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奥里翁

出版时间:2011-5-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龚祥瑞  页数:381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龚祥瑞自传》的书稿,先生放在我这里已经有16年了。先生也已经仙逝14周年。近年中,国内一些学者渐渐知道先生有一部自传稿在我这里,希望一睹遗墨,也有朋友提出帮助去境外出版。我一直没有这样做。因为先生有嘱,此稿理应在大陆首版。这次有赖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眼光和编辑诸君的支持,这本有重大价值的遗稿,能够在先生谕学时间最长的北大出版,终于有望能让更多的人静静地品读。先生有知,当在天国嘉许我终于完成了他的临终嘱托。   1996年8月末的一天,方备师母来电,说龚先生在北大医院行将不起,很想见我一面。我匆匆从杭州飞京,见到先生时,其生命之树已将凋零,而其思想的火花竟是如此的年轻和蓬勃。他不顾我的一再劝说和阻止,忍着严重的哮喘一顿一喘地竟谈了两个多小时。我知道他有太多的话想倾诉,留有太多的遗憾,太多的追求,太多未竟的心愿。他想用这有限的时间告诉我他最想说的话,用他最后的人生之精气。他说他是古希腊神话中追逐太阳的盲人奥里翁,可惜已将没入暗夜,只有赖你们后辈继续前行。他说中国需要一部全新的宪法,现在很多的基本问题没有搞清楚。他说他已85岁多了,此生已无法看到。他说了国共两党将近一个世纪的得与失,说到了今日中国有政治而没有政治学,有宪法而无宪政,说到了当今社会过于看重权力而轻视权利,过于重视国家而忽略了社会。他说毛泽东深知中国传统而没有出国受过教育,只知中国而少知世界,以二十四史治国。我看着他白发下枯槁的颜容,知他的生命行将逝去,不禁悲从中来。而身边除了方先生,静静的病房竟如此的清凉和简陋,此时这位北大名师面前已没有听众。   随后,他用颤抖的手,给我写了“盲人奥里翁自传——龚祥瑞”,以及“题解:盲人奥里翁是一颗星座(猎户),他摸索着,向着朝阳前进。当太阳出来时,他黯然消失在空中,等待他的是无穷无尽的昼夜。我非常的像他。”这是他为两年前交给我的《龚祥瑞自传》所作的题记,实为最终的嘱托。他的轻轻的、欲言又止的似不经意的托付,实在蕴含了他热切的希望。他说有生之年见不到自传出版了,希望我帮助再努力一下。如果实在困难,也罢了,就放在你这里,先帮我保存着。我不忍心告诉他我在出版社的碰壁,也不忍心还他书稿让其失望,告诉他总有完成他心愿的一天。我说实在不行可以带给海外的朋友帮助出版。他说不要,这本《自传》一定要在国内出。我怅然回到杭州,知道已成永诀。不久听闻先生已逝,后从宁波大学一则校志中知道先生的追悼会是9月6日。我无缘送别,唯有默默遥祭,将先生遗著珍藏。   我并非先生正式的门生。1977年我考取的是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政法机关从政十多年。1993年到1994年,我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高级法官班进修行政法,担任高级法官班学习委员,负责联络授课的教授名家。   国内有罗豪才、应松年、姜明安等行政法大家,国外有法国行政法院法官、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等著名法学家。其时龚先生已经不设常课不招研究生,以八十以上高龄,曾为我们高级法官班讲授西方宪法与行政法,因此我才得有缘常聆先生教诲。先生家常有一些年轻硕士博士主动上门求教,因此我更多的是在他家中听其阐释法学思想,传业解惑。他还组织了上一期的高法班学员和北大的博士、硕士生进行了全国性的行政法治的实证调研,主编出版了《法治的理想与现实》。因为这层机缘,我得有机会常在先生书房深谈。蒙先生偏爱,竟对我的来自司法第一线的一些思考褒扬有加,建立了非一般的信任。他对我的论文《统治意志还是社会契约》、高级法官班毕业论文《论行政法律规范冲突及其冲突规范》(均已经收入拙著《变革时代的法律秩序》一书)进行了悉心的指导。1994年我回浙江省高级法院工作时,先生拿出其两卷本《自传》托我,嘱我回浙江为其物色出版社出版。稿是复印的,全部已经打印好,并自己作了亲笔最终校正。他说还有几章正在打印,随后寄我。先生在稿中插了很多历史照片,由于复印的缘故,都成了黑白的。我想等找到出版社,可以向先生要原稿和照片。但北大医院的临终告别,我已不忍心再问他原稿的去向。我想原稿应该是先生作为珍贵遗产更为妥帖交付他人了吧。后来,先生又嘱美中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戚云芳先生来杭见我,给我授权书,说:“这次戚云芳先生返国过京,我请他将自传改正稿带到你处,不论有用无用,总需‘叶落归根’,就存在你处。为此我写了一份委托书,就请你代劳了。”并将其余章节书稿寄我,嘱我对其宪政论争的若干章节中已发表的文章进行搜集补勘。先生离世不久,听闻方备先生亦已仙逝,欲得照片、资料已属难事。先生自传就一直静静躺在我的书斋里,未能付梓。每每念及,心中惶然。   2008年秋,国内外媒体发表了李克强副总理对当年北大老师龚先生的片断回忆,恰逢戚云芳先生应邀回国到杭州出席国际金融高峰论坛,又约我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晤面,话及先生书稿,一致觉得是到完成先生遗愿之时了。   我毫不怀疑,先生这本自传注定将传世。其法学家思辨的光辉、纯洁而善良的灵魂、独立而理性的思想、对自我的忠诚的解剖、横跨国共两个时代的真实的史笔、优美的中西底蕴的文字表达,是一般纯传记文字很难企及的。可以这么说,这本自传是先生为数不多的重要法学著作的另一风格的版本,甚至是最全面的一个版本,是后世研究他的人们、研究中国宪政史的学者所不能不读的。他的横跨新旧两个时代的独特历史、挟庚子赔款之余惠公派留洋而学贯中西的独特视角,以及说不上是正剧还是悲剧的人生命运,也永不可能再复制。这是当代中国法学界自由知识精英的一个难得的全记录,是百年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一个缩影。除了亲聆过先生教诲的一些学子,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中国失去了这样一个思想者和法学大家是一种怎样巨大的损失。   这本自传,可以当作一本法学著作和作者的法律思想形成史来读。先生在世并不闻达,也没有获得太多的学术光环。但学者的地位,不是以他的职位和在世时的权势来论定的,而是看他思想的影响力、他在当代学者中处于怎样的一种思想前沿、他的法学思想的历史厚度、他对后世学者可能产生的影响。读了他的自传,我们会了解包括龚先生在内的他们这一代跨时代法律人所进行的探索和追求,他们的迷茫和思考,他们对未来中国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构想。   这本自传,还可以当作一本小说和抒情散文来读。作者对宁波故乡市井的斑驳回忆,清末民初教会学校的苦读,柔石笔下《二月》般淡淡的初恋,像弗洛伊德一样把自己的恋爱也作为社会现象进行理性研究的奇怪的“法学家式苦恋”,留学英伦地中海航线上茫茫大海中的乡愁,恩师钱端升对他的人生扶助和影响,青春年少时的同窗王铁崖和楼邦彦在伦敦经政学院的求学身影,巴黎学生公寓中听闻北平沦陷及南京失守后的痛苦,西南联大西撤时的颠沛流离,动乱年代陪都重庆的官宦人家的悲欢离合,战乱后方昆明春城的曼妙,西山和滇池远离尘嚣古刹中的政治学著述,与蒋经国父子的交往,同丘吉尔进行政坛角力的他的导师拉斯基教授的风云际会,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法委两个政权中进行的公务员制度研究和设计,告别旧政权时不去台湾留在北大迎接中共新政权的诞生,他同历史学家吴晗的交往,以及他此后经历的新中国的土改、反右、“大跃进”、“文革”、宪政研究和由此引发的论争,各个时段的真实记录,无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他的眼睛像一个历史长镜头,全程记录了近一个世纪的他身边发生的历史和人文,而这双眼睛是常人很难企及的一个法学家的眼睛。我相信,没有一个作家的虚构作品能够有这样的阅读魅力。   交出书稿时,我对出版社的唯一一个要求是不能删改这本自传的内容。我期望留一个真实的全本给我们的读者,也完成先生的一个夙愿。北大出版社充分尊重了我的要求,只对极少的个别地方作了一些处理。当然,我和责编对书稿中的一些文字差误作了一些订正。书后,我整理了一个《龚祥瑞年谱》附上,以便读者了解。期望这本自传的出版能够引起人们对中国法学和中国宪政道路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引领更多的法律学人步先贤余泽而前行。2011年的7月3日,是先生百年诞辰。也是中国的辛亥百年。两岸都在纪念这一影响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是对一个只做学人不做官的先生百年诞辰最好的纪念。   陈有西谨识于杭州宝石山麓2008年冬月2010年秋月补记于北大

