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编 页数:364 字数:577000
内容概要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编著的《百年华章》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基地,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是我国综合大学中最早建立的经济系科,也是西方现代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最早的传播基地。北京大学经济学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商学科,1912年严复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后始建经济学门(系),1985年又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的基础上组建了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成为北京大学在改革开放之后建立的第一个学院。
《百年华章》是一本纪念文集。
书籍目录
索怀往事感念多/胡代光
周炳琳与北京大学/张友仁
难忘的大学生时期/厉以宁
北京大学经济系系史小考/李德彬
北大经济系往事之一/李德彬
两进北大经济系/石世奇
兴旺发达方兴未艾/石世奇
一生从教情未了/萧灼基
北大经济学系世界经济专业的成立与发展/张德修
熊正文赠诗/王梦奎
回忆导师陈岱孙先生二三事/申有之
弥足珍贵的迟来机遇/赖荣源
院系调整后北大经济系的教学及“三盘特菜”/丁国香
“文革”期间北大经济系的老师们/雎国余
我在北大经济学院(系)的学与教/李庆云
值得纪念的岁月/刘文忻
我与经济学院的点滴/刘伟
追忆陈岱孙先生/平新乔
学生的荣幸/平新乔
我读书时的北大经济系/王志伟
我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经济史研究/萧国亮
回顾陈振汉先生关于创新理论的开创性研究/萧国亮 李连发
亦师亦友的洪老师/何小锋
厉老师和我的个人“危机”/何小锋
未来的路,其实别人已经在走/萧琛
那些人、那些事、那份情/孙祁祥
投身经济穷韬略/叶静怡
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经济学院/李心愉
一张老照片,两位可敬导师:北大经济系之缘/王立彦
人才和思想的摇篮/王建业 李晓炜
世界经济专业的先生们/王跃生
有容乃大 受益惟谦/黄桂田
百年经院 弦歌永续/章政
追忆逝水年华:北大经济系77级点滴回忆/77级同学
燕园风骨/田军
北京大学世界经济专业78级同学/田军
时代需要陆卓明精神/何志雄
永恒的记忆/郭广迪
从四院到东操场东/肖治合 张志方
燕园木槿花满枝/胡坚
北大最有风度的精神布施者/何志雄
追忆我的北大博士生活/刘向东
经济学院——我们安身立命的家园/钱立
流金岁月/刘怡
有多少岁月可以重回/崔建华
岁月的感动与感悟/吴侨玲
陈岱孙教授与外国经济思想史专业/杜丽群
借鉴他山之石,续写经济学院辉煌/孙薇
我在北大经院十四年/李虹
三尺讲台,万丈荣光/李权
我与经济学原理课/郭研
北京大学早期保险学科发展小考/郑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历史上的外籍教员/王曙光 孙家红
回望苍茫岁月:陈振汉先生的人生和学术/王曙光
青春的怀念/90国经一
院庆感怀:历史与现实/刘群艺
学生的增加值与我的价值/袁诚
财政学在北大的历史与发展/财政学系
北大经济学院学生二三事/宋芳秀
北大经济学科百年志感/孙家红“
从一人的思想轨迹看社会发展的规律/兰莹
我与“经济地理”百年缘分/张辉
百年使命,今我担当/张洪峰
求真求善志清远/季曦
先生们的风范/颜敏
珍贵的回忆/张译元 王晓萍
百年经院的魅力/杜浩然
雁留声妙如歌/朱健林
情牵北大/詹昊 胡蓓蓓
章节摘录
索怀往事感念多 1953年春,我来到北京大学任教,一到北京西郊燕园,眼见校园湖光塔影,风景如画,顿觉这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迄今倏已四十五年了。索怀往事,感念殊多,限于篇幅,只写下片段回忆。 1953—1960年这段期间,我在北京大学经济系主讲统计学原理和经济统计两门课程,而且常是同时进行讲授的。从1956年秋开始,我还兼任经济系教学秘书,肩负着教学和行政工作双重任务,工作量确实是很重的。我夜以继日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学习上孜孜不倦,工作上勤勤恳恳,为党的教育事业和北大经济系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尽到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高等教育全面学习苏联,我教的统计学课程也不例外。1954年这一学年,我每周既要用六小时到中国人民大学旁听苏联专家德米特里耶夫为研究生班讲授的经济统计,又需在北大经济系为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主讲六小时的统计学课程,真是边学边教,在教学相长过程中我逐步熟悉了苏联统计学,并将所学应用于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当时,我多少也联系中国实际,结合国家统计局的一些统计资料和制定的统计报表中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在苏联专家所讲授的经济统计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我所使用的经济统计讲义,约二十万字。在“文化大革命”中,这部讲义已经散失,其实也不十分可惜,因为那时,我不过是“述而不著”而已。 如果说我研究统计学还有一点自己的独立见解的话,回想起来,1957年我写的《关于国民经济中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问题》一文(原载《统计平均数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统计论文集之三)》,中国统计出版社,1958年版)乃是我较为满意的。在那篇文章中,我对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法和方程式法做了较全面的比较分析,提出几何平均数法优越于方程式法的看法。我的最后结论是:“万能的统计方法是没有的。科学统计方法决定于被研究现象的本质及其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来,几何平均数法本身确实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但是,如果我们注意到应用这个方法的基本条件——环比速度动态数列具有同质性,那么由几何平均法所求出的平均发展速度仍然有其客观物质性。相反地,平均发展速度方程式法却难免强套数学规律,有陷入形式主义统计的泥坑的危险。” 1956年夏,我接受了中央农业部布置的任务,带领北大经济系一班学生来到山西省解虞县农村,调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我们编写了许多统计报表并做出了一些统计分析,最后将这些统计资料上报给中央农业部,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是我从事统计学教学后第一次使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是发扬北大严谨求实的学风,体现了教学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1959年4—5月,我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两位同志再次到山西省晋城县周村“七一”人民公社,调查了该社上掌管理区的收入分配情况。通过深入了解,发现该管理区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1958年的收入分配未能达到“90%以上的社员收入比上年有所增加,其余社员的收入比上年也不致减少”这项规定的要求; (2)由于公社化后取消了自留地并且社员已无条件和多余时间搞家庭副业,1958年社员人均全部收入水平未超过前两年; (3)1958年同1956年相比较,每劳动力所摊到的固定资产增长2.4%,每亩投工量增长20.9%,而每亩耕地粮食产量则只增长14.2%,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提高速度低于每亩投工量增长速度,使得每农业劳动日平均粮食产量降低了8.7%,每农业劳动力所生产粮食降低了11.7%。由于以粮食生产量计算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降低,每劳动力所创造的纯收入也随之而降低了12%。这些比例关系变化,说明了1958年农业技术装备程度的提高并未能发挥应有效果,对比1956年,活劳动不仅没有进一步节约,相反地,却降低了劳动效果,导致1958年社员收入尚未达到1956年水平。 我根据大量统计调查资料,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分析性的意见,于1959年5月9日在“七一”人民公社就地写成了一万多字的《“七一”人民公社上掌管理区的收入分配情况调查报告》,回校后,曾打印出来。然而,由于1959年下半年在全国开展了“反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运动,我的这份实事求是的调查报告也就只好束之高阁了。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