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王思斌 编 页数:350
Tag标签:无
前言
《社会学教程》(第二版)出版后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同时七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新的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促使我们动手修订这本教材,以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国的社会转型进一步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对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思路进行反思,对持续的、未见缓解的收入分配两极分化,农民工问题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提起警觉。也正是在这种反思中,中共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发展战略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被提到重要地位,社会建设也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任务。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2005年)对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给予高度关注,也把对社会结构和利益关系、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科学研究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这既给社会学提出了艰巨的任务,也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社会学作为“经世致用”之学,应该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国家的发展、人民的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对上述问题的一种回应,我们对本书进行了修订。在基本保持第二版总体结构的情况下,在如下几个方面作了修订:第一,增加了“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章。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公正,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在社会快速转型,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大量滋生的情况下,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社会政策,是保障困难群体和广大民众的生活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政策建设有了一定发展,介绍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增强对我国社会发展及现代国家制度建设的总体认识。我们知道,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在传统上并不属于社会学的内容,但是由于社会保障、社会政策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加之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政策、社会福利与社会学问题密切相关,所以还是增加了这一部分。第二,强化了与现代社会变迁相关的某些知识。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内容概要
本书是社会学概论性质的教科书,也是社会学的入门书。本书从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几个角度介绍了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本书涉及的主要论题有: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组织与管理、社区及城乡发展、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本书力图从社会学理论和我国社会发展的两个角度介绍相关的社会学理论和知识,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 第三版在基本保持第二版总体结构的情况下,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其中增加了“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章。新版强化了与现代社会变迁相关的某些知识,对社会网络、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社会、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发展战略等内容做了介绍。
作者简介
王思斌:男,1949年生,河北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主要学术成果有:《经济体制改革对农村社会关系的影响》、《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体制改革中的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节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 第二节 社会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文化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与内容 第二节 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第三节 社会化与个性发展第四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及意义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理论 第三节 社会角色与社会网络 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 第一节 社会群体及其类型 第二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特征与功能 第三节 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家庭第六章 社会组织 第一节 社会组织的特征与结构 第二节 组织目标与组织运行 第三节 社会组织的管理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一节 社会分化与阶级 第二节 社会分层 第三节 社会流动第八章 社区 第一节 社区概述 第二节 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 第三节 城市化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第二节 社会制度的构成与功能 第三节 制度化与制度变迁第十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 人口问题 第三节 劳动就业问题 第四节 贫困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 第一节 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 社会控制的方式 第三节 越轨行为及其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一节 社会保障 第二节 社会政策 第三节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政策的发展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及其类型 第二节 社会变迁的理论 第三节 社会规划与发展战略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的含义、内容与特征 第二节 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 第三节 后发展国家及中国的现代化 第四节 “后工业”时代与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第二节 实地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 调查资料的收集 第四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章节摘录
社会组织并不是组织成员及物资设备的简单集合和组合,它是组织成员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协同努力的集体。将组织要素组合成一个整体并使其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称为组织过程。它包括如何把不同的参与者组合成为一个整体和使这个整体有效地运行两大内容。 将独立的个体组合成一个共同活动的整体的过程被称为组织化。至于组织化的机制,站在不同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解释。帕森斯站在组织结构优先的角度看待组织与成员的关系,他认为,要使个人认同组织的目标和规则进而使其有效地去实现组织目标,基本的办法是使他们认同组织的价值和角色,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组织成员进行社会化,另外就是运用制度和规则对他们进行约束和控制即制度化,这样组织就成为一个有效的功能体系。 站在个人主义的角度看待组织形成的机制,就把组织和参与组织的个人(组织成员)视为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们都有明确的功利目标,这样组织化机制就是组织与组织成员、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磨合的过程,在合同制度之下人们探索着合作的方法和过程。 管理学家敏兹伯格(H.Mintzberg)从管理和技术的角度指出组织过程的机制: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调整、领导对下属的直接监督、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工作技能的标准化和产品的标准化,通过这些机制组织得以有效地运转。 如果把组织过程视为一个社会过程,其机制就复杂得多。这里包括组织的参与者通过互动和沟通达成共识,形成规范或认同规范、修改规范,在权威的指挥下进行分工、合作,成员之间的相互磨合与适应,领导者的协调与控制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