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李泽厚 页数:395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哲学纲要》是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告别人生、谢幕学术、留作纪念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它由《伦理学纲要》、《认识论纲要》、《存在论纲要》组成,三位一体,对应真、善、美,自成一家之言。《伦理学纲要》在中国传统情本体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哲学视角下,从“人之所以为人”出发,将道德、伦理作内外二分,道德作宗教性、社会性二分,人性作能力、情感、观念三分,讨论伦理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认识论纲要》是对认识论问题的看法,认为中国实用理性忽视逻辑和思辨而待自行改善。《存在论纲要》围绕“人活着”及其一些宗教,美学问题,为本无形而上学存在论传统的中国哲学开创一条普世性的“后哲学”之路。它探究作为“生存智慧”的中国哲学的优长待传和缺失待补以及如何传和如何补等问题,认为“转化性创造”是关键。它用孔子来消化康德、马克思、海德格尔,并希望从这个方向对人类的未来有所补益。
作者简介
李泽厚,中国当代哲学家、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威斯康辛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五四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他成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成为一家。八十年代他不断拓展学术研究的领域,促使思想界在启蒙的路?上艰辛前行。九十年代他客居美国后,又以新的著作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建构给予人文关怀。主要著作有《美的历程》、《批判哲学的批判》、《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等多部。二〇一〇年,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收入了他的著作,使他成为走进世界哲学殿堂的华人哲学家。
书籍目录
总序伦理学纲要序内在自然人化说(1999)两种道德论(2001)关于情本体(2004)答问(2006-2009)认识论纲要序“度”的本体性(2001)实用理性的逻辑(2004)答问(2008、2010)存在论纲要序哲学探寻录(1994)双本体论(2001、2004)建立新感性(1988、2006)中国传统的述说(1988)关于“美育代宗教”答问(2008)
章节摘录
与康德“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一样,也是说人的道德之“浩然正气”可以与宇宙天地相比美相连接。它的崇高超出和超越了个体感性生命的存在。既然超出和超越感性生命,道德的本性特征当然便与任何经验无干。所以康德说它是超验或先验的,与经验的幸福无关。幸福是美学问题,因为即使是心灵的“幸福”也包含感性因素如愉悦、满足在内。道德或伦理却非如此,它是研究人的行为准则及其“理性”依据。对个体来说,它并不管人的经验(苦乐、利害等等)如何。 问题是:个体的这种“理性凝聚”的伦理意志或道德力量,它超越了个体的幸福、经验、利害、要求,到底从何而来和所为为何呢?这也就是问:康德讲的“绝对律令”、中国传统讲的“天理”、“良知”,究竟从何而来?个体绝对地服从和履行它们,又为了什么? 这便是道德问题或伦理学的关键所在。 康德和一切宗教,也包括中国的儒家传统,都完全相信并竭力论证存在着一种不仅超越人类个体而且也超越人类总体的“天意”、“上帝’j或“理性”,正是它们制定了人类(当然更包括个体)所必须服从的道德律令或伦理规则。因之,此道德律则的理性命令,此“天理”、“良心”的普遍性、绝对性,如“人是目的”、“三纲五常”,便经常被称之为“神意”、“天道”、“真理”或“历史必然性”,即以绝对形式出现,要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历时古今而不变”,而为亿万人群所遵守和履行。这就是所谓绝对主义伦理学,也就是我所谓的“宗教性道德”。它把个人的“灵魂拯救”、“安身立命”即人生意义、个体价值均放置在这个绝对律令之下,取得安息、安顿、依存、寄托。人生在世,就在于尽此义务,以做“上帝”的忠实的仆人,或做慈父、良母、孝子、贤孙。生活真理就在耶稣所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活”。这种“绝对命令”对人的内心从而人的行为具有不能抗拒、无可争议的规定性和规范作用。它是超验或先验的理性的命令,却要求经验性的情感、信仰、爱敬、畏惧来支持和实现。例如犹太一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国古代的《论语》、《孝经》等等。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