内容概要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是龚祥瑞先生对其一生经历的回顾,也是对风云变幻的20世纪法、政、学界的回顾。龚先生以笔端带着感情的语言向读者追述了自己在新旧两个时代的人生经历:在教会学校青涩的苦读、青春时在清华的求学、留学英法的经历、回国后经历的战乱、在昆明“西南联大”的教授生活、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法委两个政权中经历的公务员生涯、解放军进城后留在北大迎接新政权的感受,以及他此后经历的新中国的土改、反右、大跃进、“文革”、宪政研究和由此引发的论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各个时段的真实记录,无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他的眼睛像一个历史长镜头,全程记录了近一个世纪他身边发生的历史和人文,生动再现了20世纪中国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和坎坷求真的人生体验。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这部自传写尽了龚祥瑞先生和他的时代的荣辱与悲欢。

作者简介

龚祥瑞(1911—1996)
中国著名宪法与行政法学者,中国政治学会发起人之一、常务理事。1911年7月3日生于浙江宁波,12岁入读美国浸礼会所办浸会中学。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法学院政治学系。1935年,与同学楼邦彦合写《欧美员吏制度》出版。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公派留学,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师从著名政治学家拉斯基和宪法学大师詹宁斯。1938年,到巴黎大学攻读行政法学。1939年夏,回国受聘“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夏,到北京大学政治学系任教。1949年12月,到中共中央政法委参事室工作。1954年,北京大学恢复法律系,回校任教,曾任“国家法教研室”主任。1968年,被发往江西省鲤鱼洲劳改农场教育改造。1971年—1981年,在北大法律系编译室从事翻译工作。1980年重返教室,为北大法律系77级、79级学生授课,讲授《外国宪法》和《比较宪法》。1982年,开始在北大法律系招、授研究生。其后数十年,其弟子多成为中国学界、政界享誉国内外的杰出人物。1993年7月,开始写作《龚祥瑞自传》,历时三年完稿。1996年9月3日逝世。

