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新诗史

出版时间:2010-06-0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洪子诚,刘登翰  页数:5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所评述的,是20世纪50-90年代中国新诗①的状况。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称之为“当代文学”,以和前此30年(从“五四”前后到4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相区别。目前,尽管不少文学史研究者对诸如“现代”、“当代”的划分提出质疑,淡化这种时期划分,从整体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新诗的设想,也肯定会成为文学史(新诗史)写作的前景。但是,作为一种“过渡”,也为着更深入彰显“当代”的文学、诗歌问题,把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学(新诗)作为相对独立的时期来处理,仍有其合理之处。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之交,新诗同整个文学一样,发生了重大转折。“转折”的征象,广泛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主要表现则是,40年代新诗多种艺术构成的关系发生重要重组,出现了在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统一规范的强大要求,并由此出现了具有“当代特征”的诗体形态。70年代末“文革”结束之后(当代文学史通常称为“新时期”),诗界出现了反思、重新审视这些观念和规范性要求的潮流,在诗歌写作上出现多种诗歌向度的变革和实验。这种变革、实验的基点和走向,呈现与“当代”前30年诗歌的延伸、悖逆的复杂关系,因而仍与“当代”诗歌已形成的格局发生或隐或明的关联。

作者简介

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l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  ((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  《中国当代文学概说》、  《1956:百花时代》、  《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一一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书籍目录

自序引言上卷 中国大陆当代新诗 第一章 新诗道路的转折  一 40年代后期的诗界  二 当代新诗道路的选择  三 “经典”的选定和确立 第二章 过程及时期特征  一 诗人的类型分析  二 新诗的“当代形态”  三 发表方式和诗歌刊物  四 各个阶段的概况 第三章 走进“当代”的诗人  一 “老诗人”的艺术处境  二 “中国新诗”派和“七月诗派”的隐失  三 艾青和田间的“危机”  四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1)  五 走进“当代”的解放区诗人(2) 第四章 50年代的青年诗人  一 生活道路和文化背景  二 主要诗人的写作  三 西南边疆“诗群”  四 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 第五章 新民歌运动与新诗道路的讨论  一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二 民间歌手和工农诗人  三 民间诗歌的搜集和整理  四 诗歌发展道路的讨论  五 新诗形式和现代格律诗问题 第六章 60年代诗风和“政治抒情诗”  一 “政治抒情诗”的特征  二 郭小川等的创作  三 60年代前期的诗风 第七章 “文革”时期的诗歌  一 诗界的“分裂”  二 公开的诗界  三 “地下”的诗歌写作  四 天安门诗歌运动 第八章 80年代的诗歌状况  一 诗歌“复兴”的想象  二 80年代的诗人“群体”  三 诗界状况与诗歌运动  四 最后的政治诗热潮  五 新诗历史的“重叙”  ……初版后记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当代新诗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条)

 
 

  •   中国当代新诗流派甚多,本书极重视资料的详实,书写过程中雅俗兼包,既具有专业研究的参考价值又有拓荒的价值(关于中国当代新诗如此系统的研究目前尚不多见)!
  •   书中不只是写了中国大陆的诗歌情况,也比较充分地记述了港台尤其是台湾诗歌发展的情况,很有参考价值。
  •   对于新诗的分析研究十分透彻在理
  •   书不错,是正版,以后还来。
  •   还没看,第一印象不错,内容也很翔实
  •   中文必备哦~~
  •   到底如何,读完再说。
  •   好书!经典!值得经常拿出来看!
  •   外表还不错,内容有待考察!
  •   坊间已有多种中国当代新诗史,不同的书对相同的现象往往针锋相对,令读者(特别是对这一时期诗歌文本阅读量较少的读者)莫衷一是。本书是视角比较独到,对各阶段诗歌走向和实际成就评价较为客观、公允的一种。书中对建国以后各个时段诗潮的研究,与对同时期政治、社会的考察相联系,很有启发性;对港台诗歌史实的勾画,虽较简略,更具价值。
  •   与其所编北大版当代文学史教程诗歌部分重合。
  •   这是研究中国新诗的必读书目。
  •   质量不错,很好看
  •   书的内容是没的说。但包裹拆开之后发现书脊有明显的破损,不知道是不是运送时候摔到了,不好。
  •   特别喜欢每一页下边的注释,这本书是一座沟通的桥梁,通过阅读你可以获得相关延展性的东西。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