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1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瑞士]沃尔夫林 译者:潘耀昌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沃尔夫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欧美世界极有影响的一部美学和美术史著作。作者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论述了欧洲16、17世纪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全书以五对基本概念为主要章节,从绘画、雕塑、建筑角度,熟练驾驭大量视觉材料,概括了古典艺术与巴洛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同时,也让人思考一下问题: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是否存在共同的模式,从而构成表面上显得杂乱无章的艺术的发展基础?是什么因素引起人们对同一幅画或同一个画家完全不同的反应?此书和作者的另一部重要著作《古典艺术》一起被视为风格研究的重要文献。全书观点鲜明,分析透辟,极有启发性,有助于提高读者的理论修养,深化对艺术作品的认知。
作者简介
沃尔夫林(Heinrich
W?lfflin,1864—1945),19、20世纪之交德语国家最重要的美术史家之一,生于瑞士,先后在巴塞尔大学、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苏黎世大学担任教授。他的研究着重于用形式分析的方法来解释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
书籍目录
沃尔夫林和他的美学思想——中译者前言
第六版(德文版)前言
第七版(德文版)前言
导论
一、风格的双重根源
二、最普遍的再现形式
三、模仿和装饰
第一章 线描和涂绘
第一节 概说
第二节 素描
第三节 绘画
第四节 雕塑
第五节 建筑
第二章 平面和纵深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雕塑
第三节 建筑
第三章 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雕塑
第三节 建筑
第四章 多样性和同一性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建筑
第五章 清晰性和模糊性
第一节 绘画
第二节 建筑
结论
一、外部的和内部的美术史
二、模仿的形式和装饰的形式
三、发展的原因
四、发展的周期性
五、复归的问题
六、民族特性
七、重心的转移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让我们尝试在比较近代的艺术范围内筛选出这些基本形式。我们以早期文艺复兴、盛期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等名称指示一系列时代,这些名。称没有什么意义,而且当它们应用于南方和北方时必然导致误解,但是现在要把它们取消已几乎是不可能的了。遗憾的是像萌芽、繁盛、衰微这种象征的比拟正在起着一种引人误入歧途的副作用。假如在15世纪和16世纪之间确实存在着质的差别,即15世纪通过努力渐渐洞悉到一些在16世纪已被自由运用的效果,那么意大利16世纪的(古典)艺术和17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在价值上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这里古典这个词指的绝不是价值的判断,因为巴洛克也有它自己的古典主义。巴洛克(或称之为后期艺术)既不是古典艺术的复活,也不是古典艺术的衰落,巴洛克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近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条兴起、高潮、衰落的曲线,它具有两个极点。我们可以赞同这方或那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一种武断的判断,正像说玫瑰丛在开花时节而苹果树在结果时节达到它们生命的极点是一种武断的判断一样。为了简明扼要,我们必须把16世纪和17世纪作为风格的两个单元来看待,虽然这两个时期并不意味着同质的生产。而且,特别是在意大利,17世纪的特征早在17世纪之前就开始形成了,就像这些特征另一方面又长久地继续影响18世纪的面貌那样。我们的目的是把典型同典型比较,精致完美的作品同精致完美的作品比较。当然按这个词最严格的意义来说,并不存在什么“精致完美”的东西:一切历史题材都在不断地转变;但是如果我们还打算讨论整个发展问题的话,我们就应当下定决心在一个富有成效的地方确定各种差别,并在那里让这些差别表达为种种对照。盛期文艺复兴的起始阶段不应受到忽视,但是这个起始阶段体现了一种古风的(archaic)艺术形式,体现了一种早期艺术家的艺术,目前对这些艺术家来说还没有找到确定的绘画形式。
编辑推荐
《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中的风格发展问题》为美术史里程碑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