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月瑜 主编 页数:45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不是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重新思考华语电影工业,着力于挖掘既往的盲区,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作者简介
◆叶月瑜教授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之电影学院,并兼任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著作包括英文专书TaiwanFilmDirectors:ATreasureIsland(与戴乐为合著,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Chinese-LanguageFilm:Historiography,Poetics,Politics(与鲁晓鹏合编,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5,此书获美国图书馆学会刊物Choice选为“2005年最杰出学术著作”之一),EastAsianScreenIndustries(与戴乐为合著,BritishFilmInstitutePublishing,2008),中译本《东亚电影惊奇》(台湾远流出版,2011)和中文专著《歌声魅影:歌曲叙事与中文电影》(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等。期刊论文发表于《中外文学》《新闻学研究》《当代电影》《艺术评论》《电影欣赏》,CinemaJournal,FilmQuarterly,PostScript,InternationalJournalofCulturalStudies,ModernChineseLiteratureandCulture,HistoricalJournalofRadio,FilmandTelevision,AsianCinema,JournalofChineseCinemas,AsianJournalofCommunication等,并有专文载于有关亚洲电影、流行文化和电影音乐等的中、英、日文集;学术论文共计三十多篇。
书籍目录
导论 重探华语电影工业:历史的考掘、方法的浮现/叶月瑜
挑战史论
消化美国电影:对民国时期好莱坞在华情况的再认识/萧知纬
“文艺”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生产与营销:一个方法论的开启/叶月瑜
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再探:以早期中国电影市场的扩大为中心/菅原庆乃
中国视角:好莱坞与中国电影比较研究的方法论反思/秦喜清
从问题到史料:近代中国大陆电影史的重构与再写/冯筱才
新历史的建构
连接上海、香港和新加坡:邵氏兄弟的故事(1920年代-1950年代)/钟宝贤
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结构及其意义(1937-1945)/刘辉
战后通俗娱乐电影的发展形态:从上海到香港(1946-1950)/罗卡
从歌唱喜剧窥探战后粵语电影工业制作的模式/吴月华
北京电影(1949-1966)/杨远嬰
新方法的应用
台湾电影产业集中度研究之比较与评估/陈儒修黄懿王亭
分秒必争的观众分析:回到过去,从《赤壁》到新媒体平台/张慧儿李卓婷译
附录
回应与讨论 陈犀禾、卢非易、何思颖、萧知纬 彭侃整理
参考书目/赖紫谦、彭侃汇编
作者简介
索引/彭侃汇编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在商言商的大中华战时在大后方经营发行的片商蒋伯英,纠合内地资金(包括前上海艺华公司、明星公司和香港南洋公司的老板加入投资),成立了大中华影业公司,修葺丁香港南洋片场,1946年下半年开始筹拍,1947年1月起影片陆续推出。大中华的市场主要在中国内地,为此罗致了大批内地影人拍国语片;战时留在上海的如周璇、李丽华、孙景路、朱石麟、方沛霖、岳枫等和在重庆工作的吴祖光、何非光都有为它拍片。他们或移居香港,或港、沪两边走工作。大中华是员工众多的大片厂,但拍的都是低至中成本的商业类型片:伦理爱情通俗文艺片、轻松爱情喜剧片、抗日特工间谍片、侦探凶杀片、武侠片、神怪片、有歌唱的民间故事片,尽量不涉政治社会现实而以娱乐大众为前提。国内政经形势急变以致资金无法周转,大中华在194了年2月宣布裁减行政人员与调整技工薪酬办法,实行包工制,每月拍片一至二部;不再支月薪,参加拍摄的影人才有薪酬。并一度停产,蒋伯英有意把公司迁回上海,后来又决定留港继续经营。从1946年中开业至1948年下半年停业止,仅两年就出产了国语片34部、粤语片8部;如此多产是因为其中有若干部片属于外购的,另外一批则是投资给外间公司包拍的。一些国语片更配上粤语放到市场上和粤语片竞争。
编辑推荐
《华语电影工业:方法与历史的新探索》:挑战史论,新历史的建构,新方法的应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