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提升境界

出版时间:2012-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承庆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前言

  近读《学习时报》登载的原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梁衡的一篇文章《警惕学习的异化》,颇有些感想。文章由“文革”中《毛主席语录》的编写与发行过程,引发关于学习的“形式与内容”的话题。梁先生写道:  学习本是一种自觉的探求、冷静的辨别、科学的实践,求不得轰轰烈烈,更不能搞成运动。既成运动,便来如潮涨,去如潮落,就躲不开涨潮时的盲目和退潮时的寂寞。寂寞之后当然应该有思考。  原来,任何事物,除内容之外还有形式。形式这种东西有自身的价值,便总想脱离内容,闹出点动静来展示自己的独立。……而一个事物每当形式完全俘获了内容时,它也就走到了尽头,不再会有生命力。形式愈完备,愈繁琐,生命就愈僵化,愈近停止。八股文是这样,“文革”中的手捧语录“早请示、晚汇报”也是这样。过去,我们不知经过了多少学习运动,现在不少地方也在发动这“学习化”,那“学习化”,口号喊得震天响,什么领导动员、演讲比赛、有奖问答、开卷考试、辅导验收,不一而足。公款买的学习用书,发了一筐又一筐。学习已经被异化为一种形象工程或应酬行为。这是需要高度警惕的。  建设“学习型组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热度不减,方兴未艾,如今更是成为时代的主题。然而如何建?梁先生的文章正给我们提了个醒。这使我想起《论语·述而》中的一段记载: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倪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之数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孳孳,同孜孜,意为勤勉,不知疲倦。《论语》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孔子这个人怎样,子路不知如何作答。孔子事后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这样说呢!他这个人啊,发愤学习,连吃饭都顾不上,学有所得就以此为乐,忘掉忧愁烦恼,甚至忘了自己已是将老之人,如此而已。近人康有为《论语注》上说:“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忘食、忘忧、忘老”的境界,绝非一般读书人所能达到,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如何达到“三忘”的境界,孔子说得很明白:乐以忘忧!细心研读《论语》,不难发现,其通篇未见一个“苦”字,开篇即是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项经常性的事,也是充满乐趣且使生命富有色彩的源泉。接着又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话,而且整部《论语》有“说”、“悦”、“乐”近七十处,贯穿着一种积极的、和谐的、乐观主义的人生观。  学习,总要求得到某种改变,方为真学。建设学习型组织,就是要实现由“事务型”向“学习型”的转变,而对于个人,则是要由“忙于事”向“静于学”、“乐于学”的转变。  本书不求建立严密的逻辑体系和完整的结构,我只在津津乐道着读书学习之乐,重在说“事”,而非说“理”。当然“理”在“事”中。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阅历有限,书中难免有些浅薄幼稚的东西,敬请诸位师长、同仁不吝赐教。对于书中所引用的文献资料、书目及其作者,在此谨表谢意。  作者

内容概要

“忘食、忘忧、忘老”的境界,绝非一般读书人所能达到,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曰能之,愿学焉”。如何达到“三忘,。的境界,孔子说得很明白:乐以忘忧!
细心研读《论语》,不难发现,其通篇未见一个“苦”字,开篇即是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项经常性的事,也是充满乐趣且使生命富有色彩的源泉。
我只在津津乐道着学习之乐,重在说“事”,而非说”理”。当然“理”在“事”中。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换个角度看问题
第二章 关键在善于学习
第三章 有选择地阅读
第四章 在阅读中升华
第五章 写作是最好的抓手
第六章 培育学者型素养

章节摘录

  学习,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说它古老,是因为人类从一开始就面临着学说话、学做事、学做人的问题。儒家典籍中的两大名著《论语》和《荀子》,前者始于《学而》,后者始于《劝学》,都以“学”开篇,强调一切应从学习开始。说它新鲜,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的时代,处在这样一个处处弥漫着“学习化”的环境氛围中,如何看待学习,如何正确学习,则是一个常学常新的课题。那么,既然学习问题历久弥新,又不可回避,何不以一种积极的、和乐的姿态处之,使其有益于生活,给力于生活?这种积极的、和乐的学习姿态,换个角度看,大概有以下一些主要的方面。  一“从不自满开始”  早在1938年的抗战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应有地位,毛泽东就向全党郑重提出了学习的问题,他精辟地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朱熹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致,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论语集住》)意思是说:把所见所闻默记在心,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他人而不倦怠,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吗?  学习从不自满开始,是我们应取的学习态度。永不自满,则学习永不止息。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只有永不满足自己的学问,才会有学无止境之感识,才能真正做到学而不厌。古人说:“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意思是:勤学好问才能博学多才,故步自封则会孤陋寡闻。  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及时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他提出: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全党同志都要有一种恐慌,一种“本领恐慌”,为此,“共产党员又应成为学习的模范,他们每天都是民众的教师,但又每天都是民众的学生。只有向民众学习,向环境学习,向友党友军学习,了解了他们,才能对于工作实事求是,对于前途有远见卓识”。  毛泽东这样要求全党同志,他自己更是身体力行。毛泽东学问渊博,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一碰到不懂的东西,总是要立即查阅工具书,或者请教专家,或者找来一些通俗的小册子阅读学习。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为了使中央领导同志了解、学习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国务院有关工业部门相继在中南海瀛台举办了一些展览。毛泽东曾多次前往参观,据记载,1956年4月12日至17日连续六天,7月中有四天,每天下午参观,1958年6、7月间又先后参观四次。7月2日,毛泽东参观一机部的机床展览后,回到住所就要工作人员给他找来《无线电台是怎样工作的》、《1616型高速普通车床》两本书,供他学习。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一枚宇宙火箭。6日,毛泽东就要了几本关于火箭、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通俗读物。在读书学习上,毛泽东无止境地追求着,一步一步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  毛泽东一生与书为伴,以读书学习为最大乐趣。到了晚年,他的病榻一侧还摆满了大量书籍。眼睛患白内障视力受到影响后,仍然让工作人员把书印成大字本送给他,或让工作人员读给他听,表现了极大的学习志趣。1939年1月,46岁的毛泽东在八路军延安总兵站检查工作时曾说:“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日。”毛泽东这里说的“三百五十九日”,是按中国农历一年360天计算的,意思是读书学习要学到临死的前一天。毛泽东1976年9月9日O时10分逝世,最后一次读书的时间,有病历记录可查,是1976年9月8日凌晨5时50分,在医生抢救的情况下读书7分钟。这时离他去世仅有18个小时。毛泽东真正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可以说,毛泽东离开人世间的那一刻,才是他读书生活结束的时刻。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从不自满开始”,其本质内涵在于,并不是“不知道”、“不懂得”的东西才去学习,而是自己只要感到“不满足”就去不断地学习、探究。确立“从不自满开始”的学习理念,就是要虚怀若谷,勤奋好学,不耻下问,精益求精。这对于我们平常的工作也具有许多实际的意义。  2006年,我所在部队两级战役机关展开谋略训练。  ……

编辑推荐

  《学习提升境界》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学习方法论的力作。  本书角度新颖,重在应用,把阅读、写作、学习做了全新的阐释,对学习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它打通学习与实践、学习与实用的界限,落实在对学习型人才的培养之上完成人的学习境界的形成,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由“忙于学”向“静于学”、“乐于学”转变,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观念。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学习提升境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此书值得一读。文如题目,读此书果真会有一种境界提升之感。
  •   书还可以,有点品相不怎么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