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

出版时间:2012-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李勇  页数:319  

内容概要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知识系统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范式转型,一次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社会政治范式转型为审美范式,另一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审美范式转型为文化研究范式。经过这两次重大的转型,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将迎来后范式时代。文艺学对元理论问题将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文学理论应是文学化的理论;文艺学将更重视“文学生活”的研究;文学理论应该是众多理论话语多元对话的一个公共领域。

作者简介

  李勇,1967年2月生,安徽省五河县人,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学理论跨文化研究和审美文化研究。已出版《通俗文学理论》(知识出版社,2004年)、《本真的自由——林语堂评传》(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西欧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等专著,并在《文艺理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比较文学》、《文艺争鸣》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范式与范式转型第一节 “范式”概念第二节 范式转型第三节 文艺学范式第四节 文艺学范式转型第二章 社会政治范式第一节 社会政治范式的建立第二节 社会政治范式的特征第三节 社会政治范式的危机与转型第三章 审美范式第一节 审美范式的建立第二节 审美范式的特征第三节 审美范式的危机与转型第四章 文化研究范式第一节 文化研究范式的建立第二节 文化研究范式的特征第三节 文化研究范式的危机第五章 后范式时代的来临第一节 文学生活:后范式时代的文艺学研究对象第二节 理论本体反思:后范式时代文艺学的知识边界第三节 多元对话:后范式时代文艺学的话语建构结语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审美范式的转型过程实际上从这个范式建立之时就已开始。从80年代中期的寻根文学、新写实文学和通俗文学这些相对于审美范式而言的反常现象开始,到在审美范式之外用文化与社会批评方法解释当代文学中的文学现象,再到艺术文化学和文化哲学的文学观念的建立,以及对审美意识形态论的质疑,审美范式一步一步走向了危机,走向了被取代的境地。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到底有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审美范式本来是作为对社会政治范式的替代范式,给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共同体带来令人振奋的希望,为什么会在不到20年代的时间内就走到了尽头?  首先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状况给审美范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状况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其主要线索仍然是清晰的,那就是经济逐步走向市场化以后带来的社会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如果我们把1979年以来的所谓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主题用社会理论来概括,那就是社会生活的重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政治挂帅,就意味着“社会生活”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解放出来,从而在社会结构中形成以民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为中心的一个相对自由的社会领域。80年代初期,当觉醒的知识分子要求文学摆脱政治的干涉,而为文学的独立性呐喊的时候,他们是以精英主义的立场来建立文学研究的审美范式的。这种审美范式当然也是刚刚形成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在“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随着市场化的深入,“社会生活”也在向更加复杂、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文学的发展并没有按照精英知识分子设想的向审美化方向发展,反而越来越走向民众的日常生活。1992年以后,由于新一轮的改革进一步推进了市场化,社会生活也进一步世俗化,甚至有人断言中国已进入消费社会。前文所引的陶东风先生对于文艺与生活边界的消解、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界限消失的情况的论述准确地概括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审美范式已失去了对这些复杂的社会生活的解释能力,也不能代表文学艺术发展的方向。相反,审美范式已变成了对审美乌托邦固执的守护,沦为少数精英的自恋方式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文艺学的范式转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