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辉 页数:237
Tag标签:无
前言
2004年,北京大学承担了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委关于设立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的任务。在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推荐和支持下,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依托自己已有的十个研究所、中心和六个系的科研力量建成了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基地是一个开放型的研究机构,不仅包括经济学院和北京大学其他院系所和中心的科研力量,而且还广泛邀请北京市和全国乃至世界的兄弟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加入研究。 中国都市经济研究基地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中国都市特别是北京市都市经济发展方面的研究。目前,基地已经完成的科研项目包括以下七个课题:(1)北京在中国及世界都市经济中的今天与未来定位;(2)北京地区水资源短缺对策研究;(3)北京2008奥运融资研究;(4)北京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研究;(5)中国都市房地产宏观调控研究;(6)全球价值链下北京地方产业升级研究;(7)北京市政债券问题研究。其中根据第一、第四和第五个课题已经出版了2005年、2006年和2007年三本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年度报告——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本书是基地成立以来第四本年度报告《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8——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产业结构高度演化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本书是以张辉副教授为负责人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国都市经济研究报告2008”(项目编号:08AbJG228)的最终研究成果。该研究从2008年6月开始进行,严格按照研究任务的要求完成各阶段的各项任务。2008年12月之前完成已有或者可借鉴的理论成果的梳理,完成本课题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基础数据的初步收集工作,在《经济研究》和《经济学动态》2008年第11期分别将该阶段两篇关键成果予以发表。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将上述研究成果具体应用到北京,该阶段三篇重要阶段成果已分别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第3期、《经济科学》第4期和《改革》第5期。
内容概要
本研究在分析北京市的产业结构高度的历史轨迹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进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在扎实的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变迁的趋势和潜在问题,并为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的深化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新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为基础,将理论阐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深入挖掘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进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演进的合理政策建议,主要在以下三点有所突破和创新:(1)建构准确、合理的度量指标,测度北京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轨迹和现有高度。(2)采用规范的新古典经济学方法,分析北京产业结构高度演进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挖掘北京产业结构高度演进的潜在问题。(3)探索北京产业结构高度演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未来路径,提出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建议。
书籍目录
前 言 第1章 改革开放以来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及其趋势——基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分解 1.1 引言 1.2 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 1.3 库兹涅茨的局部分解 1.4 全面分解中的结构效应 1.5 结构效应的波动性及其原因 1.6 结构效应的贡献度及其趋势 1.7 细分产业的结构效应 1.8 结论 第2章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结构变迁——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解析 2.1 引言 2.2 结构效应的推导和演算 2.3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要素结构变迁 2.4 结论 第3章 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3.1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新古典理论模型 3.2 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 3.3 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 3.4 有关结构效应的争论 3.5 结论 第4章 北京产业结构高度与工业化进程 4.1 引言:产业结构高度的内涵 4.2 横截面数据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国际和国内比较 4.3 时间序列下产业结构高度的比较 4.4 北京市产业结构高度的测度和比较 4.5 结论 第5章 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产业专业化演变趋势 5.1 地区生产专业化 5.2 产业结构趋同与专业化 5.3 地区多样化 5.4 国内外区域一体化趋势 第6章 北京产业结构高度化进程中主导产业的变迁 6.1 主导产业选择的模型 6.2 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主导产业变迁 6.4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主导产业变迁 6.5 修正指标后测算 第7章 产业关联度研究 7.1 中国产业振兴计划的比较 7.2 北京主导产业排序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最后,对产业结构高度进行时序比较发现,从1985年开始,中国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除了1989~1991年间出现短暂的波动以外,产业结构高度一直稳步推进。从1998年开始,产业结构高度进入加速提升阶段,中国经济也逐渐走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此过程中,第三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本章通过计算北京的产业结构高度比较发现: 首先,1987年之前,北京的产业结构高度一直在徘徊,尽管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显著提升,但是经济总体明显处于工业化起飞前的准备阶段。我们可以认为,从1987年开始,北京才开始真正进入工业化时期。及至2006年,北京市的总体产业结构高度超过1,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但及至2007年,北京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尚没有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尤其是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有待提高。 其次,第三产业是引领总体产业结构高度提升的主要力量,而且其高度的波动影响着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的波动。第一、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滞后于总体产业结构高度。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很快,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们预计还需要3年时间,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会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较慢,需要重点关注。 最后,将北京市2007年的产业结构高度和其他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北京的总体产业结构高度处于全国第二位。北京和上海都已经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但是北京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提升较慢,而且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高度也没有达到工业化完成时的水平,滞后于上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