书籍目录

上卷回顾集1911—1948
第一章童年
1 盐仓门瓮城内外
2 慕义妇女补习学校
3 另一个世界
4 教会中学附属国民小学
5 宁波华美医院
6 西门外的“真神堂”
7 沙皮厂高级国民小学
第二章中学生的浪漫曲
1 四明中学话旧
2 我的良师益友
3 革命洪流冲击着中学的大门
4 得到一位年长者的厚爱
5 自编自演抗日话剧
6 情场上急流勇退
7 最后的四出话剧
8 家庭悲、惨剧
第三章上大学
1 保送到私立沪江大学
2 告别教会学校
3 改学政治学
4 转学国立清华大学
第四章清华园里的攻读
1 三载寒窗
2 清华学子的使命
3 想当助教,安身立命
4 “宁静致远”的生活
5 清华的学风
第五章参加留美考试前后
1 参试始末
2 得失萦怀
3 备考概略
4 临卷反应
5 录取后的实习
第六章出国
1 乡土之恋
2 再见!上海
第七章留英岁月(一)
1 “康得·凡第”号上的遐想
2 赴英旅途见闻
3 乍到伦敦
4 我所知道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LSE)
5 话说西安事变
第八章留英岁月(二)
1 星期日游海德公园
2 在索耳兹伯里市希尔将军家里作客
3 在去牛津的火车上
第九章冒失留法
1 忘我之交
2 “都尔”行
3 “坐怀不乱”
第十章回国
1 在柏林
2 在罗马
3 归来
4 与父亲的永诀
第十一章履新
1 从海防到昆明途中
2 抵开远站之前
3 身外物和不朽的灵魂
第十二章在西南联大的第一年
1 恬静春城
2 在我孤独的时候
3 宏涛弟到了昆明
4 “行政研究计划”
5 科学研究与中国前途
第十三章“一碧万顷楼”里的一个夏天
1 昆明西山有两个大寺庙
2 阁楼上的书房
3 苗族“书童”
4 两个“单帮”老乡
第十四章到重庆探亲
1 先到江津
2 一切“心照不宣”
3 “未婚妻”给我带来焦躁和不安
4 舅母的判断
5 在北温泉竹楼的对话
第十五章在两个分校:柏溪——叙永
1 我结识了张汇文先生
2 神奇的“爱”情结
3 披星戴月访柏溪
4 在叙永的教学
5 我收到了一封匿名信
6 吴晗先生走了“神”
7 在重庆求精中学举行婚礼
第十六章重返昆明
1 川滇道上遇故友
2 清华人喜气洋洋欢迎我们
3 昆明、昆阳一水间
第十七章为蒋经国干了十个月的招生工作
1 在重庆等候蒋经国
2 两次招生工作
3 三青团内部的派系斗争
4 急流勇退
5 对经国先生的认识
第十八章接触实际
1 平生第一次的悠闲生活
2 对中国历代官制的反感
3 在资源委员会的作业
第十九章出国考察(一)
1 横渡太平洋
2 从旧金山到芝加哥
3 访问怀特教授
4 到了纽约
5 在华府访问文官考选委员会
第二十章出国考察(二)
1 重逢本杰明先生
2 访问TVA
3 在华人家里作客
4 重访伦敦、巴黎
第二十一章台湾、海南之行
1 话说台湾——美丽之岛
2 到了“二·二八”事件后的台北
3 到了新竹和高雄
4 榆林港的景观
第二十二章重返北平校园
1 我下了决心
2 有朋自北方来
3 一次重大的转折
4 安顿家务
5 返抵古城
6 北京解放前夕
7 高名凯的高见和小王的近视
下卷追求集1949—
第一章解放后的认真思考
1 迎接解放军入城
2 新中国内外政策对我的启示
3 我的认真思考
4 我对毛泽东思想的初步认识
第二章土改
1 恶霸地主被枪毙
2 斗争会场景
第三章接受再教育
1 在政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
2 在中央政法干校
3 “三反”、“五反”扩大化
4 苏联专家来华讲学
5 教青年工人学语文
第四章回北大从头越
1 向党交心
2 教研室的教学生活
3 我当上了反面教员
4 谈胡变色
第五章反右斗争的前前后后
1 “引蛇出洞”的战术
2 顺理成章的自我改造
第六章中国在“跃进”中:(一)好大喜功
1 胜利引起的骚动
2 中国人相信标语口号
3 诗歌满墙
4 文教界的狂风
第七章中国在“跃进”中:(二)天灾人祸
1 虚报产量
2 全民炼钢3 发射卫星,饿死百姓
第八章下乡
1 山沟里半工半读
2 向农民奉献一片爱心
3 挑土修坝,培育师生恩情
4 在近郊区劳动整社
5 到湖北农村搞“四清”和“社教”
第九章“文化大革命”的是是非非
1 聂元梓的“一张大字报”
2 挂牌游园
3 隔离反省
4 一身湿透
5 批斗合
6 打扫厕所一“为人师表”
7 夜半问罪
第十章鄱阳湖畔
第十一章“被打入冷宫”莫等闲
第十二章重返教室
第十三章出国讲学
7 在法国
8 在美国
第十四章访英的法学家代表团
第十五章我的导师:拉斯基
第十六章我的同伴:洛伊
1 我在美国得到的印象
2 洛伊教授讲学内容
3 在北大的活动
4 在北京其他单位的学术活动
5 武汉、上海和杭州之行
第十七章宁波大学
第十八章康奈尔大学
1 康奈尔的办学思想
2 康奈尔的办学方案
3 我在康大的研究工作
第十九章墙内开花墙外香
1 国外见闻
2 国内言论
第二十章事与愿违
1 庆祝美国宪法颁布两百周年
2 参加华盛顿一次比较宪法研讨会
3 在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的遭遇
4 参加世界未来学会在京召开的国际会议
第二十一章宪法理论问题
第二十二章两代人的对谈——永恒的怀念
第二十三章告别教室到基层调查
1 告别教室
2 难忘的调查——一项新追求
第二十四章上海宪政史研讨班被歪曲了
第二十五章走向新世纪
1 对新世纪的向往
2 选拔新世纪的人才
3 投下了阴影
第二十六章松花湖畔的最后感受
后记
龚祥瑞年谱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我一到家,就有一位老同学请我到崇信小学去讲话。这位同学就是曾经借给我好多本社会主义等图书的王维精君,他是小学的班主任,他头颈上患有结核疮。这次向小学生谈话的内容是慈溪人翁文灏先生怎样当上行政院秘书长,成了“好人政府”的带头人,似乎在劝导小学生们只要好好读书,也有可能像翁文灏老夫子那样成为“好人”,我深信那时在场的老师一定会瞧不起我这个“清华产的俗物”,是个“官迷”,是忘了本的“坏蛋”。孩子们当然听不懂我这位“衣锦还乡”的老大哥是如何真心诚意给一辈子离不开其故乡的孩子们寄以这样妄自尊大的希望的。在回途中,我自己觉察到这是一次无法补救的“失言”,一定会引起一些深谙世故的老师们的窃笑!我发觉自己开始懒惰了,这样一群天真的孩子就像十年前的我那样,是多么想从我认真准备的讲稿中得到在苦难中挣扎奋斗的有益教导啊!可是我疏忽了。