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研究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宋修见  页数:330  字数:326000  

内容概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研究(1919--1949)》的作者是宋修见。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研究(1919--1949)》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史料对1919年至1949年问北京大学师生学习、研究、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场域条件、外在形态与内在逻辑进行了史实层面的系统梳理和学理层面的深入研究。北京大学具有学习、研究、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这一传统并非北大全部传统的最高概括,但却是北大传统中不可分割和不同寻常的一部分。这种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承载和彰显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北大精神,体现了北大知识分子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与实践冲动,体现了他们对思想解放、无产阶级解放和中华民族解放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

宋修见,男,1967年出生,山东乳山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书籍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孕育
第一节 大变局中的“兴学图强”梦
第二节 从官僚养成所到新青年摇篮
第三节 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第二章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开创
第一节 李大钊开创了北大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第二节 在各种主义的激辩诘问中“择定一派”
第三节 青年教师们的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
第三章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形成
第一节 校园里涌动的马克思主义思潮
第二节 北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群体的形成
第三节 北大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四节 北大马克思主义者与中共早期组织发展
第四章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嬗递
第一节 国共两党的影响与北大校长的选择
第二节 校园中的马克思主义潜流
第三节 进步社团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接力
第四节 爱国民主浪潮中的马克思主义推手
第五节 专制与铁蹄下的马克思主义者们
第五章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内在理论
第一节 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形成逻辑
第二节 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几个特点
第三节 北大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独特价值
第四节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几点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二、李大钊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北大被认知与实践 1917年11月,李大钊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馆长。随着他的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北大图书馆所在的红楼也很快成为北大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成为中国最早的赤旗升起之地。1920年7月,李大钊被聘为教授,开始在北大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讲授《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唯物史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特别是他所发起和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社会主义研究会等社团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北大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传播和践行。 (一)红楼中的马克思主义之光 李大钊担任北大图书馆馆长之初,正是他的思想向着马克思主义转变之时。而后,经过观察、思考和学习研究,完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开始欢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北大图书馆所在的红楼便很快成为对进步师生充满吸弓l力的马克思主义阵地。 李大钊担任馆长后,对北大图书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整顿,如制订或修改了《图书馆寄存图书简章》、《图书馆借书规则》和《北京大学总务处图书部试行条例》等规章制度,鼓励个人藏书寄存以使资源共享,规范图书借阅以提高利用效率,同时调整服务机构增设各科阅览室,扩大图书规模并注重增购外文图书,特别是陆续购进一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书籍。1918年10月北大图书馆从马神庙公主府迁入新落成的沙滩红楼一层,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北大图书馆从旧式藏书楼转变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大学图书馆,成为北大师生研究学术、追求新知的重要场所。 在进入北大之前,李大钊就已经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他的《青春》和《青年与老人》两篇推动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之作即分别刊载在《新青年》第2卷第1号和第3卷第2号上。进入北大以后,李大钊又在《新青年》上第4卷第4号和第5号分别发表了《今》、《新的!旧的!》等文章;而后不久就与陈独秀、胡适等人形成新文化运动的核心阵营——《新青年》同人编辑部。因此,红楼中的图书馆馆长办公室,也很快成为新文化、新思潮融汇激荡的一个阵地,对于思想活跃的师生们充满吸引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传统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