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千帆 编 页数:541 字数:658000
内容概要
作为法学核心课程的本科教材,本书体系完备、分析透彻、资料翔实,既照顾学界通说,又有鲜明的特色。
全书按照宪法通例,分“概论”、“基本权利”、“国家结构与组织形式”三编,共十章,简单明了地勾勒出宪法学的知识架构与体系,同时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对宪法权利和基本理论多有新颖独到的阐释,旨在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宪法理念。作者在体例设计上也独具匠心,将各级标题设为一个个宪法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正文;“推荐阅读”则不仅列出学习各章内容必读的经典文献,而且给出精要的推荐理由,对于读者的进一步研读大有裨益。
全书以中国宪法为出发点,以经世致用为导向,以学生兴趣为中心,不时穿插对典型案例的评析,从宪法的角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及时收录最新宪政动态,以求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这些特点都使得本书与传统宪法教材的说教面孔迥然不同。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宪法基本知识,也能够从中感受到宪政的亲切与务实,甚至体味出宪法学的精深与曼妙。
作者简介
张千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政府学博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宪政。代表作有《市场经济的法律调控》、《自由的魂魄所在——美国宪法与政府体制》、《西方宪政体系》,主编国家“十五”规划教材《宪法学》,合著《宪政、法治与经济发展》,组织翻译《宪法决策的过程——案例与材料》和《哈佛法律评论·宪法学精粹》,并发表学术论文与评论近二百篇。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概 论
第一章 宪法的基本概念与理论
第一节 宪法的意义
第二节 宪法的分类
第三节 宪法的序言
第四节 宪法总纲
第二章 宪法的创制与发展
第一节 宪法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中国制宪史:清末与民国时期的制宪实践
第三节 中国制宪史:社会主义时期的制宪实践
第四节 中国宪法变迁的基础与方向
第三章 宪法的实施与解释
第一节 宪法的实施
第二节 宪法的解释
第二编 基本权利
第四章 基本权利的理论
第一节 权利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权利的基本性质
第三节 权利保障的作用
第五章 个人与社会权利
第一节 个人权利
第二节 社会权利
第六章 政治权利
第一节 政治权利概说
第二节 表达自由
第三节 民主、选举与宪法
第四节 中国选举制度
……
第三编 国家结构与组织形式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第一节 宪法的历史沿革 一、宪法发展的简要介绍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和宪法概念密切相关。如果将宪法视为政权组织法,不但可以将宪法的产生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而且可以认为中国古代的典制规范也是早期的宪法表现形式。不过,近代意义上的宪法则不但强调其规范国家权力的层面,还强调宪法作为最高法和民权保障书的属性。在此意义上,古希腊罗马和中国的典制就不能称为宪法,因为两者与其他规范之间不存在效力等级的差别。 一般认为,作为民约法(民权保障书)的宪法性法律始于欧洲中世纪时代(约略自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至16世纪宗教革命)。这一时期欧洲属于封建时代,君主的势力受到各方封建诸侯与城市团体的限制;国王以特别法律承认各诸侯或城市团体的特权,并以此限制国王的权力,于是形成了早期对抗王权的宪法性法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国1215年大宪章。13世纪初,由于英王约翰(King John,1199—1216)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统治,引起诸侯和僧侣的不满和武力反抗。在战争中英王约翰遭到失败,与诸侯签订了《大宪章》(Magna Charta)。大宪章共63条,主要规定了教会自由、封建爵位的权利、国王不得随意征税、不得任意监禁和逮捕人。后来英王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三世相继重新承认大宪章的原则。这个大宪章仍然属于封建贵族间的协议,不同于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但是大宪章在英国和世界宪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人民与国家或政府之间签订契约的思想成为一种现实。自16世纪宗教革命,至18世纪末期英法革命期间,宪法作为根本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为制约政府权力而制定民约式立法的实践也不断增加。英国17世纪通过的《权利请愿书》、《人权法案》等都属于这一类立法。 现代宪法的观念虽然在16、17世纪宗教革命与政治革命时期即已趋于成熟,但近代的立宪运动仍然以18世纪末北美独立和法兰西大革命为原动力和出发点。①这是因为自美国立宪以来,宪法作为国家最高法的地位终于获得了确立。1776年,英国在北美的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其后,各州在《邦联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1787年《联邦宪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法国宪法则是1789年大革命的产物,是欧洲大陆第一部成文宪法。自法国大革命之后,欧洲各国陆续加入立宪运动的行列。这些宪法多数为君主立宪制宪法,反映出君主与人民间的协议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宪法受到民主主义的影响,一般由人民直接表决制定或由专门的制宪机关创制,并规定人民主权原则。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