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冕 等 页数:399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新诗总系》是一部大型的中国新诗选本,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组织编选。它的宗旨是,检视百年新诗创作的实绩,展现新诗演化过程的基本脉络。入选作品,始自20世纪初新诗诞生时期,迄于90年代(含中国大陆、台、港、澳)。《总系》每十年为一卷,分别是20年代卷,30年代卷,40年代卷,50年代卷,60年代卷,70年代卷,80年代卷,90年代卷;另有理论卷和史料卷各一,总计10卷。由谢冕担任总主编,各分卷主编分别是(按各卷先后次序)姜涛、孙玉石、吴晓东、谢冕、洪子诚、程光炜、王光明、张桃洲、吴思敬、刘福春。各卷内容,除入选的各个时期的诗人作品之外,另有“总序”,和各分卷主编撰写的该卷“导言”。《总系》在编选原则、体例上有统一的要求,但各分卷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出分卷主编对新诗史和该时期诗歌的相对独立的理解。这种理解,既体现在入选的诗人、诗作上面,也体现在每卷的“导言”中。各分卷的“导言”,是《总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采用史、论结合,以史的描述为主的方式;主要概述本时期诗歌文化语境,诗坛重要事件,重要诗歌社团、流派、刊物,诗歌艺术、体式因革,以及重要诗人艺术特征等方面的内容。因此,在《中国新诗总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同时,我们另将《总系》的各分卷“导言”抽出集合,编为《百年中国新诗史略》;它也许可以看做是集体创作的一部简明的中国新诗史。因为《总系》是集体合作项目,而编选并不要求参与者观点的统一,也不想勉力协调他们之间的分歧,因此,各卷“导言”对新诗历史和新诗问题的描述,做出的判断,肯定存在诸多不同、甚至矛盾之处。对于《总系》的编选者来说,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无奈,恰恰相反,倒是积极的预期。
内容概要
全书共十章,前八章把20世纪的中国新诗发展分为八个十年(20-90年代)进行描述分析,后两章分别为理论和史料梳理。本书的特殊之处在于,各章都是由对该领域擅长的学者独立撰写。自总序开始,各部分作者依次为谢冕、姜涛、孙玉石、吴晓东、洪子诚、程光炜、王光明、张桃洲、吴思敬、刘福春。他们各自的思路和风格不同,进入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甚至相互冲突,但整体上形成了一部堪称完美的新诗史“合唱”。
书籍目录
前言总序:论中国新诗新诗的发生及活力的展开——20年代卷导言我思想,故我是糊蝶……——30年代卷导言战争年代的诗艺历程——40年代卷导言为了一个梦想——50年代卷导言殊途异向的两岸诗歌——60年代卷导言处在转折期的70年代诗歌——70年代卷导言80年代:中国诗歌的转变——1980年代卷导言杂语共生与未竟的转型:90年代诗歌——1990年代卷导言现代化进程中的诗学形态——理论卷导言艰难的建设——史料卷导言
章节摘录
闻一多,无疑是该群体中领袖性的诗人。他的作品以“苦吟”著称,在用词、句法、情境等方面都精于锤炼,力避烂熟的表达,总是独出心裁地寻求语言的有力、奇警,如“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口供》),“老头儿和胆子摔一交/满地是白杏儿红樱桃”(《罪过》)等。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风格唯美、高蹈,自由体居多,充满了东方藻饰和浓烈的情感,《忆菊》、《秋之末日》等篇章,色彩绚烂,显露了一位画家诗人的独到匠心。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可以看做是自我修正的产物,语言更为洗练,诗形也趋于严谨,完整实现了他的格律化主张,《死水》一诗通过“二字尺”与“三字尺”的组合,作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一直以来被看做现代格律诗的典范。其他作品,如《飞毛腿》、《天安门》、《闻一多先生的书桌》,在新诗戏剧化方面都颇具开创性。对于新诗格律用力颇深的诗人,还有刘梦苇、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刘梦苇被朱湘称为“新诗形式运动的总先锋”,他不仅是《诗镌》的发起人,也较早开始了诗形与音节的探索,并启发了闻一多和朱湘等人的写作。他传世的作品不多,《铁道行》一诗将爱情比喻为两条不能相交的铁轨,不乏现代诗歌的“玄学”意味。作为《诗镌》的“大将兼先行”,朱湘的诗歌成就,似乎仅在闻一多之下,在20年代出版有《夏天》、《草莽集》。他的诗“工稳美丽”,偏向“古典与奢华”,“于外形的完整与音调的柔和上,达到一个为一般诗人所不及的高点”。诗人颇为自得的《采莲曲》一诗,采用民歌的形式,长短错落的诗行,配合悦耳的音调,有效地模拟出小舟在水中摇摆的动态。饶孟侃,是闻一多之外《诗镌》中“最卖力气”的诗人,他撰写过多篇文章,讨论音节及“土白入诗”的问题,他的作品偏重于使用硬朗的口语,与朱湘笔下“歌吟”的调子不同,实现了一种“说话”的节奏。
编辑推荐
《百年中国新诗史略》:新诗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