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抗生,聂保平,聂清 页数:6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是由多位学者合力撰写的,在学术思想上不可能完全一致,甚至可能是很不一致,如何办?我认为,或许不一致并不是坏事,而是好事,因为这样可以留下继续讨论、更加深入研究的余地。我们只要求史料有根有据,论说“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表达清楚明白,并有自己的创新见解,这样就可以了。也就是说,《中国儒学史》虽是一部书,但仍应可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当然,在写作的“体例”上,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地一致。
书籍目录
引论
第一章 汉初儒学的复兴
第一节 汉初儒学的复起
第二节 汉初儒家经学的兴起
第三节 汉初儒学与黄老学的关系
第二章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第一节 生平略考
第二节 公羊学统
第三节 汉武帝、董仲舒与“独尊儒术
第四节 董仲舒《春秋》公羊学的儒学思想体系
第五节 董仲舒儒学思想对汉代制度的影响
第六节 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章 《盐铁论》:儒家与法家经济理念的冲突
第一节 《盐铁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武帝时期法家经济政策的基本格局
第三节 儒家对法家经济政策的批评
第四节 儒法财经理念的冲突
第五节 儒法社会理念的差异
第四章 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和儒学的发展
第一节 宣成时期的儒学发展及其统治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石渠阁经学会议
第三节 孟喜、京房的《易》学思想
第四节 刘向的儒学思想
第五章 两汉之际谶纬的盛行
第一节 “图谶”在两汉之际的盛行
第二节 谶纬与汉代儒学
第三节 《易纬》思想概述
第六章 古文经学的形成及其与今文经学的纷争
第一节 古文经学的形成
第二节 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纷争
第七章 扬雄、桓谭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扬雄的思想创构及其对儒学的弘扬
第二节 桓谭对儒学的反思
第八章 白虎观经学会议与《白虎通》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白虎观会议与《白虎通》之书
第二节 《白虎通》对汉代思想和制度的整合
第九章 王充的儒学思想及其对谶纬的批评
第一节 对儒家神学思想的批评
第二节 王充的儒学思想
第三节 王充思想中的矛盾
第十章 东汉后期经学的发展
第一节 今文经学的转衰与今古文经学的合流
第二节 今文经学的余辉——何休的公羊学
第三节 郑玄对汉代经学的总结
第十一章 汉末官方儒学的衰败与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
第一节 清、浊二流的斗争与官方儒学的衰败
第二节 王符融法于儒的批判思想
第三节 崔氏门风与崔寔“达权救弊”的思想
第四节 仲长统的社会批判和制度反思
第五节 汉末士人的思想转向及其对玄学的影响
第十二章 汉代儒学对道教和佛教的影响
第一节 《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
第二节 《理惑论》中的儒佛关系
结语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其中作为汉初黄老学之集成的《淮南子》,就渗透了很多归属于儒家思想的观点。尤其是作为《淮南子》终结的《泰族训》,更是明显表现出化道家归于儒学的立场。或有学者认为《泰族训》乃是后来儒家学者所附加,因此不能代表《淮南子》的一贯立场。但是我们从《淮南子》其他篇章中,同样可以发现众多对于五经、三传言辞的引用和对儒家学统的认同。《修务训》中对于传统的无为观念解说道:“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人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权。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此处所体现出的无为思想,已经不同于老庄的自然无为,而是吸收礼法制度而改造过的黄老无为之术,因此同儒家的治术暗合是合乎逻辑的结果。《泰族训》最终的结论是:“故仁义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治其末,是释其根而灌其枝也。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义,是贵其冠冕而忘其头足也。故仁义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履。”它指出黄老刑名所侧重的法制仅仅是解决了社会的表面性问题,而只有儒学的仁义之治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基础问题。如果在没有完善仁义建设的时候就着力于法制,反而使社会面临更大的危险。《主术训》中提到:“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治国上使不得与焉。孝于父母,弟于兄嫂,信于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为也。”其中对于仁义善行的推重,显然不同于先秦时代道家对于仁义、善行的批判与讽刺,这一转变不能不说是受到来自汉初儒家的影响。如果说战国末期和汉朝初年的黄老更加倾向于刑名法术的话,那么经过汉初同儒学的碰撞,从《淮南子》开始已经开始吸收儒学的内容来调和刑名法制和无为之术与仁义德治的关系。
编辑推荐
《中国儒学史:两汉卷》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