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明星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张英进  页数:322  译者:西飏  
Tag标签:无  

前言

夏衍先生曾为中国电影下过“先天不足”的论断,对于电影理论的探索比较滞后。新时期国门打开,我们出于“补课”心态,积极译介国外各种电影理论著述。时至今日,已经从初期的单向借鉴,进展到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影视理论。与此同时,我们仍有必要实行“拿来主义”,持续关注海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这便是策划《未名·明星研究丛书》的初衷,首批将集中推出欧美学者撰写的三本明星研究论著。    电影明星构成20世纪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明星效应从一开始就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由商业利益、大众审美、社会思潮等外部因素促成的文化现象。电影作为集体创作的艺术,最终唯有演员的形象直接留在拷贝上。当今高科技发展,电影胶片上的化学影像经数字技术刻录到光盘,电影便成了“永久不朽”的观赏文物。那么,每一位从事这门神圣职业的明星,以及有志于银屏演艺的新人,你打算在戏里戏外以什么样的形象传诸后世呢?

内容概要

  《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是第一部对华语电影明星进行个案研究的明显研究(Star
Studies)著作。在《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中,15位来自美国、英国、澳人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分別分析了阮玲玉、黎莉莉、赵丹、张瑞芳、仲星火、凌波、周润发、林青霞、张国荣、李连杰等在华语电影的不同发展时段和区域广受瞩目的电影明星的形象特质和表演风格,考察了他们的明星形象得以建构和传播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背景;涉及了诸如明足表演、角色类型、媒体建构、政治宣传、网络话语、自传性叙述以及性別、类型、记忆和身份等等文化研究的广泛议题。《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不仅适于从事华语电影研究、煤介和文化研究的专业读者,对普通电影爱好者而言,《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提供的新颖的视角也将使他们在欣赏、审视银幕偶像时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和体验。

作者简介

译者:西飏 编者:(美国)张英进 (澳大利亚)胡敏娜(Mary Farquhar)张英进,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入文学院访问讲席教授,著有《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中国电影百科全书》、《多中心世界中的小国:中国比较文学论文集》、《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影像中国》、《审视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多元中国》等中英文著作。胡敏娜,澳大利亚格利菲斯大学亚洲研究院教授,著有《中国儿童文学:从鲁迅到毛泽东》、《银幕中国:电影与民族》(与裴开瑞合著)。西飏,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比较文学硕士,曾为上:海作家协会签约作家,著有《青衣花旦》、《河豚》、《中围作家海外获奖作品集·西飏卷》等,并参与多部影视作品的编剧和制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序言:华语电影明星
明星:奇特的影响力
学术:影星的生产和接受
各章:影星研究的四个部分
结论:从影星到名人
第一部分 早期电影:跨越族裔与阶级的界限
第二章 黄柳霜:一个越界的“弱势影星”斡旋于
多种媒体表演
引言
戏装的表演
声音表演
成为“少数”
第三章 阮玲玉:对一种个性表演的反思
走近阮玲玉
理解阮玲玉的生平和她的自杀
阮玲玉的表演风格
第四章 黎莉莉:表演一种活泼、健美的类型
影星话语和中国早期电影
歌唱表演和早期电影
独特的生平
表演者的角色
历史中的活泼、健美的类型
黎莉莉后期角色的变化和持续性
结论
第二部分 社会主义电影:从电影明星到劳动模范
第五章 梅兰芳:戏曲片的面部造型和社会介入
引言
面部易妆和影星现象
……
第三部分 台湾电影:离散、易装和非职业性
第四部分 香港与跨国电影:动作、性别、情感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黄柳霜不仅用身体,也用声音来表演她的差异性。和大多数好莱坞华人角色的洋泾浜英语不同,黄柳霜和她扮演的角色说的英语不但没有任何“咿咿呀呀的中国腔”(这让她的美国朋友们大为惊讶),而且是操令人羡慕的英国口音。在不同的电影、戏剧和歌舞杂耍表演中,她还使用法语、德语、中国国语以及她祖辈的台山方言。在这一部分,我将分析她对英国口音的执著产生了怎样的声音表演,而这又如何参与构成她的影星形象。我将通过分析她对语言选择的斟酌和她在1939年广播剧《爱国者》(奥逊·威尔斯)中的角色制定方式来解答这些问题。1931年黄柳霜第一次旅欧归来,她最近获得的英国口音让美国记者们惊叹不已,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一种“纯正”的语言怎么会和一个东方外国人联系在一起。在美国人看来,黄柳霜离开时是一个外国客体(东方人),归来时俨然成为一个外国的主体(欧化的东方人)。黄柳霜的转变让她的外国性显得不可思议,因为美国观众通过她遭遇到一个自我的相似体(即西方式的温文尔雅)却体现于一个东方的他者身上。也就是说那貌似纯粹(如英式英语)不过是一个可以获得(也可以被剥去)的物体。

