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页数:185 译者:林经纬
Tag标签:无
前言
人类学家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知识群体。他们在全世界行走,当然更多的是行走在异国他乡,到最偏远的地方居留,能讲当地人的语言,知道怎样融入陌生人群而掏出他们的心里话,获解他们的地方知识。他们把所见所闻、所历所感铺排成篇,挥洒成文,作为一种文化呈现给自己的社会,呈现给心中所勾画的一个互相理解的未来世界。 今天的世界与一百多年前的世界大不相同。此中差别,是人类学家群体参与造成的。因为有人类学家群体的参与,不同人群的心理距离极大地被拉近,地球才在感知上缩小为一个“村”。 今天的我们与我们的太爷爷辈在长相上仍然颇为相似,但在观念的构成上肯定非常不同。今天的我们与地球其他角落的人群在体质上颇为不同,但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却颇有共同之处。此中变化,当然也是人类学家群体参与造成的。 人类学家是现代社会的魔法师,或者说,人类学的知识在现代社会发挥了魔法一般的作用。一个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都十分遥远的世界,被人类学家的专业知识拉得很近。对于异国,对于异族,不仅是中国古人才有山海经式的想象。每个民族自然都曾经是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但是,自从人类学作为一种专业在近百年前形成以来,那么多民族志文本、民族志电影把远方异民族的生活情景“搬到”各个社会,“呈现”在人们的客厅、书桌、床头,逐渐把一个民族之间充满隔阂、疏远、偏见的世界,微缩为相互颇有了解、分担大量共享文化的人类共同体。尽管人类仍然充满民族问题,但是人类社会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进路上,无疑已经走近第三个阶段。人类的这个历史进步要归功于知识分子群体,其中人类学家群体的贡献最为卓著。恰恰是人类学家掌握着改变人们的异族偏见的魔法。人类学家发挥社会进步的作用,是从创造超越成见、解放异端的知识条件开始的。 人类学家让自己的社会对他人社会感兴趣,无论是借奇风异俗(夸富宴、库拉交换,礼物之豪,斗鸡,割礼)说事,还是从日常生活着眼,归根结底要把他人引入自己的社会,一方面固然是要引导人们发现他人社会的优点,反思自己社会的问题;另一方面却是要让自己的社会学习如何把他人和我群当做同类来思考,并最终能够把人类当做一个整体来思考。人类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的宏愿,也只有在学界能够把人类当做一个整体来经验性地思考的条件下才是现实。 人类学家与现代世界或者世界的现代性是共生的。传统时代的特征是小共同体内部的同质性和小共同体之间因为差异而对立。世界的现代进程却是给小共同体注入多样性,给差异的共同体增加共同性。在同质性强的小社群之内造就文化的丰富选择,在差异、对立的社群之间造就文化共享。 现代社会因为人类学家而不同,因为人类学家的积极参与而更美好。 读人类学家的大作,我们会十分崇拜人类学家的智慧、学识,以及呈现异文化的大德大能。但是,当人类学家的传记把我们带到人类学家的工作现场,带到人类学家的情感世界,人类学家的职业活动和个人生活都一并摆在眼前,我们对人类学家作为学人和作为普通人的紧密联系,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人的两面性,也就有了某种身临其境的体认。 人类学家在异国他乡的调查现场总是纠结着复杂的情感:临近进入的兴奋与长时间工作形成的焦虑、融入其中的喜悦与作为外来者的孤独、有所得时的满足与挫折造成的消沉,总是如影随形。人类学家田野作业的情感历程,无一例外是过山车的体验。这是他们个人的经历,这却也是人类不同民族相遇相处的心理的一种表征。人作为个人的内心总是孤独的,但是人能够结成社群过某种社会性的生活。这之中的关键或驱力是,人对同类感兴趣。人类学家把人类的孤独体验到了极致,也把人类寻找与他人共处的努力发挥到了极致。所以,无论在人性的体验上,还是在解决人性缺陷的不懈努力上,人类学家的经历都最好地诠释了那个时代真正“属人的生活”。 不辱使命的人类学家在智商和情商上都是不同寻常的人,这样一种人一代代地聚成一个特殊的学术群体,构成人类知识生产中一道魅力无限的风景。喜欢把梦想寄托在远方的年轻人,很容易在人生的一个时期迷恋人类学;总在心里为“新异”留一个角落的学人,很容易一生都留意人类学的新成果。人类学是因为人类学家而引入入胜。在知识生产的竞技场上,大多数学科都是在体育场、体育馆里比赛,人类学家却总是跑一个人的马拉松——他们一个人跑得很远,最后才回到体育场接受公众掌声的慰勉。所以,很多人喜欢人类学,然而总是只有少数年轻人会下决心,把自己的求知之志献给并没有跑道的这项特殊的马拉松。惟其如此,人类学总是一个很少数的特殊知识群体所从事的学业。 高丙中 2011年9月25日
内容概要
本书是著名人类学家格尔茨晚年所写的一本自我评传,追溯了自己一生成长中对其有重要影响的事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人及其理论。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克利福德·格尔茨 (Clifford Geertz) 译者:林经纬
书籍目录
城镇
国家
文化
霸权
学科规范
现代性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当然,关于这些质疑和批评,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尽管已说的可能已经超过未说的。毫无疑问,在关于北非和中东城市的学术研究中,有不少纯属构建幻想,想象从不存在的实体。但是,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在这些学术研究中,确实也有不少真正意义上的发现。不应该仅仅因为它们从文本学者们倍加鄙视、现在已不流行的“东方学”观点出发,就将它们弃之不理。无论如何,不管“伊斯兰城市”这一概念在学术话语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它在许多穆斯林心中,的确活生生地存在着。实际上,由于整个伊斯兰世界正在经历城市和城镇的巨大转型,这一概念变得更为鲜活。当“某种关于城市的概念”在现代都市生活漫无目的的扩张中变得更加难以觉察时,也同时变得更加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当其存在的条件腐化和消失之际,却作为一个迷梦和记忆,变得越来越重要。迄今为止,在整个中东地区,无论其历史有多久远,几乎没有任何一座城市或城镇向世人呈现出一致的历史面貌,当然,某种程度上,亚洲和非洲的各个地区也都是这样,西方有些城市甚至都不屑于佯装自身有某种经久不变的一致性。
编辑推荐
《追寻事实:两个国家、四个十年、一位人类学家》:细阅大师的心灵地图,静听大师的人生感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