原来想使自己和他们一起兴奋起来,去迎接那没完没了的苦难。我完全失去了固有的性格——一落千丈。我似乎“胜利”了,这“胜利”就是“堕落”,就是“忘本”,我一定是仍然陶醉在留洋梦里,而把曾经养育过我、鼓励过我的父老一股脑儿给忘得精光,剩下来的只有一个“好人政府”里的翁文灏了。我父母多年的老相交、年迈的两位陈师母,听到我将出国到英国去留学,她们以接近外国人的一点知识和经验,认为这是应该庆祝的一件大喜事,设宴招待了我和我父母。我在这长一辈人的脸上发现了无情的岁月、艰苦的生活留下的印痕,我忧伤了。那天还来了幼年时候在慕义妇女补习学校同班的小姑娘,一次不幸使她失掉了一条腿,每隔几年要把新长出来的骨头锯掉,现在“成人”了,腿骨不会再长了,不用再吃这种苦头了,而且装上了假肢,年龄和我差不多,可能比我大一二岁,是有25岁上下的大姑娘了。她带着喜悦的微笑与我带着在她看来一定是傲慢的微笑相遇的时候,似乎给所有的人都带来忧伤。我看得出来,我和他们之间有了“区别”,像一道墙一样把我们隔开了,彼此不像往年那样“自在”,虽然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微笑”。我觉得这种“微笑”仅仅表示对我的尊敬,对我父母的尊敬而不是喜悦。我克制着,愈克制也愈露出尾巴,每个人都看得非常清楚,我已经不是14年以前的我了。我背叛他们了,但他们还是真诚地尊敬我。由此我醒悟到,这次回家和往常不同,千万要夹着尾巴做人,决不能炫耀自己——不但在外表上,而且在思想上——家乡毕竟是个小地方,既不能把自己放大,也不能把自己缩小。认识这一点,也就是我将变失败为胜利——弥合我们之间的差距。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人间未有无现实的理想,亦未有无理想的现实。历史的前进是以无数人的被淘汰和未被淘汰为代价向前发展的。本书揭开了这无数人中的一页。  ——龚祥瑞这部回忆录记载了本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各处求学、工作、生活的体验。倘有幸终于落入您手中,并使您感到真实而亲切,那就足以表达我对您的忠诚了。正像1949年以来,我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组织和群众“交心”一样,在此书中,我不拘于任何被动或主动的形式,畅所欲言,因而可以希望从您那里得到宽容抑或公正的回应。但我应该立刻接着声明:本人既不想迎合您——高贵的读者;也不想讨好官方——绝对的权威;更小想为所经历的表面小同、实质相似的社会妄加歌颂或诅咒,而只想反映自己内心世界鳞半爪的感受。最后,我还想声明,本人并无在有生之年出版自传之意,却存“藏之名山,传诸后世”之心,而且随着时光的流逝,也确信它必有问世之日,并能为吾人赖以生存的慈悲世界增添一份信念、一缕希望、一片爱心。  ——龚祥瑞龚祥瑞先生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他一生都在奋斗:为自己国家的文明、富强奋斗,也为自己个人的尊严和家庭的幸福奋斗;龚祥瑞先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公法学家,他大半辈子都在探索,探索在中国如何创建政治学和公法学(宪法学和行政法学)学科,探索如何对中国公权力进行规范和控制,探索在个有着2000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度里如何建立宪政和法治。龚祥瑞先生是我的老师,是我们北大法学院77级的公法学任课老师,我们这一代北大公法学生对公权力和公权力失控的危害以及规范、控制公权力途径的认识主要是从听龚先生的课开始的。我个人被龚先牛领进公法学这片广袤之地后,就一直在行政法(公法的主要部门法)领域耕耘,而且继续在这一一领域耕耘注定是我终生的事业。无论是对于公法学者,还是对于普通人、普通公民,《龚祥瑞自传》均值得一读。一个人应该怎么对待自己、对待家庭、对待爱情、对待事业、对待朋友、对待国家?本书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启示,龚先生的人生会留给你许多许多的思考。对于我们的政治家,我们的执政者来说,《龚祥瑞自传》也值得一读。领导一个国家,执掌一个政府,应如何对待人民,如何对待知识分子,如何慎用权力,是否也可以从本书,从龚先生一生的悲喜剧中悟出点什么和有所启示呢?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著名行政法学者)我写本书始于1993年7月,我已82岁,却还没有把孩子时的事丢弃。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半世纪前的往事,仿佛依然历历在目。自1930年起我离乡背井,远走各地。这本书将告诉读者我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是怎样在思考和感受的。我将用半文半白的地方语言向他们追述这一点。我希望,.这种体裁会使他们爱读这本书;使他们觉得,它不是一本用专业语言编写的法学及政治学教科书,而是在我家里听到的故事。我清楚地认识到,没有历史传统的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一切传统无一例外地都是历史的过客。所以我既不忽视传统而逃避现实,也不蹈常习故而故步自封。我是在追求中回顾,又是在回顾中追求的。你们可以举把火把我的书烧成灰,但我自信,它的浓烟烈火将化为下一代人的法学之光。凡是真实的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而且直至今日,我还未能找到区分正确与谬误的界限,这显然是我的生活时代的悲剧。其实不拘什么时代,但凡有血有肉有灵的个体,不论其社会地位是高是低、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美是丑,总是有限的、片面的,甚至是不伦不类、荒谬可笑的。一切事物,即使貌似真实,也未必正确,似应容得下任何性质的批判或扭曲。因为我承认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的不完备性,否则吾人就将丧失追求民主、公平、正义的全部依据了。因此,我要感谢过去与我相遇的所有的人,包括帮助过我或批判过我的人在内。  ——龚祥瑞

