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志超 页数:191 字数:186000
内容概要
《超验主义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研究》以爱默生和梭罗的儒家思想为研究中心,在比较文学的视域下考证和修订相关文献资料,主要研究爱默生和梭罗为我所用的儒家思想以及二人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的运用,探索爱默生和梭罗对儒家思想个体观、政治观和自然观的接受方式,实现自我与他者的认知与对话,以准确全面地解读儒家思想在西方从传播和融入西方文化的过程。
作者简介
谢志超,汉族,湖南人,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5年一2003年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获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2003年—2006年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近十年在各类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与他人合作出版专著2部,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东华大学中央高校基金等10余项,获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计划、东华大学高端人才计划资助。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与宗旨
第二节学术回顾与评述
第三节研究方法和思路
第一章超验主义的发展及其与《四书》的碰撞
第一节从加尔文主义到超验主义的自由之路
第二节和超验主义相关的《四书》主题研究
第三节超验主义与《四书》的不期而遇
第二章对儒家思想个体价值观的接受
第一节人是万物之本
第二节自我修养论
第三节美国学者论
第三章对儒家思想家社会观的接受
第一节个体价值的新体现
第二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话
第三节政治观念的新诠释
第四章对儒家思想自然观的接受
第一节自然寓于个体
第二节自然清涤个体
第三节自然服务个体
第五章对《四书》的多元接受模式
第一节吸收继承
第二节借鉴佐证
第三节误读改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自14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以来,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作为个体的人的存在意义,肯定了个人的价值。到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理念继承和发扬开来。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哲学家强调天才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的思想对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重视个人的主观精神和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尊重个人价值,人就是一切!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为了人,一切服从于人,是爱默生和梭罗个人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 作为独立的个体,个人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单位。同时,每一位个体是一个小宇宙,他代表了整个人类,个人的发展是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终极目的。个人身上包含了一切人类的价值。没有个人的尊严,就无人类尊严可言;反言之,没有个人的权利,就毫无人权可言。个人价值的贬值也就是人类整体价值的贬值,摧毁个人也就是摧毁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类。个人和社会相辅相成。这样,上帝的价值与个人的价值紧密联系,传统基督教所认同的上帝高于人类,脱离人类,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不复存在。反之,离开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尊重,一切理论都将流于空谈。对个人自由的轻视和权利的侵犯,总有一天会出现蝴蝶效应,不仅波及到其他人身上,还会慢慢影响个人所在的群体乃至整个社会,上帝的存在将如同虚设。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爱默生和早期欧洲大陆的很多先哲一样,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时刻准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或四处奔走,或热情欢呼。在爱默生看来,个人主义的最终目标是要塑造独立的个体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不关乎宗教,不关乎出身背景和社会地位。“它不仅对任何出生良好或高贵的人是这样,而且假定人都可以培育出人类的优秀品质:善良、仁慈、友好、公正、勇敢、智慧。”①这种类型的个人主义将自我视为极为珍贵的一个事物。梭罗领悟了爱默生的思想,接着写道:“我们本性中最好的东西就如水果的花期,必须精心的被保管处置。”②梭罗承认人性本善,认同人性中有很多优良的品质,但这些品质一定要不断地精心呵护才能得以保持下去。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梭罗去瓦尔登湖畔修身养性的真正原因,去真实地认识自己,完善自我。
编辑推荐
《超验主义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研究》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研究爱默生和梭罗对儒家思想的接受,不仅有助于阐释超验主义思想和其文学作品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借鉴,对于深刻认识儒家思想向西方传播的历程、世界文化多元化的现状和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对禅宗思想的接受,中国道家思想在美国的传播等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