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 页数:232 译者:刘海龙,连晓东
Tag标签:无
前言
2009年我在美国访问期间,与一位曾做过记者的新闻学者谈起手头正在翻译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她会意地一笑说:“你说的是那本新闻工作者的‘圣经’吧。”类似的反应我在不少人那里见过,可见此书在美国新闻界影响之大。我将部分译文发到“人人网”(当时还叫“校内网”)时,几位同学回复说,这本书已经被作为他们的教材使用。我之前了解到此书曾被港台地区的一些学校列为教学参考书,但没想到它早已经悄然进入内地的新闻学课堂。为了让更多的新闻学子和新闻工作者读到这本近年来少有的新闻研究佳作,我和妻子利用在美国访学期间的闲暇时间,翻译了此书。本书的两位作者都有长期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研究经历,因此该书贴近现实,生动活泼,2001年一问世便迅速成为畅销书,目前呈现给读者的是2007年出版的修订版。这一版与第一版相比,加入了一条新的原则,并增加了不少新案例。作者之一比尔·科瓦齐在《纽约时报》工作过18年(1968-1986年),曾任华盛顿分社社长,在《亚特兰大宪章报》工作过两年,担任过哈佛大学尼曼基金的负责人、卓越新闻项目的资深顾问和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师,他还是本书导论中提到的“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的创始人。据他介绍,他曾随福特总统和卡特总统来访过中国。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洛杉矶时报》和《新闻周刊》等媒体有长达30年的新闻工作经验。1997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创立了“卓越新闻项目”,2007年该项目从哥大分离出来,成为皮尤研究中心的项目。
内容概要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归纳出新闻界公认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十个职业标准: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对象、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均衡、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作者简介
比尔·科瓦齐(Bill Kovach),热心新闻工作者委员会的主席,曾任《亚特兰大宪章报》(Attlan Journal Constitution)编辑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分社社长。
书籍目录
导论第1章 新闻工作的目的是什么?第2章 真实:首要且最令人困惑的原则第3章 新闻工作者为谁服务第4章 经过核实的新闻第5章 保持独立第6章 监督权力并为无声者发言第7章 作为公共论坛的新闻第8章 引人人胜且息息相关第9章 全面均衡第10章 对良心负责第11章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致谢泽后记
章节摘录
不论怎样,最终的结论是,能否得到更加准确和真实的信息,取决于“自媒体”提出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忠实地完成。启蒙时期产生了个体价值和公共媒体的观念,这个时代的动力是追求真实的信息。这些信息使得公众从中央集权的独裁者或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存在的独断权力的控制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如果核实事实的新闻事业在新的信息时代想要继续延续下去的话,它必须成为一种赋予公民权力的力量,使他们能够在可信的信息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社群。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其重要性不亚于电报或电视的发明。电报使天各一方的人们能够在同一时间了解相同的事情;电视则增强了人们亲眼目睹新闻的能力。今天,人们从被动的消费者变成主动创造自己的新闻和观点的生产者。不仅如此,他们处理新闻的能力并不逊于传递新闻的专业人员。一些人使用网站发布他们自己对事件的描述,还能附上照片、视频或音频。一些人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反馈方式与报道新闻的记者取得联系,修正报道或提供新的事实。一些参与者还对新闻的采集过程进行讨论,立即对新闻媒体进行批评和监督。如果公民发现新闻中的问题,他们知道给谁发电子邮件,订正报道内容(越来越多的报纸把电子邮件和网站地址印在上面,有的还在电子版里把作者的名字做成有邮件地址的超链接,方便读者与作者、编辑和社长进行联络)。受众还能看到他们提供的新鲜事实成为新闻报道的一部分。和受众的对话已经成为新闻报道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借助高科技的互动,新闻重新向日常交谈回归,就像四百多年前在小酒馆和咖啡馆里产生的原始新闻一样。从这个角度看,新闻的功能并没有因为电子时代的到来而发生根本变化。技术虽然存在差别,但是背后的原则是相同的。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做的是确证事实。不论是启蒙时代的理想主义者还是硅谷的科学理论家都赋予了新闻工作相似的功能。如何让这些功能得到实践?自由的新闻媒体如何才能真正为自由提供坚强的支持?它真的行吗?
后记
这本书的翻译要追溯到2003年,一位正在美国学传播的朋友送了我这本书的第一版。我翻看后非常喜欢,遂萌生了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的念头,便把它推荐给了一家在新闻传播类图书出版方面颇具权威性的出版社,但对方说考虑一下,就没有了下文。中间我讲过两年硕士学位班的专业外语课,把这本书作为教材,做了一些准备工作。2008年,北大出版社将此书纳入出版计划,购买了版权。2008年我申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青年骨干教师的海外访学的项目。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纳堡传播学院研修之余,我和妻子晓东合作完成了本书的翻译。一般是我先译出初稿,由她对照原文校读和做文字编辑,然后再由我统稿。首先要感谢高钢教授,他屡次提到对此书的喜爱,没有他的鼓励和敦促,这本书的翻译可能还停留在计划中。杨保军教授同样也是此书的“粉丝”,他也关心此书的出版并提供了不少宝贵的建议。还要感谢陈力丹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此书写了非常中肯的推荐语。同时要感谢宾大安纳堡传播学院全球传播研究中心(CGCS)的Monroe Price教授,他不仅安排了我的访学,还帮助我联系到本书的作者之一科瓦齐教授。该院的Barbie Zelizer教授不仅肯定了我的翻译计划,还分享了她对本书的看法,让我颇受启发。本书的两位作者也对中文翻译工作十分关心。科瓦齐教授不仅解答了我信中提出的问题,还和罗森斯蒂尔一起为中文版写了序言。他们的指点为翻译工作清除了不少障碍。
媒体关注与评论
科瓦齐和罗森斯蒂尔关于每条原则的议论均是言简意赅的散文精品,堪称名言警句的洞见俯仰皆是。……这本书应该成为新闻专业工作者、学生和他们所服务的公民的核心读物。 ——卡尔·塞申斯·斯特普(Carl Sessions Stepp) 这本书会让记者若有所思,想到自己的职业和职业良心,好看、中肯而深刻。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了解新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领悟新闻职业的责任和使命,有助于我们知晓新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当我们能够充满自信地汲取来自世界各方的智慧之际,我们就一定会拥有更强大的贡献于祖国和人民的专业力量。 ——高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编辑推荐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翻译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