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北京大学中文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12出版) 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 编 页数:835
内容概要
《北大中文学刊2011》选录同仁过去一年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不定名额,无论长幼,更遑论原刊何处,凡北大中文系在岗教师,每人均可提交一文送审。能通过校内外专家匿名评审者,即予以收录。 学刊所收文章,一律注明出处,原则上不做修改(错别字除外)。各文的编排,注重专题性,而不是所属单位。书后附列同仁在过去一年出版的著作目录(或新刊,或增订再版)。 之所以人限一篇,主要还不是篇幅限制,而是提倡“精雕细刻”。每年有一篇自家满意的“好文章”发表,在我看来,已属难得。 尊重同仁的个性、趣味及自我期许,不强求一律。再说,学刊并非高下立判的“擂台”,而是自我展示的“橱窗”。我们的愿望是,有更多同仁所撰“宏文”,因此而长上翅膀,飞向更加辽阔的世界。
书籍目录
中国诗学的特点与民族诗学的建立古代诗词艺术鉴赏与诗学研究:从黄节到林庚中国戏剧研究的三种路向“新文学大系”与文学史中国比较诗学六十年(1949-2009)世界性、浪漫主义与中国小说的道路乌托邦的诞生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南朝五言诗体调的“古”“近”之变论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的整体性宋代词的演唱形式考述故宫藏琴曲《秋鸿》图谱册因及宋明琴史的几个问题(上)明代通俗小说的编创观与其传播风土·人情·历史——《豆棚闲话》中的江南文化因子及生成背景熔铸唐宋:姚鼐诗学理论及其实践说“似——具象写意的创作追求如何以文学名著促进区域发展?——以连云港为例1920年代梁启超与胡适的学术因缘——以新发现的梁启超书札为中心五四新文化运动“修正”中的“志业”态度——对文学研究会“前史”的再考察1920年代:冯至与中德浪漫传统的关联《摘星录》考释的若干商榷文学书写中的殖民现代性表征及其文化政治寓意工业题材、工业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性——《乘风破浪》再解读街前街后尽琼瑶——论当代港台言情小说“一个种族的尚未诞生的良心——王家新论Transmedia Strategies of Appropriation and Visualization:The Case of Zhang Yimou's Adaptation of Novels in HisEarly Fil亲密的敌人——《生死谍变》、《色·戒》中的性别/国族叙事2009年小说综述层次与断阶——叠置式音变与扩散式音变的交叉与区别论关系语素完全对应的周遍程度和时空层次分析汉语光杆名词指称特性的历时演变与汉语词类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语义和谐律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零形式和零成分的确立条件“只”义句和“都”义句的语义等值调型和调阶对阳平和上声知觉的作用创造性类推构词中词语模式的范畴扩展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共时层面和历史层次闽南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古藏语音位系统的结构和分布古汉语同义词辨析的途径——以“制”“度”为例谐声系列和上古音组合、聚合关系与词义的衍生及阐释古汉语“以”字结构是否处置式的再讨论略说《左传》借《春秋》宣扬自己的思想“纯绿”还是“纯缘”:一个《诗经》学的误读从《孟子》尽信书章看中国经典诠释相关问题元贞本《论语注疏解经》缀合及相关问题研究论《论语集注》对“仁”的注解《桂苑笔耕集》所见“委曲”探赜南宋中日僧人(诗僧)的交流及影响《酉阳杂俎》明初刊本考——兼论其在东亚地区的版本传承关系清初渡海遗民与中日文化认知——以《张斐笔语》、《霞池省庵手简》为中心和刻本《真山民诗集》的文献价值关于“燕行录”界定及收录范围之我见关于儒学的“原典批评——以武内义雄的《论语》研究为中心北大中文系同仁2010年刊行著作目录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七言和杂言的古近体诗。当词兴起之时,或称曲子词,或称长短句,或称诗馀,本来是不和诗相混的,后来也纳入广义的诗的范围之内。然而在中国,“诗”的范围始终没有像亚里士多德所指的那样广泛。中国有不同于西方的诗的传统,也有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诗学。认真总结中国的诗学,既有助于理解中国的诗,也有助于丰富中国的文学理论,乃至世界的文学理论。那么,中国的诗学有哪些特点呢?我在《中国诗学通论》的绪论中(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与孟二冬、丁放合著),曾经讲到以下三点:一、实践性。所谓实践性是说,诗学密切结合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的实践,既是创作活动和鉴赏活动的经验总结,又是指导创作和鉴赏的。中国的诗学常常是就具体的诗人或诗歌加以评论,或者是评论其风格,或者是评论其技巧,或者是评论其构思,或者是评论其遣词造句,或者是讲述有关的本事,或者是讲述其政治教化的意义,或者是讲述有关的诗歌发展史。读者只要熟悉作品或者有一些创作的经验,就不难理解,但真正深入理解又并不容易。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诗学就其主要部分而言,是为了教人创作和鉴赏的。离开创作和鉴赏实践的抽象理论并不多,即使有,也不那么抽象。中国诗学虽有系统的理论.但缺少系统性很强的理论。最有系统性的就算《文心雕龙》了,它开了一个好头,但后来没有再出现这种著作。即使《文心雕龙》也是密切结合创作和鉴赏实践的,而且是用骈文的体裁写的,骈文容易显示作者的文采而不容易发挥论证,可以说刘勰写作《文心雕龙》也是当成文学创作的实践来对待的。实践性是中国诗学的长处,而理论的不够发达则是其不足。中国诗学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加以补充。研究中国诗学不能满足于只介绍古人的说法,也不能硬是把古人的并不完全系统的理论说成是系统的理论。可以在介绍古人的说法之后,再结合古人的创作和鉴赏的实践活动由我们重新加以总结,提出我们今天的系统理论。
编辑推荐
《北大中文学刊(2011)》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