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9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贻绎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圣经研究作为一个大的学科分支,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西方国家的大学中;这个学科可以说和西方大学的历史几乎一样长。这个学科在不同地区的大学,有不同的研究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变化。最近100来年,由于考古、语言学和历史研究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以这些方面为出发点的圣经研究学科也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本书旨在将西方学界对于希伯来语《圣经》这部著作本身的整体认识水平介绍给当今中国的大学生。
本书分为13章,根据犹太教传统对于希伯来语《圣经》的不同部分的排列进行排序讲解,每一章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文本阅读分析、综合介绍、方法旁论、相关书目,全书着重阐释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希伯来圣经作为文字作品本身的内容、历史传承和特色。第二个问题是,希伯来语《圣经》作为文化和宗教经典的地位和作用。便于中国大学生深刻了解希伯来语《圣经》,从而了解并正确认知西方经典文化,拓宽视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综述
什么是希伯来《圣经》
为什么要学习希伯来《圣经》
中国大学生学习希伯来《圣经》的语境和重点
希伯来《圣经》产生的地理环境
关于对待《圣经》历史的态度
基本上建立在希伯来《圣经》文字上的以色列历史概述
相关资源
方法旁论(1):出于信仰的虔诚阅读和评判性阅读的区别
第二章 创世记(一)上古(1一n章)
希伯来《圣经》的第一部分:五经
创世记(一)内容介绍
反映在创世记中的希伯来《圣经》的语言和修辞
创世神话的古代近东文学作品背景
希伯来人的宗教观
方法旁论(2):摩西五经成书溯源研究(一)
第三章 创世记(二)先祖故事(12—50章)
内容介绍
先祖故事与历史的关系
先祖时代的共同主题
方法旁论(3):摩西五经成书溯源研究(二)
第四章 出埃及记:以色列民族的形成
内容介绍
出埃及记的古代近东背景和文学技巧举例
以色列的神
关于割礼的插曲
……
第五章 利末纪、民数记和申命记——律法和教规
第六章 约书亚记和士师记——进驻迦南,两个视角
第七章 撒母耳记——王朝的起
第八章 列王纪——王朝的历史
第九章 先知文学——犹太教的精神
第十章 诗篇、言和约伯记
第十一章 五卷书
第十二章 但以理书用历代志中的历史记载
第十三章 希伯来《圣经》的延续:次经、经、死海古卷,希腊语《圣经》和密示拿
参考书目
附录 重要名词解释
跋
章节摘录
我们的课程从《圣经》这部书的内容来讲,重点放在从创世记到列王纪这段内容;从讨论问题的角度来讲,我们强调文学、历史和考古的发现;同时也讨论宗教和神学的一些问题。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一个世纪以来的有关《圣经》的考古发现将被有机地融入课程之中,这些考古发现(包括考古中文字材料的发现),大大地推动了我们对《圣经》这部作品的了解。基于这样的课程架构,我们可以说,此课程中对《圣经》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古代近东整体的文学、历史、宗教、传说、法律和文化的周边氛围的综合了解的基础上的。 这听起来有些空洞和过于泛泛,不如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要给一个人写传记,你可能不会只针对这个中心人物自身下工夫,而是很可能会从这个人的家庭背景的调查研究开始。你可能会了解并分析她或他的父母是从事什么工作的,甚至会从这个中心人物的祖父母开始。你可能会需要了解这个人魄受教育历程,她或他的最重要的朋友是谁,做什么的,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将这个人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有说服力。《圣经》是人的作品,作品的作者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我们只有对他们所处环境和所接触到的其他的文学和历史作品进行了解,才能够比较真切地了解这部作品之所以成为观在的样子的原因。而对于希伯来《圣经》这部在当今世界上许多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的,并且被十分频繁地使用和解释的书,现在的样子又恰恰是两千多年前的样子。关于这一点,后面的章节会有比较具体的阐述。这部书的这个方面的独特性,为我们以历史的观点来看这部书省去了两千多年的研究劳动——因为我们只要了解到《圣经》成书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就可以了。 另外一点,我想强调建立在阅读原文基础上的学习。由于这是一门本科生的通选课,我们当然不要求读希伯来文原文,也不要求读英文翻译,阅读希伯来《圣经》的中文翻译就可以了。阅读原文并不是要求我们把希伯来《圣经》的全部都读下来。如果有的同学有兴趣去读全部原文,当然可以。但是我怀疑有许多的章节很多同学看不了四五页就会打瞌睡。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阅读原文并不是阅读全文;而是当我们想下一个结论时,或提出一个设想时,我们要建立在这个结论或设想所涉及的希伯来《圣经》原文的基础上。另外,我们对原文的阅读并不是建立在读希伯来语原文基础上的语言语义学的推敲,那可能是研究生级别课程的侧重点。我们的重点是放在从内容和情节布局的角度。这样,我们阅读原文所处的层面会比较高.是个不太会因为读的是译文而不是原希伯来文就会有比较大的偏差的层面。我们对原文的态度是应该比较诚恳的,也就是说,原文说了什么,我们就承认什么,尽量不要去引申太多的含义。尤其是尽量将这部著作产生后的几千年中,后人在它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东西和原文的意思区分开来。避免将后人的演化当作原文,但是并不是不理会后人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而进行的解释。这是一个比较微妙的过程和比较难以把握的技巧。希望在课程结束时,在经历了针对一段段原文的推敲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问题时,大家会有更加清楚的理解。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