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范瑞平 页数:439
Tag标签:无
前言
生命伦理学(bioehtics)已成为当代西方的显学。她张开一把夺目的阳伞,把传统的医学道德罩在里面,留下一点苟延残喘的气息,从而给出充分的空间,让日新月异的生命科技先声夺人,供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道德价值独领风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生命伦理学不但已经取得了先拔头筹的斩获,而且展现了赢者通吃的趋势。然而,无可避免的是,西方生命伦理学所揭示的问题、给出的答案、提供的论证,都在不断敲击我们的良心,震撼我们的情感,挑战我们的理性。当代中国学界无法不对生命伦理学问题给出自己的回应。不同只是在于,是继续跟在西方的理论、学说和原则的后面做一些应声虫式的研究,还是开始依据中国传统,参考西方思想,进行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探索? 《当代儒家生命伦理学》所尝试的正是后一种工作。1995年10月,我在美国莱士大学(Riceuniversity)翻译完了导师恩格尔哈特先生的名著《生命伦理学基础》的最后一章,决定收拾精神、从此集中精力从事儒家生命伦理学的研究。15年过去了,一路走来,经历了博士论文撰写和答辩、寻找和变换工作、到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和妻子一起养育三个孩子的生活。坎坷谈不上,各种磕磕碰碰倒也不少。
内容概要
儒家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人绝不仅仅是文献和文献研究。和每个人切身相关的生命伦理问题缺少不了儒家思想的视角和维度。 但面对西方生命伦理话语支配性的局面,儒家思想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呢?儒家思想会提供怎样的资源呢? 范瑞平教授在该书中令人信服地展示了儒家作为一个古老文明仍然活着的传统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作者指出,儒家哲学是一种建立在家庭主义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对个体生命的本质及其动态的关系结构具有极其深刻的洞见,这是丰富深邃的“生命伦理学”资源。与之相对照,西方生命伦理学建立在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基础之上,它所带来的诸多医学问题与伦理困境已经动摇了它继续主宰这一领域的话语权。儒家思想作为一种平等的理论资源和价值体系已经展现了一种中西对话的全新可能性。 作者力图将这种可能性推向现实,全面阐述了自己的“重构”儒家生命伦理学的主张,从儒家的家庭主义、社会责任、环境伦理、道德之善与礼乐教化等角度全面审视了西方理论的问题,并提出了儒家思想的解决之道。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热切而艰巨的挑战,中国学术要想真正成为学术,而非仅仅是“中国学术”,那么作者正处在这条漫长而辛苦的道路之上。
作者简介
范瑞平 包头医学院医学学士(1984),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硕士(1987),美国莱士大学哲学博士(1999)。现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公共及社会行政学系,从事儒家生命伦理学与比较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作者起步于科学哲学及医学哲学研究,近十年来致力于儒家生命伦理学的学术建设,提出“重构主义儒学”的主张,认为生命伦理学其实是一项文化事业的一部分,而不是零打碎敲的所谓“前沿”研究或“时髦”话题。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儒家家庭主义:在西方个人主义的彼岸一 儒家家庭主义的生命伦理意蕴二 儒医伦理史论三 自我决定还是家庭决定:两种自主性原则四 医疗讲真话问题五 代理同意的再思考:亲人与朋友六 儒家家庭主义必然导致腐败吗?七 自由个人主义还是儒家家庭主义?一则辩论对话 第二部分有德的生活方式:社会正义的儒家探索八 权利还是德性?儒家道德的重构九 社会责任的根源:罗尔斯的正义论与儒家的社会公平观十 善的生活与医疗正义十一 医疗资源配置的儒家之道十二 何种关怀?谁之责任?家庭何为? 第三部分 市场、利益与仁政:医疗保健政策的儒家基础十三 平均主义是如何导致中国医疗腐败的?十四 中国医疗卫生改革与儒家生命伦理四原则十五 市场仁政与医疗保健十六 重建儒家医学专业伦理 第四部分 高技术社会的儒家关怀十七 儒家视野下的胚胎干细胞研究十八 儒家伦理对于制定基因政策的意义十九 基因增强的儒家反思二十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动物:儒家的视角二十一 从《易传》看儒家环境伦理学的进路 第五部分 人、仁、礼:走向国际生命伦理学二十二 人与礼:人的概念问题二十三 礼是人类文明的基础:我们应当如何解决道德分歧?参考文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