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孙玉石 页数:4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童年。它应该拥有一片永久的绿色空间。这空间在自然界也在人精神世界里。无论它变得怎样古老,在这里生长并从这里出发的都是含苞待放的希望。我愿永远不会再有人用野蛮的思维和暴力铲除北大人百年来葆有的灵魂的一点绿色。
书籍目录
觉醒了的一代人的声音——读沈尹默的《月夜》朦胧悠远的弦外音——读沈尹默的《三弦》是火在欢唱——郭沫若《凤凰涅槃》浅析创造着是美丽的——读宗白华的《晨》觉醒者的痛苦——读梁宗岱的《太空(五)》一个青年忏悔的声音——读梁宗岱的《晚祷(二)》点得着灵魂的烛光——读闻一多的《红烛》最丰富的想象在这里开花——读闻一多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再读闻一多的《死水》诗人性格与精神的外化——读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海魂之歌——读徐志摩的《海韵》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美的追求与期待——读朱湘的《雨景》内心痛苦与失落的叹息——孙大雨的《诀绝》小析怪丽而深沉的歌——读李金发的《弃妇》欢乐与惆怅的小夜曲——读李金发的《琴的哀》一缕淡淡的情丝——读李金发的《里昂车中》一段遐想,无限情思——读李金发的《故乡》你的欲望将获得美丽之果实——读李金发的《她》小景启悟——读李金发的《律》真情与固执的乡恋——读李金发的《春城》生命价值的痛苦思考——读李金发的《有感》你的温爱是灯塔之光——读李金发的《明星出现之歌》金色早晨的恋歌——读李金发的《晨》托情于幽微远渺之中——读穆木天的《落花》思念与渴望的深情——读穆木天的《心响》历史与现实苍凉的叹息——小析穆木天的《苍白的钟声》肩起民族的悲哀——读穆木天的《流亡者的悲哀》今天他是忧郁而美丽的——读穆木天的《月夜渡湘江》流浪的哀愁故国的忧思——王独清《我从Cafe中出来》小析爱的失落和追寻是美丽的——读冯乃超的《我愿看你苍白的花开》追忆过去的褪色欢欣——小析冯乃超的《残烛》爱与青春的反思——读蓬子的《在你面上》在你的怀里,深深地掩埋着我——读石民的《无题》将有情的眼埋藏在记忆中——读戴望舒的《十四行》朴实而亲切的怀念——读戴望舒的《断指》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读戴望舒的《我的记忆》想象世界里的絮语——读戴望舒的《祭日》珍重已获得的那份爱情——读戴望舒的《梦都子——致霞村》陌生人空想着天外的主人——读戴望舒的《深闭的园子》一首理解者的赞歌——读戴望舒的《灯》理想的翱翔折断了翅膀——读戴望舒的《古神祠前》琐细生活什物生命中的“灵魂——读戴望舒的《昨晚》大寂寞中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读戴望舒的《灯》静默地看着,乐在其中——读戴望舒的《小曲》一只残损的手掌唱出了一曲美丽的歌——读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我守望着你们的脚步——读戴望舒的《等待》(一)走了多少年了,这些长影子?——读卞之琳的《西长安街》人生悲哀的智性思考——卞之琳《寂寞》小析独醒者深沉的忧愁——读卞之琳的《旧元夜遐思》通向心底的一脉清泉——读卞之琳的《半岛》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读卞之琳的《雨同我》一道小水,一片春潮——读卞之琳的《无题(一)》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读卞之琳的《无题(四)》梦中升起的小花——何其芳《预言》浅析虹色的梦在黎明的眼里轻碎——浅析何其芳的《祝福》
章节摘录
四行简约而淳厚、拙朴而深沉的小诗,会把你带进了一个悠远而美好的境界,让你嚼味,任你回想。这就是沈尹默的《月夜》。 《月夜》发表于1918年1月出版的四卷一号《新青年》杂志上,是新诗诞生期推出的最初的硕果之一。 这首《月夜》,当时很受人的器重,曾被收入1919年《新诗年选》。编选者认为,这首《月夜》“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并认为“第一首散文诗而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①说《月夜》是散文诗,恐怕不一定恰当;说这首诗具备了新诗的美的特质,却是很有眼光的见解。 《月夜》虽只有四行,而且每行末尾都是以“着”字为结,显得似乎有些呆板,但稍仔细读起来却颇有一些深味,使你觉得似乎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全诗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局,用纯然的白话写成。没有古典诗那种形式与音律的外在美了,可是却别有一番美的意蕴在。一种美的诗情和美丽的诗人的人格流溢于诗中。此诗魅力的秘密也许就在此吧。 诗人用传统的托物咏怀的手法来烘托自己的思想感情。诗里以“我”和三种自然景物,组合成一幅图画:呼呼吹着的寒冷的霜风,秋夜明亮清寒的月光,秋风中傲然矗立的大树,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秋风寒月图”,而站在这个图景中心的,是诗人自己。这个“我”以一个孑然独立的形象呈现在图景之中。“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一株顶高的树”这个意象,给人一种高大兀傲的暗示,“并排立着”的人,即诗人自己,也就被衬托得同样的高大,富有一种力感了。但诗句结束在相悖的转折意义上:“却没有靠着”,这就在树与“我”的关联而又对比的描写中,把一个“我”不倚不靠、独立自主的人格与心境,朦胧地暗示出来。全诗似乎在写景,实则烘托或象征一种思想和情绪。 五四时代,新思潮的纷涌与人的价值的高扬,成为响彻时代的呼声。“个性解放”、“人格独立”、“劳工神圣”,是当时最时髦也最进步的口号。鲁迅《伤逝》中的子君为冲出封建家庭的罗网,曾喊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郭沫若自喻遗世独立的屈原,说:“我萃之虽限于我一身,放之则可泛滥乎宇宙。”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形象体现的人格独立的精神在当时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影响。易卜生《国民公敌》中斯铎曼医生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是最孤立的人”,曾经作为多少反对封建文化的青年的座右铭。诗人沈尹默是《新青年》营垒中的一员。他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这一进步思潮,并努力张扬这一思潮,而且把这~思潮的冲击化成了自己内心思绪的闪光。在这首《月夜》里,我们可以明显体味到这一种时代脉搏的信息。全诗首先描绘了一种秋风瑟瑟、寒光照人的氛围,这是一种时代气氛的暗喻与烘托,一种压抑人们个性、扼杀人们生机的时代氛围的象征。诗中挺然而立的大树,显然是与环境相对峙与抗争的形象。与这“顶高的树”并排而立的人,即诗中的“我”,当然是诗中歌颂的中心。诗人以肯定的色彩写“顶高的树”,但以更大的热情赞美“我”。因为“我”的身上蕴藏有强大的意识,有独立的人格:与顶高的树“并排立着”但是却“没有靠着”。对于寒风凛冽的秋夜来说,顶高的树与“我”是等距离出现的对抗的意象,对于高大的树来说,“我”又是以独立的品格存在的对称的意象。树映衬了人的高大,人又显示了自身内在的品格。诗人笔下外在自然景观体现的崇高感与独立感和谐统一,寄托了内在心灵景观,赞美人格独立的情怀。子君宣言式地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