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赵冬梅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书的主题是北宋的武选官。那么,武选官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官员呢?仁宗庆历二年(1042)十一月至三年四月,范仲淹担任陕西四路都部署、经略安抚兼缘边招讨使,负责经制边防,抵御西夏。这期间,他曾经向朝廷奏荐15名“边上得力材武将佐”。这15个人的名单如下:第一等:泾原路部署狄青,有度量,勇果,能识机变。延部署王信,忠勇敢战,身先士卒。环庆路权钤辖、知环州种世衡,足机略,善抚驭,得蕃汉人情。环庆路钤辖范全,武力过人,临战有勇。第二等:鹿延路都监周美,谙练边情,及有勇武。知保安军刘拯,有机智胆勇,性亦沉审。秦凤路都监谢云行,勇力有机,今之骁将。延州西路巡检使葛宗古,弓马精强,复有胆勇。鹿延路都监谭嘉震,勇而有知,战守可用。泾原路都监黄士宁,刚而有勇,可当一队。鹿延路钤辖任守信,能训练,有机智。泾原路都监许迁,训练严整,能得众情。秦凤路钤辖安俊,勇而有辩,仓卒可使。
内容概要
从唐后期到北宋,一群掌管宫廷事务的内职近侍、“陛下家臣”,因其“结构性孤立”,在特定的历史机缘下,逐渐成长壮大为一个新的官僚群体——武选官。边防军的统兵官、管理基层经济事务的监当官,二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是武选官最具代表性和最大宗的两类职位。武选官的存在,有效地分割了统兵权,而这个群体却被“隔离”在政府行政决策权力之外。宋代的官僚结构、官僚生态因而发生重大而微妙的变化。本书所呈现的,是武选官的“前世”与“今生”,是成长过程与变化机缘,是皇帝、官僚群与制度互动的生动细节。
作者简介
赵冬梅,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修宋史,并及晚唐五代,兴趣在官僚制度、官僚生态、社会生活等。著有《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与武学》及论文若干,译著《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
书籍目录
序论“武选官”——在文官与军职之外 上编 从内职到武选官:第三种官僚的诞生 引言 第一章 新官原从“末世”生 第一节 “诸使” 第二节 “使臣” 第二章 从“陛下家臣”到帝国武选官 第一节 朝廷“内职”原是霸府“家臣” 第二节 “内职”的外任差遣 第三节 尘埃落定:武选官的形成 第三章 内在秩序与通用标尺 第一节 从职位等级到品位等级:武阶的形成 第二节 以牧伯之官为序迁之宠 下编 宋代国家机器中的武选官 引言 第四章 宋代国家机器中的武选官:典型人物与一般图像 第一节 四位武选官任职实例的详细解读 第二节 武选官在宋代国家机器中任职的一般图像 第五章 军壁董戎,维护边防 第一节 都部署体制的形成 第二节 结构、缺陷与终结 第六章 捕盗捉贼,安靖地方 第一节 州都监 第二节 巡检 第七章 最后的“近侍”:中央的武选官 第一节 “诸使类机构”与武选官 第二节 “通进宾赞,导达内外” 第八章 武选官的选任 第一节 权力与机构 第二节 班行补授、呈试出官、磨勘转迁 第三节 差遣注授 余论分类与隔离 外一章 武选官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转运使是文官,由他来处理“郡守与护军”之间的“怨隙”,“护军”的不利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皇帝作为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其立场也不难想见。弱化的第三个指标是内职选任的制度化。内职的升迁本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皇帝本人的“进拔”。翟守素自后晋天福初“补左班殿直,转供奉官。自晋至汉,时乱位卑,祗役不暇。故勤虽至而功未立矣。洎周高祖以来,奉皇华,将密命,号为称职者,屈指必数公首与之。世宗初平淮甸,诏公为蕲州兵马监押兼沿江巡检,善修其职,遂改承天军使,自是声绩闻于时矣”。郭守文自后周起便服务禁庭,但直到“素知其名”的宋太祖上台,“经营四方,有澄清天下之志。励兵谋帅之外,所难者乘使车传密命之人。久始归公以用之”,才登上升迁的快行道。倘若没有周太祖、世宗、宋太祖的赏识任用,翟守素、郭守文诸人不过是内廷服役之人而已。这就是司马光所说的,“天子择其才者使将命四方,有能办事则稍加进拔”。在内职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人人都有机会得到皇帝的直接关注,不立“程准”、由皇帝自行简拔是可以实现的。随着人数的增多,大多数内职无缘直接接触皇帝,皇帝也没有精力直接管理内职,“奉使者多诉劳逸不均”,建立选任机构、选任制度已是势在必行。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始命御厨副使洛阳杨守素等点检三班公事,权以内客省使厅事为局,总其名籍,差定其职任,考其殿最焉”,使臣的人事管理转由制度而非皇帝个人掌握,内职在官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咸平四年(1001),“诏三班院,使臣应经磨勘已转班行者,改转后七周年再与磨勘,其供奉官、侍禁、殿直、奉职差补班行及四年以上、借职三年以上者,并依例与磨勘”。
后记
这本书的基础是我的博士论文。从1996年年中动笔到现在,尔来十有三年矣!写了这么久,本来是希望把能想到的问题都搞清楚,完整地细节呈现北宋武选官的历史形象。结果却是问题越搞越多,而我也终于明白,未知的范围原来取决于已知的边界。到这里吧,就到这里——哪怕是暂时的,也须告一段落。历史学的世界里,有趣的东西太多,在一个题目里扎下去是无限,跳出来举目四望,同样是无边的好景。我需要转换,去接触新的领域。选择到这里结束,还因为2010年年初是我的恩师祝总斌先生的八十寿辰。这样一本小书也当不得寿礼,我只是想让祝先生知道,我一直都在努力以他老人家为楷模。先生对生活极宽容,对学问极严肃。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愿先生和师母健康!我喜欢看历史中的人。对我来说,官僚制度是官员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当然不是全部),它划分类别、标志等级、限制范围、规定关系,决定了个人及群体的身份、地位与活动空间,而个人及群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选择又反过来改造制度,促使它发生变化,甚至繁衍变异出新的制度。武选官的“前世”与“今生”,是制度与群体互动的极佳例证。好看的是细节。唐后期至宋,官职符号的演变令人眼花缭乱,先是职事官的阶官化,接着是各种差遣(比如诸使与牧伯)的阶官化,甚至高级军职——“管军”也出现了虚衔化的倾向。宋朝官制看上去的“乱”,在很大程度上便缘于这种名实变幻。我简单采用了阎步克老师的“品位”与“职位”概念,借以直接揭示各种符号的本质。
编辑推荐
《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中国古代官僚等级制度研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