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启智 页数:72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隋唐时代,是中国社会再度由分裂、动乱走向统一、安定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重新调整、发展,国力空前强盛,文化大放异彩的时代。然而隋朝竟然重蹈秦代二世而亡的覆辙,在正当国富兵强之时,忽然土崩瓦解。其原由究竟安在?唐代建立了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统一大帝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各个领域都展现出繁荣富强的景象和恢宏阔大的气度,乃至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原因又在何处?干百年来,人们在追缅贞观、开元之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追寻造成大唐盛世的根本原因。可是,自晚清以来,学术史研究一致认定隋唐属于儒学衰敝佛学昌盛的时代,不知这一“佛学时代”何以会在隋唐两代造成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近年则有三教并重,思想开放之说。这固然亦是唐代宗教、文化政策的事实,然而,三教并重之时,思想开放之际,中国文化还有没有其赖以存在的固有根基,还有没有一凭以开放并吸纳外来文化的主体或曰发展的主轴?亦有认为唐代儒学的最大成就,就是经学的统一,而这又恰恰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桎梏。好像大唐的文治武功、富甲天下、恩威远被、万国来朝,都是从佛家的诵呗声中、道教的符篆青烟里演绎出来,惟与儒学的民本思想、治国安邦之策没有任何联系。余自从学以来,疑之久矣。及受师命,从事于隋唐思想研究,观史论世,方知世势之隆污,与儒学之兴衰息息相关。则此书之作,实即研读此一过程之记录。是耶非耶?还望大方之家予以斧正。
书籍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隋代的儒学
第一节 隋代儒学与政治
第二节 隋代儒学源流概貌
第三节 刘焯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第四节 刘炫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附录 刘的经学与《五经正义》
第二章 河汾之学的兴起
第一节 王通事迹考辨
第二节 王通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 河汾之学的兴起
第四节 河汾之学与《中说》的历史意义
第三章 初唐的儒学
第一节 唐初对儒家正统地位的确认
第二节 唐太宗的政治及礼乐教化思想
第三节 魏征的谏诤精神与政教思想
第四节 颜师古与陆德明
第四章 唐代的经学成就
——从《五经正义》、九经正义到《开成石经》
第一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的撰修
第二节 《五经正义》的学术思想
第三节 九经正义的续成
第四节 从《五经壁本》到《开成石经》
第五章 唐代儒家的史学理论
第一节 唐初修史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吴兢与《贞观政要》
第三节 刘知几的社会史论及对儒学传统的发扬
第四节 杜佑《通典》的史学及"礼法刑政"思想
第六章 盛唐时期的儒学及其制度化
第一节 唐玄宗的崇经《孝经注》及其影响
第二节 张说的复古思想与封禅泰山
第三节 《大唐开元礼》在礼制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第四节 《唐律疏议》与《大唐六典》的儒家法制精神
第七章 中唐儒家的经世思想
第一节 经世济民——刘晏的经济改革
第二节 絮矩之道——陆贽的政治理想
第三节 春秋大义——中唐的经学新风
第四节 极深研几——唐儒对汉晋易学的继承与整合
第八章 唐代古文运动——儒学复兴
第一节 韩愈、李翱的生平
第二节 韩愈的道论与道统说
第三节 李翱的复性论
第四节 韩愈、李翱在儒学史上的地位
第九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儒学思想
第一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生平
第二节 柳宗元的道论与天论
第三节 刘禹锡的天人之辨
第四节 柳、刘融佛入儒及其在儒学史上的意
第十章 晚唐五代的儒学改革
第一节 林慎思、张弧的儒学思想
第二节 皮日休及其儒学思想
第三节 罗隐的思想及其特色
第四节 陆龟蒙的思想及其特点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刘知几更追求“外王”。刘知几好史学,自幼及长,博览群籍,深思博考,几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从没放弃史学志趣,书写青史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支持着他。《史通·史官建置》中有一段话充分表达了刘知几对世俗人生、功名利禄、青史流芳的追求和未能建立功业的感叹:“夫人寓形天地,其生也若蚌蜕之在世,如白驹过隙,犹且耻当年而功不立,疾没世而名不闻。上起帝王,下穷匹庶,近则朝廷之士,远则山林之客,其于功也,名也,莫不汲汲焉,孜孜焉。夫如是者何哉?皆以图不朽之事也。何者而称不朽乎?盖书名竹帛而己。”①刘知几从心灵深处感叹人生天地之间,生命之短促犹如“白驹之过隙”,耻于“当年”美好年华未能建功立业,深恐没世而名不闻,其深沉的人生忧患与当年孔子长叹“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是何等相似!②刘知几认为,这种求取功名之心,谋图显达之志,上自叱咤风云的帝王,下至默默无闻的黎民百姓,亦包括冠冕堂皇、显赫一时的“朝廷之士”和自命清高的“山林之客”,无不热切向往和积极追求,而他们的奋发进取,追求功名均是为了“书名竹帛”以求不朽。而这正是儒家传统的三不朽思想。《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欲追求不朽,就须立德立功立言,儒家对人生境界的理解,激发了刘知几积极进取的精神。唐代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时代。在历经漫长的分裂之后,中国又一次走向大一统,积蓄既久的统一愿望,至此表现为格外具有生命力的勃发与张扬,空前的大一统的局面为唐代仕人积极进取提供了政治基础。其次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原本在汉魏六朝无法晋身仕途的寒门仕子,看到了自己广阔的政治前景,激发了参政从政的热情,知识分子得以报效国家,实现人生的政治抱负。整个社会洋溢着昂扬的进取精神。在这种进取的精神感召下,刘知几产生了无比的自豪感和坚定的
编辑推荐
《中国儒学史:隋唐卷》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我们为什么要编著一部《中国儒学史》,这是由于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而“儒学”在我国的历史上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如果我们人为地把中华民族曾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希望了。因此,我们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我估计在二十一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经济的原因,更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回顾百多年来中国的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文化(“中学”)在与西方文化(“西学”)的搏击中节节败退,“全盘西化”(或“全盘苏化”)占尽上风,甚至“打倒孔家店”成为某些中国知识分子标榜“进步”的口号。可是在这样艰难的“中学”日衰的形势下,中国仍然有一代又一代的学人,一方面坚忍地传承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又以广阔的胸怀融合着“西学”的精华。他们深信“中学”,特别是“儒学”不会断绝,自觉地承担着中国传统文化“存亡继绝”和复兴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国学者得到了对自身文化传统进行自我反省的机会。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应该发扬什么、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我们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能为当今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民族结成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新的现代儒学该是“反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反本”必须要对儒学的源头有深刻的了悟,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我们对儒学的来源及其发展了解得越深入,它才会越有对新世纪的强大生命力。“开新”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思想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这必须对儒学作出适时的、合乎时代的新解释。“反本”和“开新”是不能分割的,只有深入发掘儒家思想的真精神,我们才可能适时地开拓儒学发展的新局面;只有敢于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新问题,才能使儒学的真精神得以发扬和更新,使儒家在二十一世纪“反本开新”中“重新燃起火焰”,以贡献于人类社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