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北京大学 作者:曹文轩 页数:258
前言
关于阅读的意义,我们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阐述: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是对人的经验的壮大;阅读还有助于创造经验;阅读养性;阅读的力量神奇到能改变一个人的外形;在没有宗教情怀的世界里,阅读甚至可以作为一门优美而神圣的宗教…… 可在今天这个有着无穷无尽的诱惑的世界里,人们对阅读却越来越疏离了。甚至连中小学生们都对阅读越来越不感兴趣了。这个情况当然是很糟糕的,甚至是很悲哀的。 无数的人问我:“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喜欢阅读?” 我答道:“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吗?一个孩子不愿意阅读,你对他讲阅读的意义,有用吗?就怕是你说到天上去,他大概还是不肯阅读的。可是我们现在来做一个设想:一个具有出色朗读能力的语文老师或者是学校请来的一个著名演员,在他们班上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部小说里的片段,那是一个优美的、感人的、智慧的、扣人心弦的精彩片段,那个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被深深吸引住了,朗读结束之后,他就一直在惦记着那部小说,甚至急切地想看到那部小说,后来他终于看到了它,而一旦他进入了文字世界之后,就再也不想放弃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有充足的理由对这个孩子的阅读乃至成长抱了希望。 朗读在发达国家是一个日常行为。 2006年9月,我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柏林国际文学节。在柏林的几天时间里,我参加最多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朗读会。他们将我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以及我的一些短篇小说翻译成德文,然后请他们国家的一流演员去学校、去社区图书馆朗读,参加者有学生,也有成年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在我的感觉里,朗读对他们而言,是日常生活中一件经常的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四五人、五六人、十几人、上百人坐下来,然后听一个或几个人朗读一篇(部)经典的作品,或一段,或全文。可见朗读在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一种日常的、同时也是一种非常优雅的行为。 “‘语文’学科,早先叫‘国文’,后改为‘国语’,1949年后改称‘语文’,从字面上看,‘语’的地位似乎提高了,实际上,‘重文轻语’是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弊病。”(刘卓) “语文语文”,“文”是第一的,“语”是次要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重“文”轻“语”,这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在很多时候,把“文”看得十分重要,而把“语”给忽略掉了,甚至是贬低“语”的。“巧言令色”,能说会道,是坏事。 是君子,便应“讷于言而敏于行”。“讷”——“木讷”的 “讷”,便是指一个人语言迟钝,乃至沉默寡言,而这是美德,认为这样的人是仁者。 “水深流去慢,贵人话语迟。”这便是中国人数百年、数千年所欣羡的境界。当然中国也有极端的历史时期是讲究说的。 说客——说客时代。那番滔滔雄辩,口若悬河,真是让人对语言的能力感到惊讶。但日常生活中,中国人还是不太喜欢能说会道的人的。“讷”,竞然成了做人最高的境界之一,这实在让人感到可疑。 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很让我着迷,着迷的就是奥巴马的演讲。他的演讲很神气,很精彩,很迷人,很有诗意。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总统竞选,就是比一比谁更能说——更能 “语”。我听奥巴马的讲演,就觉得他是在朗读优美的篇章。 说到朗读上来——不朗读——不“语”,我们对“文”也就难以有最深切的理解。 我去各地中小学校作讲座,总要事先告知学校的校长老师,让他们通知听讲座的孩子带上本子和笔。我要送孩子们几句话。每送一句,我都要求他们记在本子上。接下来,就是请求他们大声朗读我送给他们的每一句话。我对他们说:“孩子们,有些话,我们是需要念出来甚至是需要喊出来的,而且要很多人在一起念出来、喊出来。这是一种仪式,这种仪式对我们的成长是有用的,” 当我们朗读时,特别是当我们许多人在一起朗读时,我们自然就有了一种仪式感。 而人类是不能没有仪式感的。 仪式感纯洁和圣化了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那些玩世不恭、只知游戏的轻浮与浅薄的时代,有了一分严肃,一分崇高。 于是,人类社会有了质量。 当下是口语化的时代,而这口语的质量又相当低下。恶俗的口语,已成为时尚,这大概不是一件好事。 优质的民族语言,当然包括口语。 口语的优质,是与书面语的悄然进入密切相关的。而这其中,朗读是将书面语的因素转入口语,从而使口语的品质得以提高的很重要的一环。 