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肖伟胜  页数:247  
Tag标签:无  

前言

视觉文化是近年来学术界很热门的问题。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深刻转型,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门显学,各式各样的视觉文化现象引发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肖伟胜的新著《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这是当下视觉文化研究的一个值得期待的成果。我们知道,学术研究从主观的思考状态转化为客观的物质符号,于是,成书刊行就把研究成果带入交流领域,开始接受学术共同体的批评和检阅。在我的印象里,肖伟胜是一个勤奋而机敏的学者。他在南京大学求学期间,兴趣广泛,饱览群书,讨论中时常进出新奇的想法。他的博士论文更是另辟蹊径,选择了审美现代性的一个很有难度也很有新意的论题。这种知难而上的探求精神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他之所以选择视觉文化作为研究课题,一定也是这种探索精神的延续。从学理上说,视觉文化是一个涉及范围深广的领域,也是一个包含了诸多学科和路径的研究。肖伟胜的这本书独辟蹊径,并没有纠缠于视觉文化的具体现象,而是选择了一条从哲学和美学理论入手的路线,不断地回溯哲学史和美学史上的传统命题与当代视觉文化的关联意义,并对当代视觉文化论争中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虽然说视觉文化是当代社会凸显出来的文化问题,但视觉及其与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关系却是根深蒂固的。作者选择这样一种理路来展开,既反映出了他的理论把握能力,也体现了他鲜明的当代问题意识。尤其是作者通过对观看方式的解析,将哲学美学中经典的再现说和表现说纳入视觉文化的参照系加以剖析阐发,区分出两种基本的眼光及其文化,这就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解释了传统美学命题的当代视觉文化意义。

内容概要

本书首先对视觉文化研究的问题谱系进行了梳理,将这一跨学科界定为“图像学”,即对图像意识的研究。随后分别从认识论和存在论角度对图像意识进行了阐明,并在哲学和美学层面上分别对作为认知和作为审美的图像意识作了探讨,称之为“旁观者的目光”和“参与者的目光”。作者敏锐地抓住当前学术热点,厘清了相关的范畴,有利于夯实这门跨学科的理论基石,同时提出了一些理论创见,对学界有所争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作者简介

肖伟胜,文学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已出版学术专著《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跚)以及编著《欧洲文学与文化》等多部,在《文学评论》、《二十一世纪》 (香港)、《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外国文学研究》、《青年研究》、《社会科学研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并有多篇译文发表。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

书籍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章 图像的谱系与视觉研究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图像学  第二节 视觉文化还是图像文化——对巴尔反视觉本质主义之批判 第二章 图像意识的认识论  第一节 广义与狭义的图像意识  第二节 图像意识的认识论阐明 第三章 图像意识的存在论  第一节 作为直观的观看  第二节 表象的存在论阐明  第三节 表象与现象、显象、现相  第四节 图像的存在论阐明  第五节 从观看转向观察 第四章 作为认知的图像意识  第一节 作为求真意志的视觉  第二节 “镜子说”的谱系学  第三节 “镜子说”谱系与四种图像表象  第四节 旁观者眼光与透视法 第五章 作为审美的图像意识  第一节 原始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的发生  第二节 凝神观照与审美经验的形成  第三节 “表现说”的谱系学  第四节 “投射说”的困境与“表现说“之辨析  第五节 “表现说”的语言论与形象论  第六节 参与者眼光与四种表象 后记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打开了一个十分广阔的视野,但与此同时,它也极有可能面临蜕变成一个几乎没有边界和无所不包的跨学科之危险。遵照巴尔所谓“反视觉本质主义”的逻辑,视觉文化就不能按照传统学科以设定对象领域的方式来进行定义,而是要集中于探究隐藏在看的行为中的全部结构关系,或者说视觉对象的可见性机制,也就是所谓的视觉性。这种视觉性是“使物从不可见转为可见的运作的总体性。这种总体性既包括看与被看的结构关系,也包括生产看的主体的机器、体制、话语、比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还包括构成看与被看的结构场景的视觉场。总之,一切使看/被看得以可能的条件都应包含在这一总体性之内。因此,视觉性必定与某种视界政体(scopicregime)是联系在一起的”①。很显然,围绕着视觉性展开的视觉文化研究,一方面可以消除建立在身一心二分基础之上的把视觉与身体感觉性分离开来的顽固意识形态,剔除传统的视觉中心主义所预设的视觉纯粹性幻觉;另一方面又可以打破传统的具体视觉研究和艺术史研究人为设置的学科壁垒。巴尔反视觉本质主义的运思理路似乎已经解决了当前视觉研究论争的焦点和巨大的分歧,但在我们看来,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把论争的问题暂时掩盖起来。视觉文化到底是否包括以语言文字为主因的书面印刷文化?这一问题本身并没有因为思路的改变而消失了,而实际上关于这一巨大分歧的症结,就是把“视觉”锚定为“图像”还是理解为一种“观看能力”。如果是后者,那么视觉文化就是一种包括书面印刷文化在内的所有以看为主导的文化形态,如此一来,关于书面印刷文化与以图像为主导进行传播的视觉文化之区别就不是根本性的,而只不过是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已。但如果是从人的感官角度来对文化形态进行划界,那么按此逻辑,视觉文化就应该是一个与听觉文化、触觉文化、味觉文化、嗅觉文化相平行②,或者与它们之间互相组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相对应的范畴,而不应该与口传文化、书面印刷文化相并行。

后记

本书是200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项目批准号:06JA75011-44035)和2006年度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视觉文化研究与都市化生存”(项目批准号:20006-YW05)最终成果。从申报到立项一直到今天最后定稿,耗时近五年。视觉文化研究在当前学界可谓炙手可热,摆弄这样一个时髦的话题似有追风赶潮之嫌。然而,视觉文化研究之于我或许是冥冥之中命运的安排。记得在南京大学读博期间,导师周宪教授为了提高学生的英文水平让我翻译了法国社会学家德波的《景象社会》,虽然只发表了其中第一章;随后也在《江苏社会科学》、《外国文学研究》等杂志发表了与德波相关的论文,但当时并没有以为自己已在从事着视觉文化研究。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导师的自觉引领,视觉文化或许不会像今天这样让我魂牵梦萦,欲罢不能。那时导师除了关注视觉文化,审美现代性是他另一个学术兴奋点,我的博士论文选题“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就来自于他天才的发现,论文的中篇部分内容对现代主义艺术中极端体验类型的考察,实际上就是从艺术史角度对视觉艺术进行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这无疑为今天的视觉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走上视觉文化研究之途,更为重要的是缘于自身的困惑与迷惘:在图像化生存的当下,不仅年青的学生不再热衷于阅读大部头的经典,就连我自己也每天要耗上几个小时不是看电视就是上网。我们业已深陷于视觉化生存五彩斑斓的世界,然而对此缘由并没有在学理上给出一个让人满意的回答。于是,我就在力图尝试去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识牵引下,自觉而坚定地把视觉研究作为我学术致思的方向。

编辑推荐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纸张手感都不错。内容比较丰富,学术!
  •   印刷送货都不错的,至于书中内容嘛,有点生涩难懂,涉及很多哲学
  •   挺好的!值得大家买!
  •   国内图像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全面的一本书
  •   视觉研究方面的好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