编辑推荐

《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一代法学名师龚祥瑞先生尘封I5年之久的个人自传首度面世,生动再现20世纪中国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和波澜壮阔的人生体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盲人奥里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1条)

 
 

  •   龚祥瑞是李克强总理的老师,著名律师陈有西的良师益友,先生为中国实现宪政奋斗一生,他的自传必值得一读。
  •   龚祥瑞是特殊年代特殊制度环境下催生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而他只是无数陷入此病患的国人代表之一。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最明显的心理异常特征,就是肯定加害人对自己的加害行为。(参见百度百科 ****://baike.baidu****/view/2096.htm)
    罹患斯德哥尔摩综合症需要四项条件:1.被害人感到加害人威胁到其生存;2.加害人在控制被害人过程中对其略施小惠;3.除加害人提供的信息和观点之外,被害人无其它信息来源。4.被害人相信逃脱此种处境是不可能的。
    在解放初期,龚祥瑞还具有独立人格和判断能力:
    “一个处在夹缝中的怀有旧民主主义四项的知识分子选择共产党,不消说是被动的,而且是动摇犹豫的。”“观看解放军人入城式之后,我下了决心,‘不跟国民党走了’,说是‘大势所趋’也好,‘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发展的必要’更好。我的这个思考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作出的。”p204.
    “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发自内心、符合实际的观念,即使一时受到挫折,总比归于持久永恒而立于不败之地;凡是迎合一时权势的宏论华文总必成为明日黄花……”p206.
    然而在目睹亲历土改运动的血腥、三反五反扩大化、大跃进放卫星、文革天下大乱之后,自身由座上宾沦为被批判排挤对象,遭受连续不断政治运动的冲击,身体和精神上的打击折磨之后,在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发生条件基本具备之后,他的人格与内心发生巨大转变:
    “可是名凯多少与文化人有牵连,他在系里说是‘谈胡[风]色变,人人自危’。我想,这是知识分子不懂共产党的政策多变造成的。我越来越觉得毛泽东治国的策略不是任何其他国家和正当能望其项背的。”p225.
    “我能闯过‘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这两大关,是靠我对毛泽东的信仰。”p261.
    “这样的斗争看来是一个可悲的诱饵,作为治国之道并非一无所获,我活了那么多年,竟从未知道人间还有如此残酷的行动。只有通过掉了块肉才能取得这样有益的学问,从西方的书本中是得不到的。”p265.
    “尽管我被打得鼻青脸肿,背痛腰折,但精神并未崩溃,因为我确实欺骗了他,说了假话。不从毛泽东的观点就是从基督教义来说,我也是有罪的。”p266.
    “但是浪费了时间、蹉跎了光阴!遭损失的是那两代人,我和像我这样的人没有什么损失,只有受益,受到深刻的实践教育的益处。”p273.
    “所以,我以‘是是非非’四个字来形容那场旷世未闻的运动。我不愿把它全部抹黑了,我仍持‘杂色的真理’观,天下没有全黑或全白的东西,‘文革’也不例外。世界末日没有到来,大家不是又活得蛮好了吗?”
    除了典型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征状之外,在龚的身上还鲜明地体现出以下异常人格特征:1.善恶是非观念淡漠,因而肯定加害者对自己的恶行;2.反向合理化,即不谴责加害方,却寻找自己作为被害人的错误;3.为从运动中幸存而对加害方感恩。
    可能有人会说龚祥瑞父母皆为基督徒,他从小也深受基督教义影响,这些不过是一种基督徒式的宽容和原罪观念的反映罢了。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与宗教宽容截然不同,后者只是宽容罪人但不宽恕罪恶,教徒仍然保留着明辨是非善恶与谴责、抗拒罪恶的能力;前者则丧失这种能力,却很容易错误地引用宗教宽容为作恶者辩护。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磨损患者的意志、消弭其自尊、扭曲其人格,从政治社会角度看当然是消极的,大规模的病患群体,造就的是臣民社会乃至奴才社会。但是从患者的个人生存来看,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却是有积极功能的,它有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也就是卑微地活下去。既然患者将被害予以合理化,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痛苦,同时减轻了痛苦;既然被害人谴责自己的过错,他就有动力通过自我改正改善处境;既然被害人对加害人感恩,他就仍保有信念和希望,不会绝望以至于自我了结。
    可以这样说,文革的幸存者中很可能有一大部分人是依靠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所制造的心理幻象活下来的,而那些不堪受辱而自戕的人们,一定不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因为他们具有强烈的人格独立性和自尊心,以至于产生了对此病症的免疫力。吊诡的是,活下来的是病人,不愿苟活者才是心智正常的人。
  •   好书,我读过的最好自传。关注陈有西律师的微博,关注当下中国的许多现状,特别在法制方面。这本书写出了龚祥瑞一生的跌宕起伏,而且文笔优美,读起来非常舒服。推荐推荐……
  •   大学的时候曾去中关园拜访过龚祥瑞先生,那时已经满头白发,不过仍然精神矍铄,虽然人生历经坎坷,但仍然充满激情。感谢龚老师留下这样一部著作,让我们回味和体验一个时代的悲欢。
  •   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贯穿着批判精神的光芒和民主精神------龚祥瑞老先生说的多好啊!真正知识分子的风骨!老先生自传中的许多内容都让我看后感动不已。
  •   非常好的一本书,介绍了龚祥瑞老师一生为学,其务实治学的精神令人钦佩。穿越绝望,墙外花开已是春。
  •   读龚老的自传宛如读一部中国近代宪法史诗·
  •   读自传是在读一个人的人生,也是在帮助自己成长。
  •   过去不太喜欢看人物传记,甭管是自传还是他人写的传记,后来发现大写的历史未必尽信,传记未必不真实,这对我们了解事实真相是有帮助的,这是一本好书!
  •   书挺厚的,还在看,没看之前就觉得很感动,一个已故老人的自传,应该细细品味
  •   一楼的你不要自以为自己读了一些书,自己以为认识了一些东西,就来这里大说一通,你这样解读龚老真是非常之让人寒心,不负责任的发表一些言论,还造谣龚老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你是什么居心??我看不是龚老患上了病,是有人患了思钱,思权,思官僚主义证
    我相信购买和阅读这本书的读者自有自己的判断,龚老说他是盲人,试问大家,到底谁是盲人呢?
  •   可能是我比较喜欢自传吧这本书写的挺不错的
  •   龚先生之人生探索之路,何其漫漫,何其艰辛。
    于后人则更多的是启示。
  •   1、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认真看,好像觉得书写的没有趣味,但如果你有时间沉下心来慢慢的品味,你会觉得书写的非常有趣而且非常充实。
    2、能够感受到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对待所经历的各种事件的一种平和的心态,不盲从任何时髦的口号,也不偏激,而是理性的分析经历的人与事。
    3、一个真正有知识、有阅历的人,你会在阅读中感受到他的人格的力量。
  •   穿越时光,体会不同时代的生活,感悟人生的颠簸淋漓,对中国的法制进展有一清晰认识


