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高登义  页数:220  
Tag标签:无  

前言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是探索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关键,而探索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国家科学研究任务的需要,也是中国科学家几代人共同的愿望。    自1973年起,中国科学院组织我国科学家多次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索它的地质历史,寻觅它的丰富资源,研究它的水汽通道作用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取得了可喜的科学成就。    然而,由于技术条件、经济条件和科学家本身的能力所限,尽管科学家们多次试图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特别是穿越它的近100千米的核心河段,都因无法到达而告终。    直到1998年,科学家们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与关怀下,在我国优秀登山家的鼎立帮助下,终于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探险考察,取得了重大科学成就。    笔者参与了自1982年以来我国科学家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的历次主要科学考察,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组织的1982-1984年的南迦巴瓦峰地区科学考察,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组织的1991年探索大峡谷的水运通道,1994年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1998年探讨并促进国家正式命名雅鲁藏布大峡谷,1998年末安全圆满地完成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1999年促进国家正式建立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自然保护区。    近20年亲近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过程中,我和我的队友们逐渐探索发现了大峡谷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奥秘,逐渐认识了大峡谷的水汽通道作用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重要影响,逐渐爱上了大峡谷。    在与大峡谷亲近的过程中,每一点一滴的科学发现都会激起我们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热爱,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中铭刻下对大峡谷的深情厚意。大峡谷的山山水水,大峡谷的瀑布激流,大峡谷的风云雨雪,大峡谷的一草一木,大峡谷的鸟兽虫鱼,大峡谷的门巴族和珞巴族同胞……逐渐与我们的心灵融为一体,我们逐渐成为朋友,结为知己。我们情系大峡谷,心系大峡谷,苦在大峡谷,乐在大峡谷,美在大峡谷。    我们的快乐和陶醉,来自雅鲁藏布大峡谷本身特殊的、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来自我们亲近认识她、适应她的过程:来自我们为她与人类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所付出的努力的过程:来自我们与新闻媒体结合,把她图文并茂地介绍给世界人们的过程;来自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她、喜欢她并与她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    第一次走进雅鲁藏布江流域、帕隆藏布江的发源地然乌湖,就让我爆发了“误入桃花源”的兴奋与忘我情怀。    在观测论证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的日日夜夜里,我进一步欣赏了然乌湖自然美的魅力,坠入了易贡湖畔的梦幻仙境。    我们曾经在然乌湖畔的明月之夜欣赏过美妙的松涛声,那若明若暗的篝火与月亮中时隐时现的嫦娥舒广袖的幻境交织起来,曾经让我陶醉。    在易贡湖畔观测水汽通道的日日夜夜里,易贡湖常常云雾缭绕,湖面上呈现出梦幻的画卷,时而宛如二龙戏水,时而酷似万马奔腾,时而像朵朵白莲花冉冉升起……让人浮想联翩。    每当我闭目沉思大峡谷时,那水汽通道作用带来易贡湖水面上形成的变幻莫测、奇形异状的云雾与在湖中形成的倒影,在我心中组成了千变万化的美丽图案,仿佛误入了神仙境界,心旷神怡。    在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过程中,那亲近大峡谷的不易与艰险所带来的风风雨雨,那变不易与艰险为安全通过、亲密接触的过程,那在亲密接触过程中所发现的四组大瀑布群以及“瀑布群”概念的提出,测绘所得到的大峡谷深度、宽度和长度的新数据,活化石红豆杉和缺翅目昆虫的新分布等科学发现,又让我们享受到了在徒步穿越过程中化险为夷、有所发现的心灵快乐。    为了保证雅鲁藏布大峡谷能够与人类共同和谐发展,我们在圆满完成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后,立刻联名上书,建议成立国家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当我们通过积极努力促成国家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成立时,遥想多年亲密接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美好的未来,我们那种怡然自得的快乐是无与伦比啊!    当我们安全圆满地徒步穿越大峡谷归来,面对记者们纷纷提问关于徒步穿越的感受,我情不白禁地脱口而出:“与天知己其乐无穷,与地知己其乐无穷。”这也许就是我心中享受“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深刻感受吧!    总之,雅鲁藏布大峡谷独具特色的壮美河山以及她所具有的科学内涵,在我们年复一年的亲近中,逐渐为我们认识,逐渐与我们相知,逐渐通过我们和新闻媒体的结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让世界关注她,热爱她,为她与人类的共同可持续发展量体裁衣。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奥秘中蕴涵的美不仅感染了我们,也正在感染更多的人。    正如法国社会哲学家韦伊(Simone Weil)所说:“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我们科学探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真正主题也应该是认识并享受雅鲁藏布大峡谷之美,并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共同享受她给人们带来的美!    然而,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目前认识和发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随着全球变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她进一步去认识。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指出:“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在于使我们在不确定性中确定地生活。”我想,我们的确定生活就是继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论地球如何千变万化,我们都要“认识—适应—再认识—再适应”,永远快乐、美满地生活!    为了保证雅鲁藏布大峡谷能够与人类共同和谐发展,我们在圆满完成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后,立刻联名上书,建议成立国家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当我们通过积极努力促成国家级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自然保护区成立时,遥想多年亲密接触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了美好的未来,我们那种怡然自得的快乐是无与伦比啊!    当我们安全圆满地徒步穿越大峡谷归来,面对记者们纷纷提问关于徒步穿越的感受,我情不白禁地脱口而出:“与天知己其乐无穷,与地知己其乐无穷。”这也许就是我心中享受“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最深刻感受吧!    总之,雅鲁藏布大峡谷独具特色的壮美河山以及她所具有的科学内涵,在我们年复一年的亲近中,逐渐为我们认识,逐渐与我们相知,逐渐通过我们和新闻媒体的结合,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她,让世界关注她,热爱她,为她与人类的共同可持续发展量体裁衣。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奥秘中蕴涵的美不仅感染了我们,也正在感染更多的人。    正如法国社会哲学家韦伊(Simone Weil)所说:“科学的真正主题是世界之美。”我们科学探秘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真正主题也应该是认识并享受雅鲁藏布大峡谷之美,并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共同享受她给人们带来的美!    然而,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探索是无止境的,我们目前认识和发现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随着全球变化的发展,我们需要对她进一步去认识。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指出:“哲学探索的意义不在于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给出最终确定的答案,而在于使我们在不确定性中确定地生活。”我想,我们的确定生活就是继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论地球如何千变万化,我们都要“认识—适应—再认识—再适应”,永远快乐、美满地生活!

