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曹卫东 页数:39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具有世界影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世界各国都获得各自不同的发展,仍然充满强劲的生命力。西方当代一些重要的美学和文艺学流派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大家,谁也无法绕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他们或者与其展开对话,或者从中吸收理论营养,都把它放在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时,随着20世纪世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经历了十分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产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命题,出现了多样性、当代性、开放性等一系列重要特征。今天,站在新世纪的开端,回头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各国的发展,对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新特征、新命题做出有历史深度和有理论价值的总结,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摆在面前的这套“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丛书,包括中国、俄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美国七大卷,实际上,也就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史,目前国内外尚无如此规模、如此视野的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作者简介
曹卫东,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目录
“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国别研究”总序
第一章 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发生
一 现代主义激流中的马克思主义
二 考茨基论艺术与自然
三 梅林: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奠基者
四 卢森堡:“鹰”一般的马克思主义者
第二章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上)
一 魏玛共和国:“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
二 柯尔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三 克拉考尔:人与城市的影像
第三章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下)
一 法兰克福学派发生史
二 否定辩证法的前奏
三 现代性的寓言
四 探索“乌托邦精神”
第四章 卢卡奇: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一 小说理论与总体性
二 物化、阶级意识与总体性
三 表现主义之争
附录
葛兰西: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
第五章 流亡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上)
一 极端时代的流亡文化
二 柯尔施:独创的马克思主义
三 克拉考尔:“好奇的”现实主义
第六章 流亡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
一 本雅明:“碎片式”的文化批判
二 布莱希特:马克思主义的戏剧舞台
三 布洛赫:“学会希望”
第七章 流亡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下)
一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
二 否定的艺术
三 大众文化的社会批判
四 技术理性批判
第八章 联邦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一 废墟上的反思与重建
二 否定的维度
三 单向度的文化
四 从乌托邦精神到希望神学
五 走向交往诗学
六 为“商品审美”祛魅
第九章 民主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一 红色文学的不懈探索
二 布莱希特:叙述体戏剧
三 克里斯塔?沃尔夫:“主观真实性”
四 安娜?西格斯:让梦想照进现实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向国内外其他文艺理论流派开放,同他们展开对话,其结果是给苏联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和文学批评,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都有深厚的历史主义传统,在苏联文艺学出现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时,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前后采取两种不同态度。在20-30年代,他们对形式主义采取否定的态度,拒绝对话。到了60年代,洛特曼结构符号文艺学出现时,开始也受批判,后来情况有了变化,人们试图将历史主义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洛特曼指出,“结构主义,并非历史主义的敌人”,老一辈文艺学家利哈乔夫也指出,“重要的是,在俄罗斯结构主义研究系统中越来越顽强地流露出历史主义的态度,它归根到底将结构主义变成非结构主义,因为历史主义摧毁着结构主义,同时又允许从中吸收最好的因素”①。在普洛普、巴赫金、洛特曼这些文艺学家身上,我们看到历史主义和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融合的,他们的理论探索使形式研究和内容研究的融合、结构研究和历史研究的结合、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的贯通成为可能,这种研究既认同俄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关注,克服其忽视艺术特征和形式结构的不足,又吸收西方文艺学对形式结构的重视,纠正其脱离社会历史文化语境的偏颇,这就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找到新的出路,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样,也同样走过了从封闭到开放,从对立到对话的过程。
编辑推荐
《20世纪德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编辑推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北京师范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秒建设项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