朗读着,朗读着,优美的书面语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口语,从而提升了口语的质量。 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汉语的音乐性、汉语的特有声调,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汉语成为一种在声音上优美绝伦的语言。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感受我们民族语言的声音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对母语的亲近感。 朗读还有一大好处,那就是它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损伤精神和心智的末流作品。 谁都知道,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北大出版社打造这套丛书,我之所以愿意从我全部的文字中筛选出这些文字,都是一个用意—— 以这些也许微不足道的文字,去迎接一个朗读时代的到来。 2009年5月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内容概要
曹文轩的作品主题宏阔,充满大善大美,有益孩子人格成长,且行文典雅,深富音韵之美。本丛书由作者亲自按生命、成长、情感、智慧等主题架构,亲选作品中的精粹。突出生命、情感、成长、情趣、哲思、崇德、尚美、精神等主题。由曹文轩本人、四川人民艺术剧院《草房子》音乐剧演员、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师生等作示范朗读,附示范朗读光盘。《古堡影子》是丛书的其中一册,朗读可以让孩子感受汉语之美,培养对母语的亲近感;朗读可以把孩子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让孩子爱上阅读;朗读可以让优美的书面语在潜移默化中变成口语,提高口语质量;朗读可以纠正“语文
”教育中重“文”轻“语”的偏向。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甜橙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等《红瓦》《草房子》、《细米》、《天瓢》、《青铜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草房子》获中国作协第四届儿童文学奖。短篇小说集《红葫芦》获《中国时报》1994年度十大优秀读物奖。
书籍目录
古堡
古堡
白马
西行
两个乞丐
黑夜是把雕刻刀
黑夜是把雕刻刀
马和马
马和马
背景
背景
前方
前方
阿雏
船
天地间一片哀鸣
柿子树
柿子树
大沼泽
命悬一线
第八号街灯
第八号街灯
大水
风琴
闲话读书
闲话读书
影子
影子
最后一只豹子
最后一只豹子
三斧头 “细瘦的洋烛”——读鲁迅
天际游丝——读卡尔维诺
章节摘录
这山拔地而起,直插云空,看上去,简直没有一点坡度,像天公盛怒之下,挥动一把巨斧往下猛劈而成:巍然、险峻,望着就叫人感到恐惧。 然而,它对于山下的孩子们——甚至是山下的全体居民来说。却有一种深厚的诱惑力。听老人们说,就在这云雾弥漫的山巅,有一座古堡。是古代战争时垒就的,可以嘹望和狙击山那边的入侵之敌。 但谁也没有见过那座古堡。 此时,这座大山的孩子——麻石和森仔,却正朝山巅攀去。 他们还在七岁的时候,就瞒着大人往这迷人的山巅爬过,可是失败了——只爬了十三分之一,就灰溜溜地滚了回来,叫山下的全体居民可劲地嘲笑了一顿。于是,他们年复一年地仰望着那云雾深处里似有似无的山巅,攥紧拳头,在心里发狠:你等着! 现在他们长到了十四岁,个子高了,壮实了,有劲了,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让自己吓了一跳—— 那么响亮!“大啦!”老人们说。于是,他们想起了七岁那年的失败,又开始往山巅攀登——他们坚决要成为今天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看到古堡的人! 现在,他们已是出发后第五次坐下来歇脚。他们回头看了一下山下,只见村里的房屋小得像火柴盒,村前那条小河,像一条闪光的带子,马和牛成了一个个黑点。可是抬头看,山巅仍然还很遥远,它一会儿从云雾里显现出来,一会儿又被云雾所笼罩,一副神秘莫测的样子。他们一个倚着峭壁,一个侧卧在石头上,谁也不说话,谁也不愿让伙伴看出自己内心的动摇,互相把目光避开。 一只大雕在山腰间盘旋,黑色的翅膀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它似乎对这两个孩子的行动感到惊奇,在他们头顶上飞来飞去已有了一段时间了。 麻石忽然对自己生起气来,转而抓了一块石头,站起来,朝空中砸去:“滚!” 大雕展开翅膀,闪电一样斜滑而去。 “走吧!”麻石对软瘫在石头上的森仔说。 森仔看了一眼麻石,依旧卧在石头上。 麻石也坐下了,用手抱着尖尖的下巴,一对山里孩子才有的黑眼睛望着白云飞动的天空。 回去吗?他们是当着全村孩子的面宣布上山看古堡的,当时说得很肯定,充满信心,就像将军宣布自己将要远征那样豪迈、庄严。孩子们为他们 “哗哗”地鼓了掌。才爬了这么一点就回去.除了落得一个嘲笑还能落得个什么?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孩子的模样:有闭起一只眼睛而用另一只眼睛乜斜着打量他们的,有索性闭起双眼根本就不看他们的,有搂着肚子笑得在地上滚成一团的,有站在大树下朝他们指指点点的。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