后记

我虽一直写小说,但多年来很多时间常常参与到与影视相关的事情中,而且在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SD)所做的硕士论文也是华语电影和城市文化,所以总觉得对电影挺熟悉。但这本集中研究中国电影明星的论文集仍让我耳目一新,翻译过程中颇觉获益匪浅,视野亦得到了极大的开拓。因为这不仅仅是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或对某个导演的研究简单地转移到讨论演员及其塑造的角色之间的关系,而是把影星作为文本来探讨,这样的文本由影星的一生及其所有的作品集合而成,两者相互作用和渗透,可谓是后工业时代的奇观,而这些缤纷异彩的偶像身上无不蕴涵了不同地域和阶段错综复杂的文化符码。    可以说因为有了理查德·戴尔(他的前瞻性的思想回响在本书的各个章节),电影研究才有了影星研究这一新方向,影星本身也成了自成一体的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在流行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每一个明星都是一个传奇或神话。但任何明星都不是腾云驾雾的天外来客,也不是纯粹由工业流水线打磨出来的产品。通过本书,我们可以去追溯神话最初生成时的背景和缘由,以及生产神话的系统如何去操控和协调观众的接受,还有演进中的媒介所起的作用。而那些最终脱颖而出的超级明星们,他们在被生产出来的过程中,永远伴随着顺应屈服和逆反出走,而且正是这种矛盾和冲突使得影星现象本身更为复杂,其演变和效果也往往超出了预计。    本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华语电影最重要的影星们。通过对具体明星的研究,本书的作者们提供了具有穿透力的见解。比如阮玲玉的“非职业表演”令她入戏太深并最终走向悲剧,黎莉莉的“活泼、健美”形象紧密联系于如今的人们已很陌生的民国时期的某个阶段,凌波的“孤儿身世”则是战后东南亚地区华人离散的写照,张国荣的“自我性欲”渗透于他的作品也对他的自杀提供了解释,等等。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林青霞怎样从前期的一个玉女偶像,变成了中性的性别反串的典型,而代表了香港新一代人的“电视小生”周润发如何后来又在文艺片中出现,十分矛盾的明星则是结合银幕上的杀手和银幕下反暴力者形象的李连杰。另外,对几位社会主义时期著名演员的研究也是让我印象最深的部分。赵丹的影星经历无疑是最具悲剧意义的,他将自我想象成一个殉难者的形象,并不断融入到角色中,最后他自己也成了自我的殉难者,至死迷惘不解。有关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章节,则强调了电影对梅兰芳后阶段艺术生涯(作为影星的大师)的重要性。总之,几乎每篇文章都揭示了隐藏在每个影星现象深处的某些重要事实或玄机。    这本研究影星的著作的翻译,前后延续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正是我在ucsD的最后两个学期,同时进行的是我的硕士论文的修改和最后的答辩,顺利完成后把在圣地亚哥三年的所有书籍物品装上车晃晃悠悠地驶回洛杉矶;再之后是找房子、装修和搬家,落定下来继续译最后几篇文章。直到将书的目录整理完,此时已入深秋,朝院子里望去,枫树垂下的枝丫上满是绚丽的红色。    三年间,我每周往返于洛杉矶和圣地亚哥的拉霍亚(La Jolla)。曾经短暂地有过做研究当学者的宏愿,但很快明白很不现实。

媒体关注与评论

《华语电影明星》一书可称一次突破。在学术思考与时尚之间、在电影工业与影片文本之间,在电影学与文化研究之间,迷人耀眼的影星形象常悄然失落在理论与学术的裂隙之间。而海外华语电影的学者们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影星研究之学术专题,穿行于历经百年、西岸三地的华语电影史,可谓一份惊喜。华语电影研究的旅程,由此又多了一处学术驿站。  ——戴綿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华语电影明星》是继理查德·戴尔的《明星》之后引入中国内地的又一本重要的英语学界的明星研究著作。作为专门探讨华语电影明星的著作,本书既构成了与西方:明星研究的对话关系,也揭示了华语电影明星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与历史时期,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中呈现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复杂性。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编辑推荐

《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为未名•明星研究丛书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华语电影明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4条)

 
 

  •   张英进的书,值得一读。
  •   本土化经典之作。
  •   关于华语电影明星的论文集,还不错。
  •     一些导读:
      1.戴尔开创性的著作《影星》1979年出版,影星研究才在电影研究中获得了认可的地位,但其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则还有再过12年(如巴特勒)。
      2.戴尔发展了影星研究的“社会符号学”方法,即通过影星体现的意义的生产、流通和接受,厚茧了充满意识形态内涵的文本——影星文本。
      3.巴特勒列出了对理解好莱坞 影星系统相当关键的三个相互结合的要素:
      影星生产:经济的和话语的结构
      影星接受:社会的结构和主体性理论
      影星符号:互文本性和结构多义性
      4.本书收录的影星研究名单为:
      黄柳霜(个人认为写得不错)
      阮玲玉(同上,但书中有些错误,譬如多次把张达民写成张达明)
      黎莉莉
      梅兰芳
      赵丹
      张瑞芳
      仲星火
      凌波(这篇比较易懂)
      林青霞(觉得有些散乱,另外说到林拍《金石良缘红楼梦》的时候角色由林黛玉变为贾宝玉是她自己决定换过来的,我对这点细节持保留意见。据我所知,之所以会调换角色,是因为当时的导演看到定妆照出来后扮演林黛玉的林青霞 比扮演贾宝玉的张艾嘉还要高,似乎不太合适,于是才提议换过来的。而非文中作者所言。)
      李康生
      李小龙
      成龙
      周润发(此章一反常态,研究周电视中的小生形象,而非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文中依然有些小错误,譬如把ATV误写成RTV。)
      张国荣(此篇个人认为最难读懂,而且作者主观臆测太明显。譬如提到《临岐:女人三十三》一片把电影中人物的对白直接引用到对饰演者本身性别取向的怀疑以及谜团上。角色并不等于演员本身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命题,更何况是文化研究者?但为了贴切论文主题而牵强连结,甚为荒唐。另外,文中竟然把《临岐:女人三十三》说成是一部武侠片,错误非常低劣。文章把张的抑郁症及最后的自杀视作为“自我性欲”的最终完成在广义的研究来说本无可厚非,但却忽视了事实真相,避过张的真实生存状态从而把自己的假设推出,可以说是一种“欲加之罪”。此外,文章居然把张的“热情”演唱会翻译为“激情”演唱会,无语= =)
      李连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