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燕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前言
翻读张燕的新著《在夹缝中求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的时候,正是她孕育新生命的美好时节,这总是会给予人种种欣喜的感觉。张燕在多年教学科研的积累中,已经有不断的学术研究成果出现,并且在港台电影研究界颇有些青年学者的学术知名度。在她这个年纪的研究者中,其学术探究的独特性和成果的丰富性,也是很突出的。我不时听到老一代学者对于张燕研究的赞赏:实在而独特、勤勉而热情,大概是最多的语词。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的前半期,有资深的研究者统计了艺术学科数千位研究者发表在csscl上的论文,她赫然成为前几位的发表者,可见其勤奋程度和研究的锐度。在教学上,她一直从事本科生基础课程的教学,总是在年终的学生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于是,教学和科研的不断收获,成为张燕博士的研究可以不断推进的保障。香港电影研究方面,她的确是国内研究者中有特色的青年新锐,近年来她承担了多个相关科研项目,并都有出色的结题成果。就研究的扎实和专注而言,张燕都有不断的著述证明,此前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镜像之鉴》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映画:香港制造——与香港著名导演对话》,都显示其对于科研的精心和学术探究水平的不俗。而这本《在夹缝中求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则是其在擅长的香港电影研究所展开的角度独到的深度探索之一。张燕的研究不能不引发我们探究香港电影和内地的关系的断想。历史上,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从创生始,就是相互联系、共同发展的,在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中,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相互间的关系始终没有断绝;在新中国成立后,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虽存在某种分离,但并没有隔绝其间的文化联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双方的交融关系越来越清晰;到了香港回归十多年来,内地和香港电影的关系进入密不可分的程度;尤其是新世纪初年,中央政府给予香港电影进入内地的优惠条件和某种等同待遇,双方的电影合作出乎意料地加速,实现最小间隔的接近。
内容概要
作为香港电影另类样貌的历史存在,香港左派电影承载了浓郁的进步意识和独特的家国想象、文化认同。但在目前两岸三地香港电影研究范畴中,却尚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本书是第一部专论香港左派电影的著作,旨在全面观照香港左派电影,聚焦“长城”、“凤凰”、“新联”、“银都”等公司,既有纵向的历史脉络梳理,也有横向的影人佳作分析,既有艺术美学研究,也有市场运作剖析,以扎实的史料发掘、公司调研、影人采访为基础,注重深度理论研究和史论分析,注重文图搭配,建构起真实厚重的文化历史。
作者简介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电影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电影、港台电影、亚洲电影的研究和教学,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分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200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与韩国电影产业化研究”、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KOPIC)海外学者研究项目“韩中电影叙事和观众研究”,出版《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观众研究》、《映画:香港制造》、《影视概论教程》等专著。
书籍目录
序ⅰ 周星 序ⅱ 李道新 绪论 第一章 香港社会、政治、文化与电影 第一节 冷战时期的香港政治生态 第二节 殖民地境遇下的香港社会文化空间 第三节 意识形态对抗下的香港电影格局 第二章 冷战时期香港左派电影创作格局 第一节 香港左派电影的历史积淀 第二节 长城电影制片有限公司 第三节 凤凰影业公司 第四节 新联影业公司 第三章 香港左派电影的艺术建构与商业运作 第一节 艺术建构 第二节 商业运作 第四章 “文革”时期香港左派电影遭遇重创 第一节 香港左派电影方针的极左倾向 第二节 香港左派电影遭遇重创 第三节 “文革”结束初期香港左派电影的发展努力 第五章 新时期香港左派电影的发展转型 第一节 银都机构有限公司成立 第二节 “银都”的发展策略 第六章 回归以后香港中资电影机构的新拓展 第一节 cepa协议的签署与实施 第二节 “银都”创作新发展 第三节 宣传发行资源整合:“南方”并入“银都” 结语 附录 附录1 “长城”片目 附录2 “凤凰”片目 附录3 “新联”片目 附录4 “银都”片目 附录5 “南方”发行片目、历次影展片目 附录6 李萍倩电影片目 附录7 朱石麟电影片目 附录8 卢敦电影片目 参考文献 后记 补记
章节摘录
插图:“在夹缝中求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这个题目,是我特别感兴趣、一直想完成的命题,但却又是难度非常大的香港电影历史研究的课题。因为迄今为止,香港学界更多地关注主流商业电影和右派电影,内地学界又对香港左派电影知之甚少,整体上内地、香港及海外对此的研究很少且刚开始。正因为如此,这篇博士论文的写作可谓困难重重:影像资料极其缺乏,只能通过中国电影资料馆和香港电影资料馆才能观摩到部分影片,为此我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申请赴港查阅和学术观摩;文字资料非常少,文献和数据很难找,能找到的少量零散文章,大多只是捎带涉及而非专门研究。为克服困难,更多更好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我特别采访了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获得了相对详细而确切的材料;此外,还花费了数个月的时间泡在国家图书馆、香港电影资料馆等,翻阅了目前所能找到的《长城画报》、《南国电影》、《中联画报》、《香港影画》、《中外影画》、《国际电影》、《娱乐画报》、《明报月刊》等旧刊物和《文汇报》、《大公报》、《明报》、《星岛日报》等旧报纸,尽可能查找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尽管如此辛苦细致地准备,但每一次提笔着手写作时,我总感觉论文欠缺的素材还很多,难以自信行文,因而写作过程起起伏伏。所幸的是,四年半后的今天,我终于交出了完整的论文。这里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周星教授。十年前,他的热情鼓励和细心提携,使我坚定地选择了将中国电影,特别是港台电影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年来,他持续激励我在教学科研之路上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更重要的是,每当我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都无私地给予我关爱和支持,赋予我前进的动力。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众多专家学者和朋友给予了我非常多的帮助,这里我要表达诚挚谢意:感谢香港电影资料馆的罗卡先生、黄爱玲小姐、何思颖先生、傅慧仪小姐、刘嵌先生,在我赴港观摩影片和查阅资料时,给予我的热情接待、周到安排和中肯的研究建议,使我的写作调研有丰沛的收获。感谢“银都”的制作总监林炳坤、电影策划部经理施扬平两位先生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访问,对我的研究给予大力支持。感谢香港南方影业公司的刘德生先生和林云华小姐,受他们邀请,我赴港参加了“2007中国电影展”,帮助我进一步丰富了相关史料的查找和收集。
编辑推荐
《在夹缝中求生存:香港左派电影研究》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