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滕威 页数:184 字数:178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中考察中国在1949-1999年间对拉丁美洲文学翻译与接受的历史,关注其中翻译与政治、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揭示翻译与接受过程中的种种误读与错位、改写与挪用,不仅第一次全面梳理与回溯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汉译史,同时为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鲜的视角。作者力图避免将翻译与政治、文学与政治相对立的研究思路,尤其警惕不加反省地移植“操控”理论观照本土翻译历史。相反,本书通过细密的历史考察,再现翻译与政治之间的复杂联结,并试图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恢复翻译/文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可能性。当第三世界/南半球在中国视野中渐次消隐,当全球范围内财富疆界(南/北)渐次清晰时,重提一种第三世界/南半球文学,返观它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历史,再现中国与拉美/第三世界之间曾经紧密的政治/文化关系,这无疑是出于某种恢复完整的世界视野、探索多样性的未来道路的一种自觉努力,亦是作者希望在学术写作中带入的一种现实情怀。
作者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与赵振江合著《中国与西班牙语国家文学交流史》,《山岩上的肖像--聂鲁达的爱情·诗歌·革命》。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50-0年代:被建构的拉美/革命文学
第一章 拉美文学汉译的政治动力学
第一节 文学翻译:“民间”外交的一种形式
第二节 古巴革命与翻译高潮
第三节 中苏分歧与翻译禁区
第四节 “文革”中翻译的停滞.
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学“一体化”进程中的拉美文学翻译
第一节 文学翻译的机构化
第二节 本土文学规范对文学翻译的规约
第三节 革命文学的另一风貌
小结
第二部分 80年代:本土现代化想象中的拉美文学翻译
第一章 80年代拉美文学热
第一节 拉美文学汉译高潮
第二节 诺贝尔文学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流行
第二章 拉美“文学爆炸”神话的本土重构
第一节 对Boom的翻译
第二节 误读与改写
……
第三部分 90年代:市场化与全球化进程中的拉美文学翻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国翻译出版拉丁美洲文学作品目录(1949-1999)
附录二 拉美文学翻译出版数据统计计表(1949-1999)
后记
章节摘录
尽管如前文所说,“文革”后期这一术语已经被译成中文,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它并未引起人们的兴奋之情。然而,在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奖之后,“文学爆炸”却在中文语境中变成一种盛名与荣誉,一种民族文学成功获得世界瞩目与认可的标识。 有趣的是,“文学爆炸”首先带给中国文学界的是又一种震惊体验:我们曾经以为自己非常了解的拉美文学竟变得如此不同。如果说我们对欧美文学的陌生可以从50-70年代历史中找到某种逻辑的解释,那么对拉美文学如此陌生又如何解释?更严重的是,它似乎表明中国文学不仅“落后于”西方文学,而且也落后于拉美——在50-70年代尚需要中国不断声援支持的前殖民地——的当代文学;他们已经为世界文学主流所认可,而有着千年历史的中国文学竟然还无人具有世界声誉。当时很多关于“文学爆炸”的文章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经济落后的拉丁美洲如何出现了‘文学爆炸’”;有人甚至干脆直白地提问:“我们这位同村的张老三是怎样成为万元户的”①?人们迫切地希望能够继拉美之后在世界文坛上发生中国“文学爆炸”。有人问:“世界文学史上的光辉一页为什么就不会轮到拉丁美洲呢?为什么不会轮到中国呢?”②也有人满怀80年代式的豪情与自信宣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我们不久也将迎来自己的‘文学爆炸’时代。”③ 要想中国也能“文学爆炸”,首先要研究清楚拉美的“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当时西语文学翻译家常被邀请去为作家们讲课,而作家和批评家也常同翻译家们座谈。文学翻译与本土创作、批评之间如此直接紧密的互动在今天已经颇为罕见。对“文学爆炸”带给中国当代文学的启示,双方基本达成共识。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