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与“中国美学”的困境

出版时间:2010年9月1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汤拥华  页数:289  
Tag标签:无  

前言

一般而言,所有的学术研究都应该包含反思,所以在副标题中加上“反思性”一词不免有些画蛇添足;另外,将一个多数人认为不言自明的事实,降格为一个称谓或者一个“能指”,并且打上引号,在当代学术游戏中也已是相当老套。所以本书一开始就有媚俗之嫌,但希望能不只是媚俗而已。之所以在书名中特别强调反思,是因为:其一,中国学界对宗白华的研究多半是以宗白华的学说反思他人,而很少反思宗白华学说自身,这多少算是本书的特色,希望能引起读者注意;其二,虽然宗白华的主要思想会在本书中得到展现,但本书将不会遵循常见的体例,对宗白华美学的面貌予以完整的介绍①,其主要目标,是在一些困扰当代美学的核心难题的指引下,将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但这一揭示当然不是为了将宗先生本人拉下神坛——如果今天的中国仍然有一个神坛真诚地供奉像宗白华、朱光潜这样纯粹而充满创造力的学者,那是像我这样的后辈学人所乐见的。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宗白华理论文本的反思性考察,展开对“中国美学”之内在困境的探测。如前所言,既然已经在中国美学上加上引号(为了简便,大部分地方都去掉了),就表明本书不把中国美学视为毋庸置疑的事实,而是视为建构中——自然也是争论中——的观念或者说观念系统。事实上,在当代中国学界,赞成“中国美学”这一提法的人与质疑或者反对它的人,数量上恐怕差之不多。只不过赞成的人往往觉得有“立论”的压力,需要将自己的理由付诸文字,详加论证,多方解说;反对的人则多半只是在日常谈论或学术会议上表达看法,很少人专门写文章“证否”它。

内容概要

中国学界对宗白华的研究多半是以宗白华的学说作为反思的起点,而很少反思宗白华学说自身。而本书则通过一些困扰当代美学的难题的指引,以揭示宗白华美学思想的内在矛盾,从而深层次地思考“中国美学”的困境。

作者简介

汤拥华,文艺学博士,现任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西美学、文学理论与批评,专著有《西方现象学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书籍目录

前言  什么是“中国美学”?导论  从“现代性”到“中华性”——二十余年来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述评上篇  转向的谜团  导语  “转向”与“生命美学”  第一章  进化论与中西二元格局的建立  第二章  歌德:动静之间的美学困境  第三章  宗白华时空观的三个向度及其问题中篇  比较的困境  导语  比较何为?  第四章  文化观相的迷局——从方东美到宗白华  第五章  失衡的比较:从并立到差等的转变  补论  宗白华与西方艺术科学的两个论题  第六章“中国艺术意境”如何诞生?——一个解构的尝试下篇  形式的难题  导语  回到“形式”问题  第七章  古雅的美学难题——从王国维到邓以蛰  第八章  “气韵生动”:徘徊于形上与形下之间  第九章  诗画统一的障碍——宗白华后期美学思想探测结语  中国美学:走出文化与美学的百年纠葛附录  审美现代性的诗学困境——“诗人宗白华”的另一种读法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们继续就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转向问题展开考察。前面已经提到,有论者认为1932年是宗白华美学转向的关键年份。的确,1932年以后,宗白华撰写了一系列探讨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系统明显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生命美学”的气象已基本形成。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1932年也是宗白华歌德研究的高峰期,他不仅在这一年撰写了两篇有关歌德的论文,还主编了足以代表当时中国学界歌德研究水平的《歌德之认识》一书。①如果说宗白华在1932年转向,就必须厘清这一年内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歌德是宗白华终生服膺的人物,以后者在德语文化的滋养下走上学术之路的经历来说,这当然是合乎情理的。宗白华年轻的时候即立下“以叔本华的眼光看世界,像歌德那样做人”的座右铭,④没有理由认为这一座右铭被真正放弃过。台湾学者杨牧认为,歌德是宗白华“一切文学创作和美学探索的主要动力”,是“最坚固的精神支柱,一切艺术的标杆,哲学和美的最高准则”。③这一判断与彭锋的“转向”说有一定的紧张关系,杨牧先生倾向于以中西互通的逻辑看待宗白华,与彭锋对“生命美学中国化”的看重,旨趣上颇有差异。两种看法孰是孰非需要作进一步的考察,不过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的考察不能只是从宗白华成熟期的美学著述中寻找与歌德思想相似或能够发生关联的片断,对于一个像歌德这样的人来说,要给他人制造一点“影响的焦虑”是毫无问题的。

后记

对宗白华美学作“反思性”的考察,与我在数年前对现象学美学所作“批判性”考察,其深层动因是一致的。我不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在学术上尤其如此。我不大相信那些美好的描画,如说中西哲学经由现象学达成契合,主客对立在东西方已被同时克服,中国美学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本位和方向等等。我经常想的是这类问题:既然每个人都说宗白华的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那么大家一定早就见贤思齐了,为什么还需要每个人都来强调一次呢?我想这原因可能是,其实大家并没有真正看到路,而不过是希望大家一起去踩出路而已。一条让所有人都觉得正确的路,就一定还不是路,而只是对路的设想。比方我们常听人说,中国当代学术要融会中西,既要立足本土资源,又要有世界眼光——这是绝对正确的,但它还不是路,而只是方向。很多时候,我们是把方向错当成了路,方向总是明朗灿烂、引人遐思的,真正的路却是若隐若现、荆棘丛生。每一条路都只有极少的人能够辨识它,能够遵循它前进的人则更少,而能够凭借它到达某一目的地的,绝对寥若晨星。好在,学术并非总是要到达预设的终点,而不过是将方向转化为路的持续过程而已。所以在问什么路才是正确的路之前,最值得我们关心的是:我们何以才能真实地走在路上,而不只是留在原地向着某个方向伸出手指呢?这个问题当然首先是针对我自己提出的,可以肯定,在我无力前行的地方,我所做的也不过是“伸手指”而已。尤其要紧的,我在整部书中喋喋不休的所谓“反思”,所谓“真正的难题”、“在困境之中”等等,是否只是想渲染一种理论气氛呢?或者更糟的,只是在贩卖某种西方当代理论的想象?这一问题不是我能回答的,对一个人来说是路,对另一个人很可能什么都不是,这正是路的本质。

编辑推荐

《宗白华与"中国美学"的困境:一个反思性的考察》是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宗白华与“中国美学”的困境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