    向前看,任重而道远
  •   龚先生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对人治社会的追求值得我们钦佩,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的教学精神和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态度!
  •   盲人不盲 很好的书
  •   波澜壮阔的人生……时代成就了一批大师
  •   本人作者是一位古典式文人,心怀天下,朴实善良。作者文笔细腻,风格清新自然,他是一位故人,更似一个朋友,说说自己的一声,没有大悲大喜,只有点点感悟,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学会做人,都是值得一读。在当前公权强大,政府机关侵害公民权利的事件不断发生的情况下,从这本书也许会有新的解决思路,当然这也是文人的一厢情愿,制度问题也是利益问题,既得利益者是贪得无厌的,他们是不见黄河不落泪。
  •   今天收到书,翻了其中一部分。感觉文笔流畅如溪水,象一位长者在炉边聊着往事。传主的《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前些年看过,后来成了研究生必读书目。
  •   人走了十几年后才得以出版,珍贵!作为一名有志于在宪法行政法专业有所发展的学生,我觉得特别感动,甚至有很大的励志作用。一定还要重读几遍!
  •   这本书得以出版,又这样张扬地销售,得益于陈有西大律师。没有陈律师,就没有这本书。
  •   难得的法学家回忆录,和江平先生的对照来读,应该不错
  •   经验来自于自己的体验和别人的体验,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书
  •   替老婆买的书,作者曾经是她们的宪法老师
  •   有点意思。难怪托付给陈有西。两人很象啊!
  •   勾起了值得回忆的过去,百年寿辰之际发行此书也算是对故人的纪念和对学术贡献的认可,一代法学大师啊!家里人很安慰。
  •   法学名师的回忆,不过好像对那个特殊年代自己的行止有所回避,当然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   老公买的书,自己也看了一遍。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是不是有一些值得去做的事情,然后为之努力。
  •   龚教授是宁波老乡,书中描述了许多宁波的过去,很是亲切
  •   了解一代法学名家的必读之作
  •   本书中描写历史的部分比较精彩!
  •   真实的历史轨迹
  •   非法学人士也可以看,百年风雨,文字温润。喜欢那一代人的风骨。
  •   法学人 一部很不错的传记
  •   法学大家,值得敬仰,不过人无完人
  •   了解了大师的一生,很佩服他
  •   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现在。
  •   这本书还是比较满意的吧。因为比较厚实。
  •   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要追求光明。推荐给青年人,坚定自己的信心,推荐给中年人,反省自己的行为,推荐给老年人,开阔自己的心胸。
  •   写的不错。等待第二本。
  •   书还没有开始读,质量很好,物流很快。
  •   很值得一读的书,谢谢!
  •   很有意义的一本书,有一种学生历史感。
  •   让我们这些后辈们客观的了解现实中
  •   期盼中
  •   帮助挺大的一本书
  •   这本书在贺老的微博上反复提到了,当当终于上架了
  •   李总理老师的书
  •   法律人的书
  •   代表着有无限魅力的一类人。那些精神风骨总令我们向往。
  •   纸张很好,自己没有看
  •   书质量很好。送货也很快
  •   还没看内容,无论其人其书,都早已听说。希望能能有毅力看完
  •   书的质量不错,而且内容也好
  •   致敬!!!
  •   质量不错,包装精美。
  •   3天看完了,受益匪浅!
  •   帮老公买的,应该不错的,他说在网上看到介绍的
  •   茶余饭后消遣阅读
  •   我已买了10多本,送好友,大家受益。
  •   作为学习法律的人,缺少的不只是专业知识,更多的是良知和方向。看看先贤的剑锋所指,仿佛自己也能追逐而去。
  •   跟沉浮与枯荣有的比
  •   非常不错。包装好,是正版的。发货速度快,很满意。
  •   龚祥瑞自语,盲人ORION是一颗星座(猎户),他摸索着向着朝阳前进。当太阳出来时,他黯然消失在空中,等待他的是无穷无尽的昼夜。我非常像他。这本自传是其垂暮之年执笔三年而成,追忆一生过往,犹如镜中窥颜,不免有反省和温情。龚祥瑞亲历两个政权,见得政治漩涡下学人的挣扎和抗争,自己也旋转其间,有迷失也有追问,有落井下石,也有违心做文。最后全心向学,成就一个“高徒之师”。经历见时代,也是后人不能苛求的。留下来的对宪政法研究和实践的卓然成就,也够让人追忆的。
  •   说实话,这不是一本“好看”的书,也不是一本多么有“内涵”的书,读的过程中有时味同嚼蜡,仿佛龚先生的人生平淡无奇。可细细想来,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只是他自己下笔清淡而已。
  •   自传类型,不错,可以看到一个人的一生,推荐。
  •   龚先生的人生,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思考……
    仔细阅读,再仔细思考,我们会获得好多好多
  •   很好的自传.很深刻.
  •   一本好看的书,是一个人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的经历。
  •   作者对自己整个人生的记忆真是非常全面,从儿时一直到八十年代末.就是有些地方显得想说的话还没全部说出来的样子,而还有些地方显得过于琐碎.作者作为一个心忧天下,不停求索的知识分子,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宝贵记忆.不过就思考的深度来说,个人认为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也提供了更好的范例.
  •   反正是有n多人跟我推荐过这本书了。律师学者啥的。。。
  •   某司考培训班老师推荐的,法律色彩稍淡,文学性纪实性更强。不妨去读读这个时代。
  •   纸张比其他几本好多了
    唯一不足是送给我的书,里面有两页是脏的,可能掉在地上。
    这样包着塑膜有何用呢?
    但总体还可,忍了。
  •   很佩服龚老先生的一生,精彩
  •   不太喜欢看,叙述性的多,思想的少
  •   总体尚可,解放前的尤其写的不错,后面隐晦太多。
  •   纸质很好,书很精致。
  •   还不错,喜欢这一类的书
  •   买个爸爸的,他说挺好看
  •   给老公买的,他说不错!
  •   本书是已故的北大著名法学家龚祥瑞先生的亲笔自传,在尘封15年之后首度出版。在以3年时间亲笔写就的《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中,龚先生的眼睛像一个历史长镜头,记录了横跨国共两个时代中国法、政、学界的风云变幻和他坎坷前行的人生体验。他以赤子般的天真撷取和讲述人生路上的经历:少年时的求学经历,留学英法的海外生涯,抗战时在“西南联大”的教授生活,“文革”时“漏网右派”的坎坷时光,80年代后重返北大教职、传播思想的不倦晚年。
    --------------------------------------
    值得一看,内容跨越将近一个世纪。
  •   恩,书还不错,蛮好看
  •   一代法学家的人生体验,看中国社会变迁
  •   先声明书的质量不错,只是可能自己最近读传记多了点,再读此书,有点传记就那么回事。。。龚先生的学识还是令人尊敬的。
  •   好吧。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都没有什么特别法学值得去学习的地方。 就是很纯粹的生活描写。自传。
  •   印刷模糊,倒页,影响正常观看学习!申请换货,邮寄回来,但只是退款给我,一本书才30多元,我邮回来得11元,况且我需要的是换货并非退货,书没收到,且倒贴11元邮费,是何道理?
  •   龚祥瑞自传
  •   优惠券太坑爹了,书看了一点点
  •   借助宁海陈律师火起来的书
  •   东西 不错
  •   帮同事买的,同事喜欢这书。
  •   lp很喜欢这本书
  •   别人都觉得挺好
  •     读完整本书,我应该收回我之前说的那话,因为他"信仰"毛泽东,因为他开枪杀了人而对他敬仰度下降,毕竟他不是神,两种情怀始终贯穿他的一生,超然的理性(中立)以及基督教中的忍耐乐观的精神,伴随着他度过了在我们外人看来是何其悲惨的遭遇,但我相信如他自己说所的那样他是幸福的,因为在他心中有着有恒的不灭的希望,因为他自己承受的遭遇坚实了他的宪法学理念,以至于,浩劫之后,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重燃起生命的那个学者,满怀热情地致力于希望传递给下一代人。有的人很年轻,心却老了,有的人老了,却藏着一颗年轻人的心。当老人在被学生问到“不会让步”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他回答“我们的政府是不会让步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那么,老师-我们永远没有民主的希望了”老人怆然落泪,慢吞吞走回讲台,自言自语的说,似乎是向全班同学说“你们还年轻,无需有丝毫的悲观。”他等不到这一天了,但此时,我想他已把这颗种子埋入了想我一样的诸多法律学子的心中,我敬仰你,前辈,我会追随你的理想!
      他说,你们可以举把我把我的书烧成灰,但我自信,它的浓烟烈火将化为下一代人的法学之光。
      
