻辑性非常强、内容和书名一样、解读中国经济
  •   一个学识渊博且有着独到见解的经济学者或者经济工作者,用自己的智慧和造诣,给世界经济学界带来了独到的理论体系,给想了解中国经济的世界人民带来了中国经济学者的独到见解。
  •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国家的经济 内容比较专业
  •   她比其他的经济类书籍有趣,因为她不是单调无味地“解读中国经济”,而是以历史为线索,用文化做底蕴,沿着中国从古至今绵延发展的时间脉络,找寻中华民族由盛而衰,又反败为胜的经济密码。在这里,儒家文化,传世古籍,名人诗画,都可以作为解密的法宝。
  •   这是替老爸买的,他对此书评价颇高。大概听了老爸的概括总结,把他的评论发上来,“纵横双向解读了中国经济,用许多能引起共鸣的历史实例还原给了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对中国经济问题,做了完整的叙述,澄清了很多模糊边界,并做出了见解深刻的解答。”
  •   作者对中国经济有深入而专业的分析,是了解中国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难得的一本好书
  •   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一定认识,受益匪浅,推荐!
  •   解读中国经济,分析了经济中的主要问题,读后还是很有收获的
  •   满意,中国经济学家可以更了解中国经济。
  •   缺乏对当代中国经济的分析,不过对改革开放以及古代经济状况的解读还不错。
  •   是林毅夫的风格,高大上的经济理论解释的通俗易懂。
  •   中国知名的国际经济学者不多,但林毅夫是一个,所以他的书还是有理由要看一看的
  •   林教授把中国古代到现在的经济解读很到位,令人茅塞顿开啊!中国近代为何落后西方?看吧!
  •   这本书是了解中国经济脉络必读的书,推荐
  •   慕名而买的,呵呵。了解一下专家是怎么分析中国经济的,学习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
  •   林老师写的书,深入浅出,很好懂!对于了解中国经济的演变及各阶段所发生的制度变迁背后的逻辑很有帮助!
  •   非常喜欢书中李约瑟解说古代中国经济的富有是怎样衰败,到后来改革后的成功。
  •   通俗易懂,适合没有经济基础又想了解中国经济现状的人。
  •   这个商品不错~解决中国经济问题,功夫在诗外郎咸平
  •   非常棒!思维缜密有深度,语言流畅不晦涩。本书对中国近现代的重大经济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剖析。爱不释手了我都
  •   以专题的方式解读中国经济,很不错,有教科书的感觉!但是却浅显易懂。
  •   了解中国经济必读!
  •   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和判断未来的政策
  •   书相当不错,尤其是解读中国经济
  •   解读中国经济,此书很不错!
  •   解读中国经济
  •   解读中国经济,收到,又快又好!!!
  •   多角度解读中国经济,快速学习的好资料。
  •   解读中国经济,换个角度看看
  •   解读中国经济,林有一套
  •   如何把脉中国经济 我认为这本书值得一看
  •   林先生可以说懂得中国经济的第一人,看完此书,受益良多。
  •   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很好的一本书,不愧是大家作。
  •   买重了,和另外一本的内容都差不多,所以送给朋友了。不过书很好,要了解当代中国经济,把握好时代脉搏,需要去了解,去专研。
  •   作者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读来很受启发。
  •   作者自己对中国经济有较深入的研究,再加大量数据,此书值得一读。
  •   名家名著,有助于对中国经济的全面了解
  •   不要一味学习西方经济学,看看国内学者的作品才能理解国内出现的经济问题。
  •   了解一下属于中国的经济,书还不错,质量也很好。
  •   作者看中国经济的视角独特,内容挺丰富的
  •   著名经济学家的大作,对我国经济作了深入精辟的分析,见解独到,理论联系实际!
  •   对于关注经济的朋友,这是一本相当值得一读的书,对中国经济的解析,相当值得思考。
  •   了解中国经济的一本好书!
  •   此书非常有深度,很好,需要仔细研读,了解中国经济
  •   此书条理清晰,有明确的体系,为我们勾画出了解中国经济的路径与方法,不失为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了解一下中国的经济。
  •   了解中国经济的书籍
  •   非常值得一读,是了解中国经济的好书
  •   和中国经济专题是一样的
  •   对于掌握中国未来的经济大方向,很有用。
  •   这本书论证充分,破解李约瑟之谜很有说服力,对中国经济整体把控强,是有深度的作品,很值得收藏!
  •   读到这本书,开始对现当代现当代中国经济有了点儿兴趣。
  •   中国经济融入衰亡都在里面,写的很全面
  •   老师推荐的书,作为当代中国经济的教材学习用
  •   虽然书名是解读经济,但是人文社科的东西,不能,或者说,分得太开界限太明显不好,这本书在解读经济的同时,还涉及一些社会问题、历史与现实,在加深对经济的认识的同时,也有利于扩宽视野。
  •   从宏观角度解释中国经济,观点很深刻,很有意义和价值
  •   中国经济。
  •   简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
  •   明白了一些经济发展问题,还在读
  •   经济学泰斗的通俗经济读本
  •   在这复杂纷呈的经济世界,在国民经济如何深度改革,该书能让我们有个基本的趋势了解。
  •   内容不错,经济发展太快,只能参考。
  •   利用周末时间看了2.以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政府要抑制农村和农业,促进城市和工业。看了这本书后,明白了,政府为了优先发展军工业和重工业,在当时各种社会生产要素短缺的背景下只能通过行政手段将农村农民和农业创作的价值低价剥夺过来,转让给重工业,同时给重工业以垄断地位,让其高价出售产品,积累财富促进重工业进一步发展。政府也是为了国家好,但是这明显违背了科学发展规律和公平原则。我所关注的是,是谁作出了优先发展军工业和重工业的决定?是某个或某些经济学家?还是某个或某些领导人?还是某个政党?还是人民?初衷是好的,但是这样的决定是真正有人民决定的吗,是有利于人民的吗,是以人为本吗?所以还是让人民来决定最好。
  •   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发展,社会原因,历史的因素。
  •   说了很多中国的真问题,视野也很宽阔,不愧是在世界银行工作过的大家。读完后感觉中国的问题太多了,无论是哪一个,只要下工夫去研究,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   第一次买林毅夫的书,想看看这位“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中国人”到底说了些什么
  •   对中国的发展,问题有着深刻了解与看法。
  •   作为八零尾的人,缺少对自己国家的了解,林毅夫先生的这本书可以很好的让我了解自己的祖国
  •   认清中国的比较优势,才能有效的发展中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