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英) 斯道雷 页数:310 译者:常江
Tag标签:无
前言
欣闻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中文版,倍感荣幸。至此,本书已拥有中文、朝鲜文、西班牙文与乌克兰文等多种语言版本。对我而言,能在中国最杰出的学术出版机构发表作品,堪称幸运。本书初版于1993年,及至第五版,其篇幅已经“扩张”了近一倍。比起17年前的第一版来,第五版显然更加丰富与完善。这些年来,我坚持不懈地对本书进行修订与更新,而我作出的最大改进莫过于论述焦点的改换,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发清楚自己究竟想要写一本怎样的书。因此,若你曾读过先前的版本,经由比较便不难发现第五版的优势与长处。写作本书的目的始终在于从历史与理论的视角出发,为研习者介绍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批判性关系。除此之外,本书还可被视为一部文化研究的导论性著作,因我本人即是一位文化研究学者,采纳的方法亦是文化研究的方法。换言之,探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之关系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而我选择了文化研究的视角。不过,这一视角并非面面俱到,因为文化研究源头众多、传统纷杂。具体到我的著作中,主要的理论来源则是雷蒙德-威廉斯的著作及其引领的后马克思主义传统。在此传统之中,文化与权力的关系被视为研究的首要问题,本书的第四章与第八章对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我真诚地希望中国的读者们喜爱这本书。我曾九次造访中国,每一次都受到热情的款待。假若本书的价值能及上我在中国快乐体验的一半,我便已然心满意足。能够拥有你们作为我的读者,是我莫大的荣耀。
内容概要
本书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本书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现状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泛涉猎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重要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足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内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本书是原著最新版的中译本。
作者简介
约翰·斯道雷(John Storey)是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知名学者,现任英国桑德兰大学媒介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理论与文化史、电影与文化记忆、消费与日常生活等等。斯道雷教授曾多次访问中国,他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研究的学科建设产生过较大影响。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何为大众文化 文化 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 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第二章 “文化与文明”传统 马修·阿诺德 利维斯主义 美国的大众文化:一场战后大讨论 其他人的文化第三章 文化主义 理查德·霍加特:《识字的用途》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 斯图亚特·霍尔与派迪·维诺:《大众艺术》 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阿尔都塞主义 霸权 后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第五章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拉康精神分析学说 电影精神分析 斯拉沃热·齐泽克与拉康式幻想第六章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克劳德·列维一施特劳斯、威尔·赖特与美国的西部电影 罗兰·巴尔特:《神话学》 后结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 话语与权力:米歇尔·福柯 全景敞视机制第七章 性别与性取向 女性主义 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言情小说 《观看(豪门恩怨)》 解读女性杂志 男性研究与男性气质 酷儿理论第八章 “种族”、种族主义与表征 “种族”与种族主义 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 东方主义 反种族主义与文化研究第九章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状况 20世纪6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 让一弗朗索瓦·利奥塔 让·鲍德里亚 弗雷德里克·詹明信 后现代流行音乐 后现代电视 后现代主义与价值多元主义 ……第十章 大众政治注释参考文献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插图:归根结蒂,女人的一切存在意义就在于她们拥有与男人不同的性别……尽管男性的目光始终停留在女性身上,但在他们心里却又同时拒斥着女性的形象:她们没有阴茎,会给自己带来对阉割的恐惧,进而也就会剥夺快感……于是,女性就成了一种符号,她们被展示在男性面前;男性则是观看行为的主动控制者,他们从对女性的凝视中获取快感。而同时,没有阴茎的女性又使男性时刻处于阉割焦虑状态中,这种焦虑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始终存在着。(13)为了挽救快感,也为了逃避原始的阉割情结带来的威胁,男性无意识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抵达“安全的彼岸”。第一种逃避的方式是细致审视创伤发生的原初时刻,这种方式常常导致“对负罪感的贬斥、惩戒与救赎”(同上)。墨维举例指出,黑色电影的叙事方式就是一种典型的焦虑控制方法。第二种逃避方式则是“以偶像崇拜的对象(fetishobject)来替代被凝视的女性对象,或者将被凝视的女性对象转化为崇拜的偶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化解阉割焦虑带来的危险,进而也就实现了心安理得”(13-14)。墨维举例:“对女明星的疯狂崇拜行为……就是偶像崇拜式的窥视欲试图在内部建立客体肉身之美的一个过程;经此,被窥视的女性对象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之物,她带给男性观众的阉割焦虑也就不复存在了。”(14)于是,观众对电影中女性的窥视就不必再通过影片中男演员的目光来完成了;大量的镜头开始以观众的第一视角直接拍摄女性身体(常常聚焦于女性身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并通过此种未经介入的方式为男性窥视者制造出一种纯粹的色欲景观。墨维得出结论:必须摧毁大众电影的快感,将女性从种种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不再扮演“(主动)男性凝视之(被动)原料”的角色(17)。她赞同布莱希特的电影制作革命的主张,反对让电影继续“醉心于满足男性自我的神经官能需求”(18)。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打破影片的虚幻性,显露摄像机的物质存在,并在观众中营造一种“辩证而富有激情的疏离感”(同上)。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的形象总是被利用来营造这种疏离感(成为男性凝视的对象),因此她们只能带着伤感的悔意来看待传统电影形式的消亡”(同上)。
编辑推荐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5版)》:未名社科·媒介与社会丛书(翻译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