  •      读完全书,有些失望。并不是对书本身,而是对自己的情绪:本以为跟着他老人家走完蹉跎岁月,会有一种大开大合后的感慨情绪。结果仅仅是很闲散地看完,毫无期待中的“过瘾”。我本身并非学法律或政治出身,对于书中表述的学术思想并不敏感,兴趣仅在龚老的人生。这本书没有想象中的气势雄大。正如作者所说,希望读者好像在自己家听到自己讲故事那样亲切真实。虽然一生经历曲折,但龚老仍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来叙述,并无太多情绪化色彩。哪怕他的经历在后辈看来已很是传奇了。
       观龚老的一生,最大感受是经历太多,有悲有喜(谁又不是呢)。童年与青年在龚老的记忆里,已经被浪漫化了。出生地宁波,一方面保有民国江南城市之美,一方面亦受到渐渐渗入中国各地的外国势力、宗教势力的影响,土洋并存。龚老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父母是基督徒,亦有中国农民的淳朴品性。他读的是教会学校,却怀念中国式的人际情感。青年时上海求学,再北上清华,后又留洋。这一时期的叙述详细又精彩,好似昨日发生(让我疑惑怎么会那么好的记忆)。回国后又任教西南联大,正当国难,职业生涯和成家立业从西南的昆明和重庆开始(不知为什么,这一段的叙述老是让我想起钱钟书的《围城》,时空感和人物身份都太相似)。
       有趣的是,这样的经历——成长于家乡、离乡求学、留学、回国报效,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又在反复重演。历史何其有趣,中国经历半世纪封闭后,又开始迎接西方文化,一代代人被动地接受着时代的冲击,以至于我们会踏上前辈七十多年前同样的路。
       记忆之中这应该是我第一本认真读的自传。原来并不明白自传有什么可读,除了满足崇拜者的好奇心和窥视欲。现在明白了,起码可以从大人物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走过的道路或即将要走的。观他人的人生最终也是为了自己,你所感兴趣的人,总有与你本身可以“共鸣”之处。
       不过还有几个“疑惑”,读的过程中开始发酵,但读完全书也未找到答案。
       一是龚老求学与治学的经历丰富又曲折,除了清华也留学英、美、法的著名的大学并拜在名师门下,工作后出国学术性考察的也不少。相比之下治学的成果并没那么丰富,书中没有提到任何一部影响学界的著作的成书经过。唯一详细叙述的写作经历是任教西南联大时闭关写教案,不知是否老先生谦虚觉得著作都不值一提,还是压根没有?
       二是对于一生的叙述,重点在于一头一尾。反而对于我最感兴趣的建国后、文革和改革开放前的经历述说得相对较少。青少年时期如诗如画,在配上烽火国难的背景,几乎可媲美小说。老年时迎来学术交流和人生荣誉的高峰,读来也是让人对这位老前辈充满敬意。但建国后的个人经历,除了文革中的苦难叙述较为生动,其他都稍有些“不痛不痒”,有的甚至只是大量引用历史数据和材料(例如大篇幅写大跃进时期各地报的虚假粮食产量),为了说明人生进入了另一阶段。而在这一特殊时期的所思所感所做,说得很少或很含糊。龚老作为一个深受西方思想文明影响的人(这一点他自己在书中也承认,而且相当“顽固”),建国后的思想转变一定是经历了一番阵痛的。他这样的政治学学者,在政治上完全翻天覆地“社会主义”中国,所受的心理冲击更是难以想象。心中的“理想”与现实的赤色环境相比,犹如天堂地狱之别,如何面对?如何立足?最近恰好在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一九四九以后》一书,里面收录了钱理群写的《一九四九年以后的沈从文》一文。详细叙述了建国后沈从文的思想起伏、痛苦挣扎以及内心坚持,读来令人动容。自称“乡下人”的沈从文如此,更何况西方学术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龚老?例如他是否曾有入党念头,是否入党,如何认同毛泽东,以及从受尊敬的学者教授转变成地位低下右派分子的其中感触……种种细节都让人十分好奇,可惜书中没有叙述。
       三是家庭生活的叙述较少,并非我“八婆”。从书中不少的自言片语可看得出龚老与夫人方备的感情相当深厚,可算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一对。度过风雨人生,伴侣在其中的呵护与支持必不可少。除了恋爱和结婚时以及后来老年出国考察时,方备先生有出现。其他时候,尤其是多灾多难的中年时期,两人如何相互支持龚老也着墨不多。
       疑问虽有,但我衷心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龚老的求学为人的信念值得敬重。他作为一位政治学家和法学家,对于国家及社会的最终评判以及心中“理想”应讲得更多更有力度,也许是现实舆论环境让龚老选择委婉和模糊的叙述方式。我想他心中应该有一团火,正如他自己形容自己是“追逐太阳的先贤”。那团火不仅仅是爱国之情,也不仅仅是童年体味的人性之美让他坚持良善、关爱他人,还有作为一个法学家、一个制度的研究者对“平衡”和“正义”的终身诉求(这是学法的人都会敏感的两个词)。这正义是超学术、超制度和超国界的,每一个在历史与波涛中艰难穿梭的学者都可能会持有的。他们在经历大时代后沉淀下来的,注定与生长于“太平盛世”的你我不同。据说日前访港的“人气”副总理李克强也是龚老的学生,曾在龚老手下译过关于西方法律的著作。希望这颗太阳,龚老曾悄悄地种在了中国下一代领导者的心中。
      
  •      读《盲人奥里翁》是和重读三联马国川的《共和国部长访谈录》混在一起,缘何?大致书中采访的人和龚先生年龄大致相仿,经历或许类似,二者结合起来读,颇有感触,故借用了钱正英的几句话作为标题。
       龚先生心无旁骛,一心求学,经清华而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巴黎大学,可谓学贯中西,且又在实务部门有所历练,留心时务,学有针对性,一脱所谓学院派的窠臼;而马书采访的共和国的部长们,大抵年少时对政治抱有热情,积极投入其中,因而诸部长们多是中途退学,少有高学历者,多是做中学,或依靠家学的沉淀,当然也有成功名就担当“院士”者。部长们也是呕心沥血,爱其岗,认真专研,在各自岗位都有所成就;当然,领导们都有能力,即便涉猎多个岗位都可以胜任,且能做出成就为世人瞩目;而像龚先生这样,仅仅黯淡于法学、政治学,两种某些时候,甚至多数时候杂合在一起的学问时,就难以彰显了,或许当初他们的许多人,彼时的经历都不如他,但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时代选择了他们!
       坎坷的法学,充实的人生。龚先生的自传读来,有点像长辈在循循讲述一个世纪的变迁乃至法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辗转起伏路。法学作为限制权力之学,素来为当政者所鄙睨,尤其在50-70年代,运动层出不穷,长官意识高于一切,学法学被打倒,也是题中之旨,1959年,司法部不是也被撤销?曾经看到一本《法学界右派言论集》,个中苦楚,不言自明。返观龚先生,下过干校,遭过批斗,但是心中自有坚持,或许教会学校的经历有助于人的心理的慰藉。虽然法学坎坷,但先生的充实,我觉得很充实,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天下”,再不济,先生也曾经20多岁就受聘西南联合大学,有个美满的婚姻,且曾参与蒋经国的青年干校设计,又在考试院、行政院历练多年,于实务工作与学术研究皆有所得,相较一些劫难,也是难得,毕竟一场场劫难不是自己所能躲避的,是世情国情党情所致。
       尴尬的宪法,不屈的奋斗。书第21章,关于《宪法理论问题》的纠结,处于八卦的心态,一一google了各自的作者,仔细拜读了他们的批评性文章,但是心中有个纠结:辨证格式的固定,每个人都事先预先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然后不说为什么,只说应该如此如此,就是如此如此,缺乏合理的让人信服的逻辑;或者作为政治表态文章,不免的随大流了。而龚先生的反思与答辩,有理有据,今天读起来,仍让人赞叹不已。末了,厦大的龚先生提及的刘国和究竟是谁,真是难以寻觅啊。
      