内容概要

  1998年,一支勇敢者的队伍踏入“地球最后的秘境”——雅鲁藏布大峡谷,完成了人类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首次徒步穿越和科学探险考察。这支队伍的成员为中国科学院多名科学家及一批登山家等,本书作者正是当时这支科学探险考察队的队长。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记录了作者多次前往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作科学探险和考察的经历。作者以科学家的视角,展现了这“世界第一大峡谷”独特、壮美的地理与人文风貌,重现了科考岁月中的酸甜苦辣。感情和科学机理丝丝融入文字中,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之风景,深富感染力。书中收录数百幅珍贵的科学考察图片,能够帮助读者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峡谷的神奇景观。

作者简介

  高登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挪威卑尔根大学数学与自然科学院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第八届全委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我国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第一人;于1998年率领科学探险考察队,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根据亲身科学探险经历,撰写并出版了有关南极、北极、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大香格里拉等的十多部科普著作。

书籍目录

前言 我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情缘 
 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学探险考察队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路线示意图
酷似误入“桃花源”: 第一次走进雅鲁藏布江流域 
 第一次走进雅鲁藏布江流域
 走进仙境“桃花源”:然乌湖与易贡湖
 令人怀念的观测岁月
 水汽通道的无穷魅力
走近“雷电如火燃烧的神峰”:南迦巴瓦峰探秘 
 云遮雾罩,难识真容
 为神峰把脉
 难忘的日日夜夜
 最美的神峰
龙王吐雾架通途:探索雅鲁藏布江下游水运航道 
 脆弱的生态自然环境
 墨脱边陲交通告急
 开通隧道,减少破坏
 探索墨脱水运航道
世界第一大峡谷谁评说:论证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的前前后后 
 初识雅鲁藏布江下游峡谷“之最”
 漫漫论证发现路
 求真务实与勇于创新
科学探险求创新: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再探世界最大峡谷的初衷
 徒步穿越前准备之一:“雅鲁藏布大峡谷”正式命名
 徒步穿越前准备之二:春季预察
 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科学探险考察结硕果
 “科学、企业、媒体三结合”之路
行百里者半九十: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 
 促进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感悟“与天知己其乐无穷”
 谁先发现藏布巴东瀑布群
 世人公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
 改变大峡谷地形能否缓解西北干旱
百闻不如一见:亲近雅鲁藏布大峡谷 
 走进美丽纯朴的大自然
 鉴赏从极地到热带的自然景观
 在百花盛开的乐园中踏青
 欣赏大峡谷中大大小小的急拐弯
 探访大峡谷核心地区的绒扎瀑布
 探索门巴风情
 初探珞巴风情
后记 
附录: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一瞥 
 地球上的又一科学考察圣地
 中国科学家在东非大裂谷科学考察中的新认识
 壮丽的东非大裂谷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此后、该地区泥石流频繁活动,导致扇形地极不稳定,川藏公路这一段几乎每年都要严重塌方,通行非常困难。拉月山体大塌方1967年8月29日,13时23分,在东久拉月,突发山体大崩塌。当时,在东久河的右岸,山体突然崩塌下来,撞击公路对面的山体,又引起对面的山体崩塌。这就是轰动全国的拉月山体大塌方。从现场估计,这次崩塌的土方量达到2500万立方米左右。恰好通过这里的某解放军连队10辆军车被卷入山谷,10名司机当场死亡。为纪念他们,特在塌方区竖立了英雄纪念碑。此后,于1973年、1977年、1978年、1980年又先后发生过山体崩塌,并伴有河谷泥石流活动。2000年,一场更大的泥石流把这英雄纪念碑都掩埋了。培龙沟冰川泥石流1983年7月29日夜,在帕隆藏布的一条支流培龙沟流域,其上游的冰川融水和暴雨共同作用,导致泥石流暴发。泥石流挟带着巨大的裹泥冰块、巨砾和黏土,注入帕隆藏布,形成巨大的泥石流堆积扇。这次泥石流堆积方量约100万立方米。在泥石流沟下游的川藏公路上,长32米、高10米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被冲跨,桥边公路上停着的推土机2台、拖拉机1台以及公路道班房320平方米的建筑物被冲毁淹没,320米长的川藏公路段被毁。当时,科学考察队的杨逸畴副队长等近10名队员正在该处考察,住宿桥头排龙乡小村,他们亲历了泥石流暴发的可怕情景。公路桥被冲毁,位于高过帕隆藏布江面20米阶地上的村庄被泥石流毁灭,他们在夹杂巨大冰块的泥石流中逃上山坡,幸免于难。泥石流冲毁了帕隆藏布上高悬的钢架索桥,堵塞河道,回水八九千米,直达通麦大桥附近,形成湖泊;原来高出江面10米多的长青温泉被淹没。

