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阿斯特莉特•埃尔  页数:315  译者:冯亚琳编,余传玲 等 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世纪90年代起,文化学和历史人类学框架下的“文化记忆”(das kulturelle
gedchtnis)研究在德国蓬勃展开。文化学对“记忆“的研究不是从神经学或者脑生理学的角度出发的,而是将记忆看成是一个和文化、历史等范畴紧密相连的概念,它以关于集体起源的神话以及与现在有绝对距离的历史事件为记忆对象,目的是要论证集体的现状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巩固集体的主体同一性的目的;它的传承遵循着特定而严格的形式,有自己的符号系统或者演示方式,如文字、图片和仪式等;由于其对集体的主体同一性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所以存储和传播都会受到严格控制,对这一控制权的掌握一方面意味着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权力。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分三部分:第一编基础理论涉及“文化记忆”的学术演进和关联概念;第二编展示由记忆理论生发出的视角和问题,包括“记忆作为文化学的核心概念”、“什么是文化文本?”“回忆的真实性?”、“论回忆的隐喻”等;第三编讨论文学文本是如何作为文化记忆的媒介的。
编选宗旨力图在展现发展脉络的同时又反映国外尤其是德国文化记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简介

  冯亚琳,四川外语学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主任、德语系教授。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德国文学研究,著有《德语文学与文化——阐释与思辨》、《君特·格拉斯小说研究》等专、编、译著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6篇,包括“记忆的构建与选择——交际记忆与文化记忆张力场中的格拉斯小说”、“歌德教育思想的再解读”、“卡夫卡小说中的另类空间”等。  阿斯特莉特·埃尔(Astrid Erll)德国法兰克福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教授,德国文化记忆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著有《集体记忆与记忆文化》(Kollektives Gedachtnis and Erinnerungskulturen)、《记忆小说——以一战为主题的文学作品作为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德国记忆文化的媒介》(Gedachtnisromane:Literatur uber den ersten Weltkrieg als Medium englischer und deutscher Erinnerungskulturen in den 1920er Jahren)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基础理论
 文化记忆〔德〕扬?阿斯曼
 昨日重现——媒介与社会记忆〔德〕阿莱达?阿斯曼扬?阿斯曼
 记忆的三个维度:神经维度、社会维度、文化维度〔德〕阿莱达?阿斯曼
 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集体记忆与历史记忆〔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场〔法〕皮埃尔? 诺拉
第二编 问题与视角
 记忆作为文化学的核心概念〔德〕阿莱达?阿斯曼
 什么是文化文本?〔德〕阿莱达?阿斯曼
 回忆的真实性〔德〕阿莱达?阿斯曼
 论回忆的隐喻〔德〕阿莱达?阿斯曼
 德国受害者叙事〔德〕阿莱达?阿斯曼
 犹太人徐斯〔德〕奈阿迈?谢菲
第三编 文化记忆与文学
 文学研究的记忆纲领:概述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安斯加尔?纽宁
 文学作为集体记忆的媒介〔德〕阿斯特莉特?埃尔
 20世纪20年代文学作品和记忆文化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
 互文性〔德〕奥利弗?沙伊丁
 回忆的模仿〔德〕米切尔?巴斯勒 多罗塞?贝克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我们的回答是,当一个孩子在森林或者房子里迷路时,发生的一切就好像——在与家庭有关的思绪及感觉的伴随下——同时被另一种与之相去甚远的思绪攫住一般。我们可以说大拇指其实一直处于家庭群体之中,因为他始终与他的兄弟们在一起。但他自己当了他们的头,将他们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并领导着他们——也就是说,他的角色从孩子转换成了父亲,他在这个群体中扮演着成年人的角色,却总还是个孩子。但这也符合布朗岱尔曾提到过的记忆,它既是童年记忆又是成年记忆,因为这是这个孩子第一次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作为孩子,他的思想与一个孩子的思想是一致的。毫无疑问,能在父母授予他的知识的帮助下判断外部事物,源于他在惊讶和害怕之余努力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归入他小小的世界里。说他是成年人仅限于当他面对新的令人不安的事物时——因为他的家庭不再位于他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而这些事物无疑并不是针对成年人的,至少不在同一个程度上。他不能长期待在昏暗的井底。尽管如此,他还是与某一个世界建立了联系,并会在以后自己为自己负责时重新建立这种联系。另外,在童年中我们还会碰到许多不属于家庭范畴的瞬间——不论是在与之打交道的时候发生冲突或受到伤害,抑或是屈从其强大的压力,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求顺利通过一系列小考验,做好迎接成年生活的准备:这些都是成人社会向童年投下的阴影——甚至不仅仅是阴影,因为孩子可能需要肩负起通常都会超过他们承受能力的责任,然后才能一一至少是暂时且部分的——为较他们年长的一代人所接受。因此人们有时候会在背后议论,说有些人不曾拥有童年,因为生计问题迫使他们过早地步入了为生存而竞争的社会领域——而大多数的孩子还从不知道有这么一个领域存在——或者他们因为参加了一次葬礼知悉了某种痛苦,这种痛苦通常只属于成年人,但孩子必须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待它。  这类区别于其他回忆的特殊内容或许可以这样解释,即它们处在两个或多个连贯性思维的交点上,并通过它们与同样多的群体相联系。仅仅说“在一个我们与群体相连接的连贯性思维的交点——这里的例子是家庭——而另一个连贯性思维的交点只包含在我们渐渐遗忘的感受内”是不够的:一切会重新遭到怀疑,因为要是这些事物的图像仅仅是为了我们而存在,那么我们的一部分回忆会得不到任何集体记忆的支持。但一个孩子害怕黑暗或者当他迷失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会感到恐惧,是因为他害怕在这个地方遭遇一群训练有素的敌人,或者害怕在黑暗中遇见危险的不明生物。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记忆理论读本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一本极有理论深度和启发性的著作!
  •   这本书翻译质量不错,推荐
  •   好像翻译得不是特别好,感觉有些句子难理解。
  •   这正是我需要的,找了很久了
  •   比陶东风《文化研究》的选目更精到,但翻译有些地方不准确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