      
      
  •     
      本文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7.22 第7版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1/2011-07-22/12650.html
      
      
      
      
      龚祥瑞老先生是北大法学院的大家、前辈,上学时也曾听得些许关于先生的趣闻轶事,但直到这本尘封15年的自传《盲人奥里翁——龚祥瑞自传》问世,才有机会近距离的去了解先生的生平。
      
      
      本书是龚先生去世前1年写完,因为是自传,自不同于学术研究型的传记,故体例上并无太大讲究,龚先生信手拈来,主要以时间顺序、历史事件为线索,穿插以地域、人物的专题,初读时不免感觉凌乱,但辅以陈有西先生整理的《龚祥瑞年谱》,读来并无障碍,相反就像在“听”一位老人在讲故事,让龚先生的形象更加饱满和真实起来。
      
      
      龚先生是政治学方面的泰斗,但是在现实政治面前,龚先生自己更多是奉守着潘光旦所提倡的“超然的兴趣”,即学术研究非功利化,使自己的学术研究不受私人利害关系的支配。龚先生毕业于清华,又游学欧洲,回国后不满30岁已经任西南联大的副教授,更是受到了蒋家父子的赏识,龚先生却能不为所动,在“接触实际”之后不眷恋权位最终回归学术,在改革开放后龚先生不顾年迈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汲取新知识,引领国内政治学科发展,都实在是有赖于这种“超然的兴趣”。把学术作为志业,偶然的“下海”去实践,只不过是为了使理论和课堂更丰满,而终能把握自己的内心操守,实不能不让人敬佩。反观现在,国家鼓励官员的学者化,却并未见多少官员素质和操守的提升,反倒使博士学位成了含金量高的政治投资品,使得“中国最大的博士群在官场”,加速了学界的堕落,实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也有违提升官员素养之初衷。
      
      
      龚老另一个让我感动的地方,是对于世事的恬淡。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建国后所受磨难较多,不少人无法忍受时代的变动和政治运动的折腾,或在精神上被摧残或在肉体上自我了断,最后即使侥幸逃脱,也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疤。而龚老性格中却多有“阿Q精神”,譬如,他在经历“一次毒打”之后,“左腿上一块肉竟被踢了下来”,这种情况下他仍能平静的觉得“这样的斗争看来是一个可悲的诱饵,作为治国之道并非一无所获,我活了那么多年,竟从未知道人间还有如此残酷的行动。只有通过掉了块肉才能取得这样有益的学问,从西方的书本中是得不到的。”鲁迅为了批判国人的麻木,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形象来代表之,但现实总难尽如人意,若事事争先,样样较真,碰的头破血流、灰心丧气,反不如阿Q一样的豁达些,在精神上赢些胜利,好歹也多一份希望和生之勇气,终有翻盘之机会,在一些如过眼云烟的政治运动面前更应如此。但此阿Q非彼阿Q,龚老之阿Q精神,是在对世事洞察的基础上,用豁然的心胸去容纳眼下的小挫折,把眼界和希望放在长远,故能做到“从不失望”;彼阿Q则是浑然不觉眼下,更无论将来了。
      
      
      龚老的求学和立志亦值得我辈学习,在清华读书时,龚祥瑞先生就有了“为贫弱的祖国造就一大批遵纪守法、效率卓著的行政人员”的“宏愿”,并由此产生了“先把自己铸成大器”的狂妄思想。而有此大志之后,龚先生难得可贵的是在一个革命时代认清自己当下之使命,没有“靠标语口号、上街游行救中国”,而是“一心读书,先充实自己”然后“以言兴邦,以文振华”。在彼时,走上街头是爱国,在校园安心充实自己以待有更大的能力救国亦是爱国,但是在那样革命大潮涌动的时代,龚先生的选择很容易被激进者误解为“怕牺牲、不爱国”,也是有风险的。现在看来这两种选择是很难评价高下优劣,套用谭嗣同的话,“不有学习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游行者,无以唤大众”。风起云涌之年代做时代的弄潮儿难,但不为潮流夹带迷失自己方向更加不易,比照龚先生再反观当下,虽无“挽狂澜于既倒”的国难危机之召唤,但校园虽大,能静心读书者又有几人?
      
      
      除上述为学、做人、立志等方面之感触,龚先生对待家人、爱情、友情、青年人等方面的态度和生命体验也给人以颇多启示,囿于篇幅限制,故先不必多言。
      
      
      自传不同于外传、评传或别传等,更多程度上是个人生命体验的展现,如作者所言本书“既不想迎合读者,也不想讨好官方,更不想为所经历的表面不同、实质相似的社会妄加歌颂或诅咒”,而“只是想反映自己内心世界一鳞半爪的感受”。故很难人为地将自传作品区别出好坏,只能是和读者自身感受契合度有多高的问题,很庆幸,花了三周的时间(恰逢龚老的百年诞辰)读了一本让我本人感动和收获颇多的书,向龚老致敬。
      
       燕学思 谨识于北大万柳公寓
      
       2011年7月13日
      
      
      
  •   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学》 这本书很有名,是法学入门经典读物之一
  •   咱都习惯性的指望下一代领导能有所改变,大概是儒家仁政思想侵入骨子里了,抑或是对现实的妥协。须不知某组织保持绝对的执政权是底线,在这种前提下,宪政和法制是浮云,我等屁民要么践行要么遵循潜规则,不然,那种期望会如同一剂鸦片让人兴奋一番即刻又跌入现实的深渊。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