后记

全书写完了,伏案冥思,回味无穷。    在安全圆满地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一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过程中,在探索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进程中,我们亲近了她的山山水水,亲近了她的一草一木,充分享受了她的自然美!与此同时,在我们认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规律过程中,在我们把认识的规律公之于众为人类谋福利的时刻,我们的心灵更是得到了宽慰,其乐无穷!    陶渊明曾经用“世外桃源”来展示他心中的美好世界,公元3世纪的藏文专著《大藏经》用“香巴拉”来描述藏传佛教信徒修身的高层境界,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中的充满神秘色彩的“香格里拉”……我一生亲近的雅鲁藏布大峡谷,无论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大藏经》中的“香巴拉”,还是希尔顿想象中的“香格里拉”来形容,永远当之无愧!    “世外桃源”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香巴拉”在雅鲁藏布大峡谷,“香格里拉”也在雅鲁藏布大峡谷。    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走近雅鲁藏布大峡谷,轻轻地迈步,慢慢地欣赏,温柔地呵护……    愿年轻的科学家走进大峡谷,认识大峡谷,持续发展大峡谷。    愿朋友们亲近大峡谷,关爱大峡谷,愿人类与雅鲁藏布大峡谷和谐共存!    在完成本书之后,作者应出版社的建议,在附录中介绍一下“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一方面,我国科学家自2005年起已经走进东非大裂谷,开始考察研究东非大裂谷;更重要的一方面,它是地球上又一个科学考察圣地,其中,特别是考察研究人类的起源和大裂谷形成原因及其未来发展更应该引起我们进~步地关注。    应该指出,东非大裂谷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成因完全不同,地质地貌特征也差异很大。后者是由于地壳板块的冲撞挤压与河水的冲刷而形成,而东非大裂谷是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分裂拉开而形成;地球物理科学家认为,东非大裂谷的形成也是地球板块学说的有力证据。

媒体关注与评论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人类科学探险史的一次壮举,它向人们展示了地球上无与伦比的秘境、仙境、胜境和险境,以及多姿多彩的地学、生物学、气象学等自然科学的天然博物馆。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以科学、求实的精神,探索自然之奥秘;气势宏伟,波澜壮阔;开先河,垂青史。《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以通俗、流畅的文笔,描绘河山之壮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情真真,意切切。  ——张树义 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华东师大科学与技术跨学科高等研究院院长

编辑推荐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大美阅读•自然与人文系列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风景绮丽,道路险隘,需要团队的力量。神游的同时为穿越者感到赞叹。
  •   语言流畅,图片清晰、逼真,是一本自然、人文与科普的大美之作!
  •   偏重学术的吧,如果想通过这本书旅行。参考价值不大
  •   非常好,熟悉的地方,年轻时的脸^_^
  •   东西介绍不全
  •   还不错!作者穿越大峡谷,当然是了不起的创举!从书的内容上看,类似如日记或游记,对读者帮助不大,很多内容在新版的旅游指南中,描述更为生动。权当收藏。
  •   杨逸畴、高登义是在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研究方面的权威,这本书是高登义教授出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的纪实,真实深入地了解世界最大的峡谷。特别推荐到中国知网去检索《20世纪末的一次重大地里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论证》、《百年地理大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貌的形成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发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几篇论文,都是典型的权威论文,对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成因具有深入作用。
  •   这本书看过之后,总体感觉还不错!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